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前些天,我出席一个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讨会,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解决人才市场的怪圈——企业招不到人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有人把原因归咎于中国教育与社会脱节,人才培养问题,有人开始反思“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
我的观点是:呼吁中国教育改革是可以的,但解决不了眼前问题。我认为,造成人才市场“怪圈”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和大学生的信息不对称、理念不对称:
对于很多传统企业而言,大多会认为大学毕业生是“能力弱、心态又不好”,眼高手低的人——坚决不能要!
问题是,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人家是这么看待他们的。他们觉得自己是“心态又好,能力超强”的高级人才——企业应该抢着要!
先天平庸,后天懒惰
我在《企业用人与授权》里,用了最少的篇幅谈论“能力不强,心态又不好”的人。因为大家都认为,那些都属于先天平庸、后天懒惰的人,直接炒掉、坚决不予录用就好了,非常粗暴。
问题是,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怎么就被认为是这类人呢?
首先,说大学生能力弱,估计是没什么人服气的。
能考上大学,本身就是竞争的结果,是能力的体现:能够轻松应付考试、聪明、反应快,就属于能力强……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大学生这些素质都不是企业需要的“能力”。
所谓“能力”只有一个标准——是指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就是你能不能立即为企业创造价值?
有企业声称:我们没有时间培养干部,只有时间使用干部——因为企业天天在打仗,他要的是能取得成果的战士。
学历高不代表能力高
应届毕业生为什么不容易找工作?因为企业认为他们缺乏能力,不能为企业立即创造价值(等培养他们能创造价值的时候,他们又跳槽了)。
我时常告诫需要求职的学生,要先问自己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再问老板能给我什么待遇,千万别反过来。如果第一个问题连自己都回答不上来,则第二个问题就不要问了,只要有老板肯收留你就菩萨保佑了。
有些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不自量力,以为自己学历高就代表能力高,就一味要求企业为学历埋单,而不看自己的能力是否符合人家的需求。
找不到工作,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地抱怨社会,抱怨企业,一脸的戾气和愤怒感,结果,越加找不到工作。
劝慰那些职场不如意的大学生:不要一味拿文凭找工作,要想想如何拿能力找工作。
随时可以中止合同,无须任何理由
现在最时髦的用人口号是:企业用人不养人——个人凭能力创造成果,企业凭成果付费。而人才租赁、外包、威客网等用工方式正正吻合了这个理念。
我从事的管理咨询行业,就是典型的凭能力吃饭的行业。
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师父跟我说:做顾问,时刻想的问题是如何为企业增值。因为我们的合同有一条附加条件:“随时可以中止合同,无须任何理由”——老板都不是傻瓜,如果你为他创造的价值大于他的付出,肯定请你,如果相反,则请你走人,我们必须给客户“不满意便退货”的权力。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很害怕这个条款,觉得一点保障都没有,只好每天诚惶诚恐地想着怎么做才能价值最大化,后来渐渐地,开始喜欢这个条款,它变成了我们建立信任的重要条款——只有先保障客户,客户才会信任你,客户从这个条款看到的是你的自信和能力。
这么多年做管理咨询项目,“随时可以中止合同,无须任何理由”一直都是我们的合同中最后的条款。它对项目组成员的压力和鞭策是巨大的,同时也是大家成长的最大动力。
我写过一篇文章《增值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源于这个“毫无保障”的合同条款,最后逼得我们把增值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生活态度。
我在企业里一直倡导一种“增值”文化——将“增值”的价值观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直至变成一种习惯——为客户增值、为公司增值、为自己增值、为家人朋友增值……
当一个人习惯了增值以后,他就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本跟任何人叫板:随时可以中止合同,无须任何理由。
两个时代的落差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很多应届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他们不符合传统企业的“素质能力模型”。
而人才市场上,大量的招聘单位都是传统企业,所以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力的强弱”与价值取向有关。
如果是招聘网络所需人才,则现在的大学生是相对最适合的。
因为他们是看动漫、玩网游、聊QQ长大的新一代,他们是最能适应网络社会的一代。
但是,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却是为工业时代所准备的,他们处于两个时代的交接、转换之间——生活、娱乐在网络时代,学习、工作在工业时代——长期生活在爱与痛的边缘。
这种落差是一个时代的落差,起码超过100年。
这种落差让他们郁闷,也让他们备受诟病。
我2004年开始为网络教育公司做顾问,接触了不少小学老师,常有老师跟我抱怨:现在的小孩一年比一年难教,好像个个都得了小儿多动症一样,难以专注,要让孩子专心听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跟她们说:那是因为他们习惯了看动画,玩游戏,相比枯燥的课本,那是一个很刺激的世界,他们玩的时候,你看他们还有没有“小儿多动症”?他们会专注得废寝忘食,你怎么喊他他都不知道。
而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要孩子们乖乖地坐在课室听课,那是无比沉闷。上课的枯燥沉闷和游戏的有趣刺激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也让孩子们视读书为压力,失去学习的兴趣。
传统企业更要适应社会
大学生固然要改变,尽快适应社会,但更需要改变的是传统企业。
我在《豪华工厂吸引“90后”新招》、《企业如何应对“自由至上”的90后?》里都提到一个观点:与其改变他们,不如顺应时代的趋势,迁就他们。要创造适合“90后”的环境,首先要从组织结构开始改变!
传统公司必须反思原来的那套招聘、薪酬、考核方法,是否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光抱怨现在的新人类不好用,找不到人才。
好消息是很多公司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了。
例如,前不久,很多公司还是制止员工上班QQ,现在,QQ却成了公司联系业务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换言之,原来那些光顾着QQ的员工有可能成为公司的业务主力了;
例如,前不久,我们还非常反感那些一心多用的员工,一边做设计、发邮件,一边听音乐,一边还跟朋友QQ;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他们才具备的能力,“一心多用”就是他们的特色;
例如,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没有网络品牌就没有未来,不懂网络公关就危机四伏,他们要寻求、依赖熟悉网络世界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