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期混迹于互联网圈的网民,特别是站长群体,都知道这三个站,曾经,作为中国三大站长集散地之一。中国站长站(站长之家),A5站长网,落伍者。如今,三兄弟已经不再是同一条线上的了。站长之家一路领先,成了互联网资讯平台加站长交流社区。A5成了初级站长交流与广告聚散地,时而转载一些不接地气的业界热闻。落伍者真的落伍了,流量上只有站长之家的十分之一,十年来几乎没有多少改变。
目前,站长之家,A5,落伍者通过alexa查看的日IP分别是:400万,100万,40万。
下面说一说各自的发展:
站长网成立于2003年。
在a5看到的文章大多是一个吸引人的标题,比如“新手一个月百度权重***”文章的模式都一样,开头说一些seo的基础知识,然后罗列1、2、3...几点。最后再总结一下,留下外链。
以前刚入行时会经常到a5,感觉内容比较实用,现在越来越少,上a5也越来越少了。只是有时做对比分析时才会打开。
前一段在a5上投稿,没通过,感觉挺没面子的,但在站长之家,艾瑞这样相对高端的网站上都通过了,让我很不解。后来看了卢松松与牟长青的经历,才算明白,原来是趋向变了。
牟长青的亲身经历是这样的:最近几次原创的文章在A5投稿,按说他的博客质量应该还行吧?但现在在A5投稿也经常审核不通过,或者就算编辑给与审核通过了也不会出现在首页。怀疑自己是不是文笔下降了?还是A5编辑的眼光高了?整体感觉A5现在有些不伦不类,一直做站长交流平台吧?太低端,同质化严重,沦为广告平台,站长成长起来之后就离开了。转型做资讯吧,又和目前的主要站长用户没有多少关联,直接导致这些用户的离开,最近几天A5取消外链引起的轰动,就足以说明A5的用户来这里是什么目的了。
站长门户做IT新闻也有很大弊端,尤其是对站长一点用都没有,比如最近在IT圈阿里收购新浪的新闻,借用@六间房刘岩的一番话可以诠释:
阿里收新浪、收UC,关你屁事啊!是极大的启发了你?(扯!);还是让你从中受益了?(扯!);从早到晚不停有人微信短信和我讨论这事。要想牛逼,自己做点新鲜事儿,人家夫妻打炮(还不一定和谐),老百姓们狂欢个屁呀!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站长类的文章投稿可以用"千篇一律、滥竽充数"八个字来形容。A5的投稿有80%都是SEO方面的,而且内容千篇一律,文章不管好不好,更有甚者把别人的文章掐头去尾,改改就成
自己的了,投稿的目的就是为了留外链。这样的投稿有多少价值呢?
下面三条是网友评论的内容:
现在我也会上A5跟Chinaz,时不时的上下seowhy,但是几乎都是进去了马上出来。为什么?说出来有点丢人:我一个小站长,不需要去关注什么IT界的重大事件,就拿阿里收购来说吧,他收购谁跟我无关啊。我何必浪费时间去关注他的动向呢?
我只是一个草根+连屌丝都不如的站长,我需要的只是一些对我有用的干货,至于什么IT行业发生了什么,我是真不关心。
或许每个人、每家公司都想脱离草根的背景,好比站长大会上一些站长的名片标注自己是XX公司CEO一样,真的没有这么做的必要。
站长之家成立于2002年。
相比于a5,站长之家更有影响力,是站长界绝对的一哥。之前叫中国站长站,后来被和谐改成站长之家。
站长之家主要是工具属性为主,素材,源码,查询,字体,资讯方面,也逐步转型为科技媒体了。这一点和A5很像,不过,站长之家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站长交流圈了,它的口号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意味着只要是互联网相关的资讯它都做,虽然和A5很象,但是我倒并不像看A5一样看衰站长之家,因为它的用户群体层次要高于A5,这类人在不断成长中,慢慢的从草根站长到中层岗位,再到创业或职业经理人,这一个过程用户的需求也在变,而我,就是这类用户,感觉它内容的变化正好迎合了我的成长需求。
[Ok3w_NextPage]站长之家的现状是界于站长与科技之间,想转型为科技资讯网站,靠着大量的工具属性栏目来源源不断的输送用户,培养这样的群体。当然这也是有风险的转变,它既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站长,又没有科技网站的专注,处在一个转型期的尴尬。
目前的我上网习惯是:科技新闻与评论上云科技与虎嗅,站长工具上站长之家,顺便看站长资讯,电商上派代与亿邦,深度分析上艾瑞。
落伍成立于2001年,成立最早,现在却真的落伍了。
用户群体被站长之家和A5分的差不多了,还有一少部分怀旧的人来看一下,整体情况和A5差不多:评论没有不带网址的,留言没有不带签名的,很多人根本不看是什么,只管来留签名。而且它的主域名指向是论坛,资讯频道就更弱了,清一色都是转载的科技内容,也是和站长不搭边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爱站,纯粹工具应用,seowhy,都是一些菜鸟在重复同样的故事。ip138,这样的辅助工具都被整合到客户端和浏览器了,走向没落是没有悬念的。
十年了,最初的一批站长现在都成长起来了,新入局者还在重复他们的故事,环境变了,站长圈也变了,留下的,是我们那一代尽情挥洒的记忆青春。
文章来源:http://xudongyan.com/reed/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