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中左数第三个,就是拓词的 CEO 薛淡。
第一次见到薛淡,是在上上个周末的开发者大会上,当时他和照片里一样背着双肩包,言辞也不多,看起来非常年轻,我甚至会用“稚嫩的外表藏不住创业者的沧桑”这种句子来形容他。因此,大家应该不难理解,当我得知他已逾而立之年时的那种惊讶。
而他的经历,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所有猜测。
Chapter 1
“我一直是个跨界的人。”
在做拓词之前,薛淡在清华同方任职,主要做智能建筑的研究和设计,作为思科认证网络设计师,他在这一领域耕耘了六年,曾参与设计了央视电视大楼、北京饭店等建筑的智能楼宇系统。而更早之前,网络架构专业出身的他成为了一名系统工程师。
“我不是来自移动互联网领域,但我对互联网的深度架构很熟悉 。我的学习经历比较复杂,暂时不讲,但我是一个很懒的人,如果要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做一件事情,我会花费其中十天的时间研究方法。我非常喜欢研究方法 。”
作为一款背单词应用,拓词本身就可以称作为一种英语学习方法——“拓词,拓(第四声)词。”
薛淡对“拓词”这个名字感到非常满意,它本身是产品的名字,也可以被当做一个品牌来运营,甚至还能被视作一种记单词的方法——他认为“拓词”这种方法本身也可以取代“背单词”,消除广大英语学习者心中的痛。拓词的英文名是 Towords,to+words 正是“和单词较劲”的意思。
在这种”较劲“的方法上,坊间一直存在争议:拓词这种方法到底好不好。其实好与不好是两个很难区分的概念,标准不明且因人而异。在具体的方法上,薛淡认为与其去讨论方法——也就是“单项选择”——的好坏,不如探究方法是否能带来效果。
“争议主要出现在‘选项’上,其实拓词的干扰项不是固定的,因为拓词没有题库,每个选项都是算出来的。拓词的干扰项是很强的,选项与正确答案也非常接近,这方面我们一直在设计和改进。后面几个月有新的东西会出来,在不增加选项的前提下降低成功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作为一款以在线教育为切入点的应用,拓词本身融入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这是拓词的优势。按照薛淡的说法,他们是一支教育和互联网结合的团队。
“‘再认’和‘再现’是单词和知识类的记忆过程的两个关键步骤,其中一个不可跨越的因素就是重复。记忆还有一个层面就是‘编码’,比如什么‘联想记忆’、‘归类记忆法’等等方法都是在编码上下功夫,而我们则强调重复。”
许多记忆技巧都是在编码层面下功夫,而拓词帮你把‘重复’的步骤做了,在编码上想了一些办法——强调发音,直接作用于编码。另外,薛淡并不太认同诸如联想记忆等方法,他认为这些方法事实上增大了信息量,同时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效率。
“许多所谓的方法都是扯淡。”
他认为重复是无法跨越的,而许多弱化重复的所谓记忆方法都是扯淡。
“有的网站会给你提供五种记忆方法,这都是扯淡。我不是来研究方法的,我是来记单词的,没有人对方法感兴趣。我可以创一万种方法,那很牛吗? 很多方法不具备通用性,你就不能用这种东西做产品,容易走偏。”
拓词在功能上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反馈。在拓词团队内部流传着一个叫“学习心理干预”的词汇,简单说来就是给用户一些应有的刺激,就像篮球场边扯着嗓子吼的教练,不断提示场上球员。也就是说,用户使用拓词学习是个持续的过程,用户的学习进度也受到监测。薛淡坦言,目前拓词的反馈机制颗粒度还很大,不够精细。
此外,拓词还面临着诸如扇贝、单词锁屏、百词斩等同类应用的冲击,拓词的优势如何凸显,如何体现,都是棘手的问题。
Chapter 2
就像我不敢相信薛淡已经三十多了一样,我不敢相信拓词四位创始人的平均年龄——37 岁。四人除了薛淡外,全是 70 后。
[Ok3w_NextPage]这个项目是拓词的 CTO 提出的,他此前一直在做与 E-Learing 相关的工作,开始投身开发拓词的时候已经有十年的编程功底。还有一位原是一名中学老师,教了十几年书,对中国教育模式非常熟悉,也深恶痛绝。再加上一位 70 后资深程序员,共同孵化出了今天的拓词。
“所以我们懂互联网,也懂教育。”
如果把拓词团队的历史编成故事,那么这定是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
刚开始的两年,四位创始人全是兼职状态参与的。当时的薛淡正在找项目,想创业,与另外三位同为驴友的创始人偶遇之后,一拍即合。2009 年,四人分析了一下整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趋势,认定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是必然趋势,基于四人各自的经历,发现比较擅长”搞学习“。
薛淡打趣道:“主要是因为我不会写程序,也不会写词库,所以只能做 CEO,做做产品。”
从未有过产品经验的薛淡从零开始,但因为工作原因,他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两头兼顾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两边都觉得做不好,我本身也属于很苛刻的人。结果到了 2011 年 6、7 月份,我们的用户无意间出现了一次小爆发,也就是说我们也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于是就辞职了。“
那时,薛淡的儿子就快出生。
刚想创业的时候,薛淡和他的技术搭档甚至考虑过去炸薯片,或者去开餐馆。但炸薯片不靠谱,开餐馆前期投入又太大,遂放弃。开始做托词时,整个团队只有十万的启动资金。
2011 年 8 月,是拓词正式出生的时间,之前都处在孕育阶段。直到 2012 年拿到徐小平的投资之后四人才有薪水,此前的七八个月里是完全没有收入的。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十年以前,薛淡看了徐小平的《图穷对话录》,才决定不去考研。这件事情后来被徐小平得知,于是他在 2012 年再版这本书的时候,把薛淡和拓词的故事写在了前言里。
“十年前,徐小平让我放弃考研;十年后,他成为了我的投资人,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四位创始人都很成熟,而现在拓词的技术团队都很年轻。“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合作,对我们几个创始人来讲,也可以更好地带团队。”
目前拓词团队共十五人。
Chapter 3
“拓词是个技术团队,我们擅长的是算法,针对每一个人的算法。”
薛淡相信,拓词的交互设计是最简单的,在其产品上再做减法是极其困难的。”我们的产品不华丽,因为我们不追求那个,我们追去的是简单高效,甚至说粗暴。“
团队的性格决定他们在每个方面都做的很深,但又特别在意趋势。拓词最初是被做成网站的,因为网站有部署优势。到了 2012 年 7 月底,拓词的核心算法已近成熟,于是一夜之间冻结网页,马上投身客户端的开发,两个月后,拓词 2.0 版上线。
看起来动作不快,但他们的每一步都很踩得很深。 用薛淡的话说,他们“是一个很耐得住性子的团队”。成熟稳重是优势,但也带来了弊端。“运营和线下是我们的弱势,无论是个人方面还是人力资源都跟不上,只能不断地平衡。”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把技术和教育视作根本,当多多种因素相冲突的时候,对他们来说不会出现太多干扰项。
“不管以后拓词能做成什么样,不管它能不能赚钱、上市,我们已经觉得非常幸福了。我们每天都会收到用户的感谢,很多词库都是用户帮我们弄的,甚至还有很多用户过来实习,他们都密切地参与其中,因此我们充满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