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博可以凭借7亿QQ用户和无远弗届的一系列产品线而在开通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轻易获得近4亿的用户。
这种超快增长超高积累的疯狂扩张游戏并不是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都能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草创的创业型企业来讲,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冷启动”困局——既没有基础用户群,又没有过多的资金进行宣传营销,同时还要面临优质内容的匮乏。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对他们来说,通往成功的前路满是荆棘和坎坷。那么在国内这个激烈而拥挤的市场情况下,他们要如何做才能吸引最初的“种子用户”呢?豆瓣和知乎的案例或许能够对我们有所帮助。
6000万的豆瓣王国
2005年3月豆瓣正式开放注册,直到一年后它才有了阿北之外的第二名豆瓣员工,而早期的5名员工全都来自豆瓣前2500名注册用户。
那么早期的豆瓣又是如何解决“冷启动”问题的呢?
当大多数新兴网站要靠爬虫来抓取内容的时候,阿北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原创的内容才能真正吸引用户,在这此过程中,豆瓣自始至终都只是扮演了一个简单的平台提供者的角色。
早期的豆瓣对盈利并没有过多的预期,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优化和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方面。没有任何营销,只是依靠早期加入的用户的口口相传,只是凭借用户在影音书三块领域的自主生成和分享内容,到当年11月,豆瓣就拥有了自己的第5万名用户。
阿北的个人性格和气质深刻地影响着早期豆瓣的发展,他不希望公司资本过早进入介入豆瓣因而并没有接受陈一舟以千橡集团为主体的投资参与,即使到现在,他坦承并没有找到豆瓣未来合适的盈利模式。
即使各种小组话题是如今豆瓣最活跃的组成要素,但影音书方面由用户生成的内容依旧是豆瓣最为人称道价值最高的部分。
如今的豆瓣拥有超过6000万用户, Alexa上国内网站可以排到23位,在去年完成了第三轮5000万美元金额的C轮融资。
知乎?当然无所不知
2011年,知乎创立。除了早期颇具调侃味道的中国版Quora和履历光鲜的团队背景之外之外,知乎也没有太多的优势,然而如今,在实行申请审核注册以严格限制用户人数的前提下,围绕它还是形成了一个超过30万人的社区。
如果你要弄清楚番茄炒蛋怎么做,请左转百度问答,但如果你要深入了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论题,唯一的途径只有知乎。
和一般应对“冷启动”的方法不同,知乎以一种反常的冷淡方式来吸引用户,知乎将自己定位在一个相对专业的位置,并为自己的用户设置了相当的准入门槛,而且直到今天,它还坚持着自己的这一准则。
草创之初,知乎有意邀请了一些大量的互联网专业人士,李开复、Keso等大批在业界具有深刻影响力的话语人士的入驻和在其中的活跃不仅提高了知乎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举措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知乎社区的整体素质和氛围。
正是以各种意见人士以及大量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为话语中心,使得知乎避免了之前各种问答服务网站的冗余以及答案品质低下等弊端,并借此吸引了更多高水准的用户的加入。
用户数量决定web 2.0网站的上限,但它们的下限却是由用户的价值决定。
无论是豆瓣还是知乎,他们在自己创立的初期都经历了如何克服“冷启动”难题的阶段,它们或者关注优质的内容,或者重视用户的价值,如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那么对于别的创业者来说,那么又该选择如何的方式来度过最初的冰封期呢?
文章来源:tech2i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