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一直是比较繁复的,顾名思义,综合也就意味着多种元素的结合。不知不觉,综合布线已经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一般布线系统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二十年左右。而且随着新技术的推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布线系统在不断老化的同时从功能上也逐渐落后于实际的需求。预计不远的将来网络会发展到40G甚至100G,原有的布线已经无法满足高速传输的要求。另外电子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也使得原来高高在上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成了大众消费品和办公的必需品。原有布线系统信息点的数量已经不能够满足生活和工作的需求,所以网络的结构和规模都需要变化和扩大。这使目前综合布线改造市场已经成为一个逐步扩大的新兴市场。另外新技术的推广也推动了综合布线的改造,比如电子配线架和数据中心。
从改装的规模来看,综合布线系统改造分为三个级别——工作量最大的整体改造;工作量一般的机房改造;最简单的配线架智能化改造。
整体改造一般比较少见,首先综合布线系统至少有20年的寿命,提前改造必然会造成浪费。其次一旦做出整体改造,就必须重新做规划,系统要升级,骨干千兆升万兆,5E类线缆升级成6类甚至6A类,信息点数量要增加,这样线缆的增加和变粗导致原有的线槽和管道无法使用,需要重新开槽,而且现场施工时,将原有的线缆从管道抽出也可能会破坏管道,所以整体改造一般都会导致重新装修,工程相对比较大,也比较复杂。笔者曾经经历过福建某银行的大楼整体改造,系统原来采用的是5类线缆,改造升级成6类,骨干升级成多模万兆光缆。改造分多布进行,分楼层进行改造,要求不能破坏原有的装修。但是因为线缆外径增加,系统点位增多,原有的PVC管道无法容纳升级后的线缆,所以最后部分点位不得不采用塑料线槽的方式走线。改造时,整个楼层都已清空,所以不涉及影响网络运行的问题。仅在升级垂直骨干时,需要在无人办公的时候进行机房系统的升级。总的来说,整体改造一般都出现在布线比较陈旧的大楼,很多大楼的布线甚至是在综合布线这个概念进入国内以前完成的。当时也没有综合布线的标准可言,很多甚至是采用的走明线的方式。这样的大楼升级改造基本上是重新装修的一个部分。
机房升级综合布线改造一般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的大楼,原有的水平和垂直布线系统仍然能够满足办公应用的要求,但机房的设备容量和性能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再加上当时规划和布局不是很合理,扩容相当困难,所以将整个机房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比如有的大楼水平才用了5E类线缆,已经能够支持千兆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已经能够满足现有应用的要求,所以无需升级水平系统。机房系统内因为服务器不断增多,网络带宽要求增加,所以仅对机房系统进行内部升级。机房系统内部的布线可以看作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布线系统。目前数据中心的概念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在改造和升级新网络中心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参照数据中心的相关标准,如TIA942标准或者GB50174-2008标准。机房的综合布线改造一般是先规划,然后按照规划会分批、分区域进行,为了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一般会在晚上将系统先割接到备用或者其他交换机上,然后再进行改造。数据中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流量要求特别大,所以数据中心的综合布线系统一般每8~12年都会更换一次。这在最初建设的时候就要考虑好,尽量减少改装的工作量,同时也降低使用成本。
还有一种改造则是针对一种较晚出现的新概念——电子配线架。电子配线架能够方便的管理整个布线网络,带来诸多的好处。但是原有布线还比较新,比如已经采用的6类系统,骨干已经采用万兆光缆。不可能对整个布线系统进行改造,所以仅将电子配线架增加到系统中去,将原有的跳线也统统替换成适应电子配线架要求的跳线。电子配线架智能化改造相对比较轻松,仅需要在夜间将配线架替换就可以了。
[Ok3w_NextPage]在改造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首先要考虑改造的规模,哪些需要改造,哪些不需要,改造的部分至少要满足将来5~10年的应用。但是在改造的过程中对新技术的盲目追求也是不可取的,线缆从最早3类,到现在的7类甚至将来的8类,光纤从千兆到万兆到将来的OM4。以前很多人都说要一次性到位,但实际证明,人们对数据流量的需求还远没有到位。盲目追求新技术在付出更多成本的同时未必能够带来满意的结果。
绿色环保,节约成本也是综合布线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线缆的材料。最早的布线系统没有考虑过防火的问题,整体改造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标准替换成LSZH或CMR的产品。废旧材料的处理,被替换旧电缆的铜质材料可以被回收再利用。每100m的4对线缆一般有铜材1kg以上(如果是纯铜材线缆的话)。如果原来采用的是模块化配线架,改造的时候有可能只需要更换模块就可以了;如果是IDC式的配线架,替换下的配线架还可作为语音配线架使用,节约成本。
总而言之,综合布线的改装仍然是一个新兴市场,也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但是随着更多的综合布线系统到达使用寿命,综合布线改造市场肯定会变成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如何能在兼顾性能和需求的同时,关注环保、节能、高效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