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tech>>>c1>>>互联网教程

李开复:创新工厂中的三个“想不到”

  9月1日,创业投资孵化器“创新工场”宣布首只美元基金募集完成,筹资金额高达1.8亿美元。当天晚间,从国外飞到上海的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虽然长途旅行让他略显疲惫,但谈起一手培育的创新工场,他的话匣子却一下子打开了,关也关不住。对于美元基金的募集,他直言三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的是募资金额。起初,为募集资金,创新工场主动联系了一些天使投资人和投资机构。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和项目的出炉,投资机构开始“追着创新工场投钱”,原本预期募集1亿美元,最终超出了80%。

  投资队伍之豪华是第二个“想不到”。创新工场的美元基金队伍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中经合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新东方集团、美国硅谷银行SVB、红杉资本、奇虎360、摩托罗拉等均在此列。在投资人方面,被称为“硅谷投资教父”的罗恩·康威用注资表达了他对创新工场的看好,曾投资Facebook、Groupon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俄罗斯DST创始人尤里·米尔纳也“希望创新工场能孵化出同样级别的公司。”

  李开复说的第三个“想不到”,是80%的超额都会找到合适的“去向”。“按道理来说,募集基金超额那么多也不是好事,但创新工场今年的项目数量、成功概率都超过预期,未来发展确实也用得到这么多钱。”

  除了美元基金,创新工场旗下的人民币基金也将在未来数月募集完毕。腾讯、巨人、蓝讯、上海市创投引导基金等均已确认投资,总额预计将高达7亿元人民币。

  坐拥大笔资金,创新工场的“创新”之路向何处去,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募资只是公司发展方略的其中一环,在完善资金链的背后,一场“上海攻略”正在展开。

  上海攻略:机遇中播种

  创新工场创立于2009年9月7日,本周迎来了两岁生日,一个新的愿望种子在生日之际播种:李开复透露,在创新工场运作两年之后,上海将成为北京之外的第二个据点,“希望我们在上海也能通过高科技企业的孵化,从无到有,打造一个产业集群。”

  事实上,上海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创新工场开启华东征程的重要基石。早在创新工场北京总部初创时,上海市发改委就专程前往考察,深入了解公司借助孵化加投资的模式培育高科技企业的流程。此番落“沪”,上海市发改委是搭桥的“媒人”,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基金的投入,系上了创新工场和上海之间的“红线”。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则置办了创新工场在沪的落脚点 ——本周四,在杨浦区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内,创新工场上海基地正式挂牌,上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空间虚位以待。

  说到创新工场与上海的结缘,李开复表示,“十二五”规划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国的前进需要有本土的创新企业。“创新工场是一个创造企业的地方,这种模式在高科技企业中推广、实施,很符合国家创新驱动的宏观趋势。”李开复透露,创新工场投放在上海市场的资金预计在2亿元人民币上下,而新募集的1.8亿美元基金中有部分将为“上海攻略”服务。他显然对创新工场在上海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上海较完备的金融体系和充满竞争的投资格局为创新工场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

  立足上海,辐射华东,是创新工场“南下”想获得的“地利”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勃兴也为创新工场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天时”。“2009年我们开始倡导移动互联网的时候,业界都觉得过于乐观。直到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兴起了,大家才发现创新工场领先了一步。”谈及往日决策,李开复洋溢着自信。目前,创新工场孵化的豌豆荚、点心等产品都已经在各自领域排名前三,有些甚至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由此,主打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工场也在国际上打响了知名度。李开复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创新工场已经投资了34个项目,其中80%-90%都和移动互联网相关。中国的手机用户比电脑用户多好几倍,手机在身边的时间又比电脑多好几倍,这两者相乘可能就是 15倍的差距。国人对手机也已经形成使用依赖,移动互联网的前景还会更加向好。”

[Ok3w_NextPage]

  赶上了“天时地利”,但在“人和”上,李开复却强调了“等待”,“上海聚集了整个华东地区的IT人才,基本能与北京比肩。但要达到人和,还需要耐心等待。”耐心与创新工场的运作方式有关。作为一个孵化企业的公司,创新工场旨在打造“全模式”培育,对创业企业的服务和帮助覆盖投资、技术、财务、人力、市场、法务等全环节。因此,短时间内在上海搭建起一支优秀的 “全模式”队伍并非易事。“创新工场可能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来打造上海团队,因此短期内也不会拓展到北京、上海以外的第三个地区。”李开复坦言,“现在引进人才有比较明确的考核指标,我们希望上海能在人才方面对创业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帮助实现人才和企业之间的对接,从而打造有竞争力的团队”。

  李开复看好上海和华东地区,也坚持“上海需要培育”,“希望通过创新工场改变上海的精英对创业的认识,让他们不局限于谋求大公司里的稳定发展,而是勇敢地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之中。”这样的底气,来自创新工场过去两年在北京的成功尝试。

  北京实践:模式渐成形

  如果给创新工场做一张说明书,“甄选产业+创造企业+孵化加速+风险投资”这种独特的运作模式一定会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简单来说,在根据行业判断选定创业项目后,创新工场将承担此后一系列孵化功能,从各个方面为项目服务。对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创业项目,创新工场不仅能提供早期的种子基金及天使投资支持,还能一路跟随项目进展,实施全方位的孵化。

  从目前交出的成绩单来看,创新工场集聚了600多名国内外顶级人才,成为北京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重镇”,也为提升中关村的技术、产业和投资格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迄今为止,创新工场投资总额已超过2.5亿元人民币,项目及公司市场估值在今年年底预计接近30亿元。以核心项目“点心手机操作系统”为例,项目的A轮融资已经完成,由外部知名VC评估后估值已达 5000万美元。

  但创新工场在北京的两年实践并不止于扁平化的数据与成果,其间还充斥着许多动人细节。

  位于中关村第三极大厦内的创新工场办公室建筑面积约2000 平方米,却塞了500多名员工。李开复笑言,“工作环境和网吧也没什么大差别。”创新工场办公环境之简陋远近闻名。在第三极大厦,有一块写着 “HTTP404”的木板。当创新工场还在清华科技园旧址办公时,有一个创业团队因为未能获得创新工场的投资,一怒之下把办公室的门砸坏。创新工场的员工就用互联网语言中表示“网页不存在”的提示语,开了自己一个玩笑。搬迁新址后,这块木板成了寄寓故事的独家记忆。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的办公室约9平方米,墙上仅有的装饰是女儿手书的标语“InnovationWorks!Rockon!”(创新工场,继续加油)。李开复告诉记者,由于办公场地所限,他的办公室常被征用作为公共会议室。

  人均办公面积不足4平方米,“螺蛳壳里做道场”,与创新工场独特的运作模式不无关系。某个项目一旦获得了创新工场的认可,项目团队就会搬到创新工场的办公室共同工作6个月。在这6个月中,房租、机器费用、餐饮开销都由创新工场包办,吃的是大锅饭,工作座位挨着座位,“感觉就像一家人”。

  在日常运作中,创新工场的团队承担了“补链工程师”的职能, “企业和项目缺什么,就帮他们补什么”。李开复强调,普通投资机构的投资部门员工占比在80%-90%左右,而在创新工场,投资部门只是整体链条上的一环。“人事部门、法务部门、市场部门、业务拓展部门、技术部门、产品部门、财务部门都是创新工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的领导也大都在IT领域工作了 10年以上。因为创新工场要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甚至是一站式答案,领导必须对行业有充分了解。”

[Ok3w_NextPage]

  但李开复也强调,创新工场虽然把孵化项目比作带孩子,却并非“又当爹又当妈”。“如果我们一年孵化30个企业,10年就是300个,不可能帮着把一切事情都做完。因此,当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就会寻找专业的VC把项目带上市。同时,这也方便我们合理安排,把70%-80%的精力放在新的项目上。去年的项目可能只花我们10%的时间,前年的可能就花5%的时间去管理。”在这样的“阶梯管理”下,创业项目的早期投资环境也会更多元、更富层次。

  在项目团队与创新工场共同战斗的日日夜夜,创新工场也坚持“带着做”,而不是“代着做”。“项目团队总有一天要离开创新工场,我们要一点点教会他们,逐渐培养他们独自应对的能力。”李开复说。无怪在创新工场孕育的创业者眼中,李开复有点像父亲,“你想玩耍,他会在玩具房里搭好小木床、游戏台,准备好玩具、书籍等,然后就默默离开了。他不会像妈妈一样陪你玩,而是让你自己尽情地玩。”

  创新工场主导的“一站式孵化”模式,在中国还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一模式的贯穿下,成绩和故事连成一体,又逐渐辐射出去,对国内的创业和投资生态正产生着深远影响。

  创新模式:重整生态链

  创业者都是追梦人。随着创新工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公司就像一个造梦机器,身边围绕着众多有志于在高科技领域创业的年轻人。李开复坦言,创新工场对项目的要求很高,能承载的数量也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创业者的要求,“可能100个项目中只能有1个进入创新工场孵化。但除了孕育企业,创新工场还有一个显著的功能,就是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代谢。”

  谷歌副总裁苏珊·沃西基为外界称道的一件逸事是将家里的车库租给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以便他们潜心钻研搜索引擎。而在创新工场北京总部旁边,在汇聚新浪、腾讯、英特尔等互联网大佬的中关村里,一个叫苏?的年轻人开起了名叫“车库”的咖啡馆。除了苏?,还有10位投资行业资深人士入股“车库”。他们发现,投资行业从业者每天见3-4个项目已属高效,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而在车库咖啡馆,只要点一杯饮料,就能从日出畅谈到日落,安享一整天的办公环境,共用iPhone、Android、平板电脑测试机、投影、桌面触屏等设备……面积800平方米的车库咖啡馆能容纳约150人,其中多数都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不经意间,车库咖啡馆已成了中关村的地标,创业和投资的沙龙。而在车库附近,贝塔(Beta,即测试之意)咖啡馆和3W咖啡馆的名字,同样“流露”出和IT投资领域的紧密关联。

  “很多创业者来创新工场找投资,也许没能成功。但周边的咖啡馆汇集了很多投资人,在那里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见。在某家咖啡馆里,已经完成了8笔IT领域的投资。”谈到“咖啡馆效应”,李开复如数家珍。

  对创新工场而言,改变投资行业的生态,也是其不多言说的“使命”。李开复告诉记者,创新工场更像是“机构化的天使投资者”。所谓机构化的投资者,除了投资,还具有孵化功能。也因为孵化,各个项目之间能彼此交流,形成“大的带小的”“先行的带后进的”融合格局。此外,创新工场的美元和人民币基金还可以作为追加投资,弥补天使投资和早期投资在资金上的短板。

  “我们和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并非竞争对手关系。如今的天使投资人大都是个人,时间和资源有限,他们如果发现一些好的项目,会推荐给我们共同孵化,从而和我们形成上下游关系。而我们也有‘助跑计划’,帮助项目进行早期建设,成型后交给天使投资人或早期投资者接盘。”李开复表示,整个投资的生态系统由此“活了起来”,“今后创业者来寻找投资,可能5%找到创新工场,10%能获得天使投资人的青睐,30%在咖啡馆里谈成。相比孵化几个企业,创新工场更大的贡献应该是对创业生态、投资生态的推动。”

[Ok3w_NextPage]

  随着创新工场第一批孵化项目逐渐“毕业”,社区效应也逐日凸显。创新工场孵化的是一个产业,项目团队获得VC投资后搬出创新工场,会被要求就近选址,打造产业园区。李开复介绍说,目前创新工场孵化的30多家企业,员工已超过1000人。按照这一增速,三四年之后,员工数量将突破万人。在这一打上创新工场烙印的园区内,成功的企业可能涉足投资,中层员工可能再度创业,缔造新的企业。一个自给自足的环境会就此形成。长此以往,“投资、选项目、人员流动都会在创新工场的社区里产生,园区的优势也将愈加明显。”

  眼下,创新工场的重头戏就是把“创新模式”移植上海。“相比北京,上海在人才方面旗鼓相当,但北京的产业和技术环境胜于上海,因而也集聚了众多优秀的公司和人才。”李开复也指出,“上海的创业氛围相对较弱,和早期基金、天使基金的数量匮乏有关。”在李开复的愿景中,创新工场这样身兼孵化和投资功能的平台,能为上海带来每年20到30家孵化企业的业绩, “这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届时,创新工场在上海的办公空间会不够用,毕业的企业也需要发展空间。我们希望下一步是在上海建立产业基地,长期扎根发展下去。”

tech首页 更多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