在参加一次产品经理沙龙活动后,我感触很深,中年危机氛围的弥漫。作为一名早已三十而立的普通产品经理,无数话语浮上心头,想与已经而立或迈向而立之年的各位产品经理分享讨论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同时三十岁应能够建立自己学术体系的初步雏形,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回到产品经理,那么而立之年是否也应该“立”些许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
先来看看而立之年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1、生长激素方面
一般认为30岁以后即为衰老的开始,生长激素的逐步下降代表着我们的体力也会呈现下滑的趋势。
2、智力方面
心理学中霍恩和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是指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通俗来说就是注意力、反应速度和思维敏捷度等能力。晶态智力是指通过掌握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是以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存储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在30岁以后液态智力会不断下降,而晶态智力,则一直保持稳定,而且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所以进入而立之年的产品经理们想拼加班、拼激情、拼反应是不可能获得先机,最能够依仗的就是丰富经验和阅历基础上的晶态智力。
3、社会方面
企业因素:从企业的角度,老人发展潜力有限且工资较高,远不如新人有发展想象空间而且便宜,某公司还传出了直接嗝屁35岁以上员工的传闻,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科技因素:现在都在谈论人工智能,事实上重复简单而机械的劳动已经有很多已经被机器人所代替。那么随着未来科技的加快,产品经理工作内容的规范化和模式化,产品经理某些工作内容被替代也不是不可能,现在不是有报道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取代部分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了么。
那么,如何应对上述客观环境带来的种种不利,了解自身现状并树立目标是比较可行的方法,正如孔子一般,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有个前辈总结了下不同级别的产品经理的类型,个人觉得有些道理:
人与产品合一:牛X闪闪的人物,人即产品,开创了产品的新方向或者奠定了基础,例子几乎人所共知,就不多说了;
行业翘楚:在互联网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业界的名声,能够到这个级别的通常都已处于高层或者合作人;
独当一面:能够独立负责一款产品的从0到1的整体过程,对产品的规划、商务合作、开发、推广等均比较了解,这种一般是骨干或者基层领导级别;
支撑者:支撑的意思代表并非产品控制者。对产品规划思路及相关工具很熟悉,迫于公司原因或者分工原因没有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或负责用户需求分析,或负责产品原型设计等一项或几项部分。负责产品以延续性产品为主,处于文档修修补补能用三年的状态。
新入者:获取头衔不久的新人,产品的思维和经验都在积累之中,通常从助理和打杂入手。
产品经理如果没有成为总监、创业者或者合伙人,毕竟领导的位置稀少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待在领导岗位。那么我们处于支撑者和独当一面的可能性会很大,特别是比较大型的公司,支撑者的可能性会更高。很多而立之年的产品经理可能正处于支撑者状态,能做很多事情又觉得很多不能做,能承担责任又不能全权,有向上的希望又有下降的危机。人人都想做产品总监,但总监只有一个;人人都想创业,但这座独木桥可比高考艰难和危险百倍,最终无奈成为一名光荣的“普通”产品经理。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想做一名“普通”产品经理也不容易。新来的产品经理体力比我好,学得比我快,多半还比我更便宜。最要命的是,年龄的隔阂会让我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00后,05后的视野和喜好,就算是90后的产品经理,谁还能拍着胸脯说我很了解么?而我能依仗的是丰富的经验和阅历,看似如镜花水月,水中沙堡,脆弱而不堪一击,前途在哪里?
但“普通”并不代表着平庸,其实“普通”产品经理也可以获得独有的精彩,但前提是要摆脱“支撑者”的区域和思维定式,我可以“普通”,但我仍然是非凡的。
(二)
下面是沙龙之中总结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许多过来人的感悟,也许会有一些帮助。
多多益善
“支撑者”类型的产品经理虽然风险低不过成长空间也有限,大家都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域,温水慢慢煮着青蛙。不管是接近或已经而立之年的同学最好逼着自己承担更多的任务。也许并不是自己分内事,但并不妨碍你去尝试。
新产品也许是老板排版要做,但可以自己分析下盈利模式,分析产品方案可行性以及如果自己是老板应该如何让产品生存下去。延续或者升级产品,需求虽然较为确定,但自己重新做下用户研究,做做调研和用户回访,看看自己的用户画像和已有的是否一致。产品推广方案也可以自己私下策划个版本,与负责同事的方案进行对比讨论下,看看自己的思路是否有吻合之处。多做一些事情,特别是暂时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虽然也许吃力不讨好,但机会可能就来自于此,每多做的一件事情其实为未来多增加了一种可能。
平台加成
谁都会变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坐上应有的位置。不管是比体力还是比智力都处于下滑趋势的而立之年来说,经验和阅历是唯一的优势和杀手锏。那么我们的经验和阅历是有价值和通用性的么?
我们通常会低估平台的加成,在现有公司的平台体系中,自己可能感觉良好。但脱离这个平台后,自身的经验和阅历的说服力会消减多少,自己所谓的经验和阅历是否与现有平台捆绑太紧?因为不要说 “普通”产品经理,就算是CEO级别的精英任务在新平台水土不服的例子比比皆是。
个人觉得真实的价值和能力需要脱开平台来评价。产品用户过千万,日活几十万,下载量排名等等一系列成就,作为产品经理的确与有荣焉。但排除掉创始人、公司名气、营销、运营等配套资源加成,真正产品起到的作用是几成?用户认可的产品上倾注了自己的思想么?脱离现有公司的平台和资源,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才是要好好思考的地方。
跨领域学习
没有没用的知识,只是还没有找到使用的位置。产品经理这个活现在越来越难干,产品模块化、标准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且用户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网上介绍如何学习的方法很多此处不再累述。积极个人拓展知识面,让自己变成一名复合知识类型的产品经理,兼容并蓄对提升自我知识底蕴非常关键。就拿现阶段火热的人工智能威胁论来说,人工智能对垂直行业的知识积累和处理程度对人类的威胁很大,比如牛X哄哄阿尔法狗;但在跨知识领域积累交叉分析方面,人类就拥有很大较高的胜算,这也是我们人类的底蕴所在。
都说好的产品经理是半拉心理学家,跳出自己的行业知识领域来看待问题和用户的需求,有时会更加的透彻。用户需求从历史、人文或者经济学等角度来理解也许会给你不小的惊喜。
你我皆凡人,所以不必纠结是不是“普通”,这世界总得有人干活,干好活,所以在而立之年找到方向和目标,发挥“工匠”精神,照样能干出花来,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