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媒体人创建了国内知名的社区知乎,这个团队是如何形成的,他们之前有什么故事?本期业内人说将集合周源与黄继新口述,以及接近知乎的人士,与我们说说知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iDoNews 业内人说 第168期 6月28日:
周源在第一次创业终结后,找到了黄继新与张亮,一起尝试构建中国的Quora,并在业内引起不小的反响。在经过2012年的调整后,2013年知乎将推动知乎博客与知乎日报等产品发展。
6月27日,知乎CEO周源、COO黄继新在距离办公地点不到100米的咖啡厅组织了一场媒体沟通会。参会的各家媒体中,许多人同时也是深度用户。
跟大多数的创业者不同,CEO周源并不非常健谈——或许这也是促成了其与黄继新共同创业的原因,在知乎的一个答案中,周源评价黄继新“拥有强大的现场气氛平衡力”,而周源则沉静得多。在他的言语与交谈中,表情与姿势显得收敛,中间许多问题需要片刻思考后,他会从从源头开始,罗列要素回复你。
在职业经历的最初,周源是一名程序员。知乎创立的前夕,周源是服务SEM的知名网站meta.cn的创建者,这个网站建立了两年之后最终关闭。关闭前一个月,周源找到了在创新工场担任投资职位的黄继新与张亮,后来周源称,在公司关闭前的那次交流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发现许多事情原来可以有许多新的做法。
随后三人擦出了火花,原因之一是,三人都是媒体人出身。对于媒体长期的了解与接触中,他们更知道“阅读的价值”,除此之外,与其他创业者不同,他们更有情怀——他们曾经建立过Apple4us等小而美的网站。
但是,Apple4us并非一个知名的网站,用周源在媒体交流会上的话来说:博客效率太低,没有构建一个有效的系统:你写出来的东西并不会有人看到。其后,美国诞生了Quora,这个网站上拥有大量资料完善、丰富的名人档案与许多优质的答案。
创业前夜
第二次创业,周源与黄继新决定做中国的Quora。取一个什么名字好呢?一旦取了就不能改变,他们也不敢轻易做下决定,横七竖八的演绎法、排除法与各方意见最终备选方案有一百多个,在9月的一个下午六点,张亮给周源发了一条短信:“知乎者.com如何?”周源对着手机琢磨了几分钟之后,向团队宣布,就叫知乎。
在创业伊始时,许多人给出反对的声音。有人曾经跟周源说,问答这种东西,作为社交网站的一个小应用或者小插件还可以,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站则很难运营起来。
除此之外,知乎的模式也备受争议。在整个互联网产品演化史上,产品正逐步走向更低的用户门槛,而知乎向更高的用户门槛迈进,时至今日,用户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还在“我感觉上面的人回答很专业,自己都不好意思回答”。
与此相反的另一方面是,随着知乎用户量的快速增长,许多既有用户认为社区变得“水化”,精英氛围正在逐渐消退,这两个矛盾从建立之初开始便不断碰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如果周源说自己当初充满信心,恐怕他自己都不相信。根据他的描述,在网站上线测试之初他们一直在观察用户对这个网站的感觉如何。最初的时候网站速度很慢,白天时常打不开。但周源发现,用户热情有增无减,一些用户在白天打不开的情况下,凌晨两点多工作忙完后上知乎更新一下,看一下有哪些问题可以回答。
这件事情给予知乎团队很大的信心。在早期面对某投资人的时候,社区仅仅拥有200个用户,投资人漫不经心地问在2011年底你们能做到多少人?在问完这个问题之后,投资人离开接了一个电话,连周源的回答都没听清楚就走了。
静水流深
到2011年底的时候,周源与黄继新迎来了A轮融资,这次融资并没有“例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甚至在知乎中提到关于此轮融资相关问题的时候,知乎团队都避而不谈。但难掩其光辉的是,本轮融资投资方是徐小平与蔡文胜两位TMT领域的资深投资人。
[Ok3w_NextPage]2012年是考验团队最为关键的一年。在1月7日黄继新与周源参加极客公园主办的演讲中,台下有投资者质疑知乎可否由一个IT极客社区变为多领域、普遍性的知识社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2011年虽然在互联圈内已经发出了不小的声音,但在圈外依然罕有人知。
随后,战略做出了一些调整,譬如开始拓展体育、音乐、电影类目。黄继新似乎有一个非同凡人的能力,他总能招到一些超凡的执行层运营,这些运营可以独当一面的拉动一个领域。譬如曾经招大果进入并拉动音乐类目。程瀚拉动了体育类目。凭借罗登、Yolfilm、张小北等电影圈的人脉以及黑色菠萝等电影观察者,知乎成功拉动了电影类目。与此相仿的还有金融、经济、数理知识等领域。(以上名称均为社区中的ID)
Quora在成立之后便不断迭代、改进、新增新功能。譬如说,他们建立了Dashboard、Blog、Promotion等功能,并且树立了 Top stories、Most recent等两条时间线。这基本上是当前互联网的惯用做法:“快速迭代与试错,寻求正确的产品方向”。
回过头来看,知乎的改进速度却显得缓慢。或许应该说,很少增加新功能,大多数改进都是对原有功能的改进。譬如关于提问方式、邀请方式、通知列表框进行了数次改进,但却没有增加新功能。一位接近知乎的人士曾经告诉 iDoNews,产品团队考虑过建立“小组”,从用户需求上看,知乎用户形成了大量的QQ群与线下圈子,建立小组或许是一个好选择。但经过反复考虑后,此事最终作罢。
与常理相悖的不仅是知乎不愿新增功能,还有他缓慢发展的速度。在种类繁多的互联网产品中,创建者不仅希望降低用户门槛,更希望有更多的用户进入。但知乎却在成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保持邀请与审核机制。如果你要加入社区,除了找一个朋友给你一枚邀请码之外,便是到申请表单中填写你真实的姓名、职位以及其他资料。
慢即是快——周源在媒体沟通会上这样说。事实上,并不是没有“快的社会化问答”,在2011年中知乎刚有抬头之势时,国内巨头腾讯与百度便抄袭了相似的两款产品。腾讯在朋友圈中建立了社会化问答,而百度建立了产品“百度新知”,但两款产品迅速沦为普通论坛,回答质量被拉到与百度知道同样的水准,甚至更低。
在一定程度上,高质量与低门槛是相悖的。百度与腾讯均拥有海量的用户、入口与平台资源,但最终没有做成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一方面是腾讯与百度的产品经理还没看清楚这款产品,另一方面,大企业多层级、多事业线的管理方式必然要求严格的“数据说话”与KPI考核。项目经理不会选择“慢但是做好”,而会选择“快,我升职后死了也是赖给别人”。这种KPI考核的苦果不仅体现在社会化问答上,从越来越凌乱的QQ空间、新浪微博、新浪微友等众多产品中也可窥见端倪。
与此同时,Quora并非完美的产品结构。至少,他不如Twitter一样久经考验,譬如说,在这类型产品中用户区隔不足,随着不同领域的答案越来越多,用户会感受到其他领域较高的噪音。
伴随着产品结构调整,用户需求的摸索,团队建设与对外商务合作的加深,知乎走完了2012年。
整装待发
在2012年末,知乎的一份招聘中要求应聘者熟悉“推荐算法”,这或许是下一步的做法:经过之前建立丰富且结构化的问答数据库,面向未来多领域、大用户量与更优质的用户区隔,或将上线类 Quora Topstories的时间线,甚至,可能完全取代当前的时间线。(尽管当前的时间线也不完全依赖于时间。)
除此之外,5月24日推出了新闻类“知乎日报”应用,该应用被外界解读为面向非活跃用户的内容阅读端。日报将导入最近热门事件中的相关人士解读。似乎在突然之间,黄继新与周源又回到了媒体圈子。
[Ok3w_NextPage]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以往知乎已经生成 RSS 源给到 Zaker 等众多阅读端,为何此次要自建新闻客户端呢?特别是在新闻客户端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候。并且,更有意思的一个小细节是日报并非完全收纳社区内部问答,还有冯大辉主持的小道消息等消息源。
在 iDoNews 向周源提出:“未来是否会吸收更多的消息源?”后,周源停顿一刻,说道:“知乎日报将收录任何高质量的消息源。”
另外一位接近知乎的iDoNews网友告诉 iDoNews,知乎将会上线 Blog 功能,Blog 在 Quora 中的功能是“吸收 Quora 外部的知识”,而这位网友说:“这次可能是面向机构号为主。“与传统的Blog不同的是,每一篇博文将带有Tags,进入社区的信息流当中,也允许他人对文章进行赞同、反对以及评价。
在媒体交流会的结尾,周源展示了一组数据,知乎每天服务的用户量达到60万人。这个数据是年初的五倍,而在2013年,知乎将会变成怎样呢?一个全新概念的阅读引擎?他会变成媒体的平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