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业开始发展,一般总是从企业大客户开始的,但不可否认,等未来成本下降,产业结构成熟后,给普通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近两年,人工智能(AI)概念炒得很火,但产品真正落地的不多,to C产品,即提供给普通用户使用的产品则更少,大多数产品还停留在概念、实验室阶段,或者是和企业合作探索的阶段。
一个产业开始发展,一般总是从企业大客户开始的,但不可否认,等未来成本下降,产业结构成熟后,给普通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那么创业者如何在这波红利打来之前,找好浪头,乘上AI行业发展的大势?
确定需求是第一步,所以我想谈谈,现阶段,人工智能产品如何寻找方向。
做噱头还是做需求?
随着AI概念的火热,很多公司做的产品都是偏PR(公关)性质,也就是说,这个产品可能没有解决实际的需求,但能够吸引眼球,以此来达到宣传公司、吸引投资等目的。
这样的产品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做?我认为是有价值的。一个行业发展的初期,需要这么一些“布道者”来让大家了解这个行业。同时,“尝鲜”的需求也是一种需求,满足人们尝鲜需求的产品不能说不是好产品。
寻找to C公司的to B需求
现阶段,to B产品都是大投入、低产出,用资本在堆人才,筑壁垒,是大企业才能玩得起的游戏,普通创业者如何在这个不明朗的赛道里,找到自己的方向呢?我总结了一套方法论。
1.紧跟热点,寻找to C的公司,为他们做产品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风口可能不能代表用户的需求,但一定代表了资本的需求。有了资本的支持,才好谈其他的。
一个热门行业,一般都是一个刚刚开始起步的行业,这就代表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创业者可以从这些不完善的地方发现需求和商机。举两个例子。
去年,直播很火,市场上几十个直播产品在厮杀。一个朋友辞职创业,做的产品就是直播相关,他不是直接做直播,而是通过分析各大平台上主播的人气、在线时间、互动情况等,为主播经济公司挑选有潜力的主播。他虽然不是直接做直播,而是服务于做直播的公司,但也乘上了这阵风。
现在人工智能很火,每个公司都想让产品蹭上“AI”这个词,加点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的功能。怎么办?AI研发的门槛很高,小公司根本不可能自己去做一套AI,于是,以讯飞为首的,提供AI解决方案的公司就出现了。他们不做直接面向用户的产品,而是把自己技术包装成服务,提供给其他公司。
2.寻找可优化的点
上面的两个案例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到的,和现在一样,也需要首先找“痛点”,不过在AI时代,我们应该把自己痛的“阈值”降低了。
比如以前我们在自己的网站上打一个广告,可能点击率只有1%,无论如何优化样式和位置,总是超不过2%,所以渐渐的,我们就麻木了,觉得广告的点击率就应该这么高,1%是正常,2%就谢天谢地。
但如今,AI给了我们新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把90%不点广告的人都去掉,点击率不就能提高到10%了?这样广告展现少了,但点击没变。再进一步,如果我们针对不同的人推送不同的广告,理论上我们可以把整体的点击率都提高到10%,这样广告收入就提高了10倍。这就是“个性化”,需要大数据和优秀的算法支撑,这在以前没有AI的情况下是无法想象的。
很多人经常抱怨,“世界已经这么美好了,我在哪找痛点?”,人总是在不断适应环境,适应不美好的东西,久而久之,就麻木了,我们应该永远怀着“初心”来看这个世界,更新一下自己已经麻木的神经,重新看看当时觉得“痛”的点,说不定在AI的时代已经不是无解了。
3.用AI的技术边界去耦合
当我们有痛点了,如何判断是否能用AI来解决它?这首先需要明确AI的边界,它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它为什么能做这个,做那个行不行?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推荐一本书,也是我上学时候的教材《人工智能技术导论》。
明确了技术边界后,再用这个边界去与已有的需求耦合,看在AI的解决方案下,痛点能否解决,或者能否带来一些提升,如果可以用AI解决一个原来解决不了的痛点,那恭喜你,找到了一条光明坦途。如果可以利用AI把某件事的效率提升,可以做着试试,说不定能就能颠覆这个行业。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