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巴巴B2B业务退市后,BAT三巨头就没有单独上市的子公司了,这一固定状况随着去哪儿的上市,已成为历史。或许未来扶持子公司上市,将成为三巨头的流行做法,但很显然,百度扶持去哪儿上市,是开启这一切的钥匙。
去哪儿可以算是百度的一个中间页,而百度的中间页战略,现在看来也并不像之前普遍认知的那么简单。之前有人曾认为,中间页战略已失败,似乎有些道理。但现在想起来,中间页战略是没错的,只是看要如何实施。百度与中间页之间,需要有个密切的关系纽带,否则双方都会认为自己亏了,合作进行不下去。
百度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购买或做自己的中间页,之后百度会对被收购的业务进行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给与其独立运作地位,并在条件成熟后支持其上市。BAT收购的企业,一般都会被置入集团整体范围内进行发展,在追求协同配合的同时,往往会丧失公司的一些特点,有些甚至藉此消沉下去。百度的支持中间页上市思路,则与之相反,这可以避免小公司被收购后出现的很多问题。
去哪儿本来的归宿应该是携程,国外与携程模式相同的Expedia,收购了与去哪儿模式相同的Trivago,获得成功。从常理来看,既然这起收购案是成功的,就可以复制到国内,这从商业逻辑上是对的。但去哪儿在中国却没有落入携程手中,而是被流量入口百度获得,在进行独立运作的基础上接受百度倾斜过来的资源,最终成功上市。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过程在以往无先例可循,开启了一条别人没走过的新路。
汤和松当初操盘去哪儿收购时,携程报价高出百度不少,在职位和期权方面的许诺也相当优厚,但去哪儿最终还是选择了百度。因为去哪儿的投资人认为,在中国的环境下,两者之间的适配程度会更高,更有利于去哪儿的发展。成功收购后,百度对去哪儿的主要扶持手段,就是利用知心搜索将旅游相关流量打包授予去哪儿以变现,在中间页战略还没有一个成功范本之际,去哪儿担当了这个战略的试验田,最终闯出一条路。另一方面,去哪儿模式的成功,也开启了百度业务转型的一扇门。
去哪儿虽然是百度的,却与百度是合作关系,只是这种合作远比一般企业间合作更为深化,是股权互不隶属的两家公司之间不可能实现的一种合作形态。百度把知心搜索引入去哪儿,需要双方彼此开放后台系统,包括运营数据,消费者搜索数据等。这要不是自家的公司,百度还真不敢那么做。
去哪儿有自身的独立运作地位,为百度业务做事会收钱,使用百度资源也会付费,这一切丝毫不受百度控股的影响。在股权有隶属关系的两个公司之间,采取亲兄弟明算账的方式进行合作。这种透明的运作模式,使得投资者能够对实际情况一目了然。
在党同伐异的中国互联网圈,人们一般会自动把巨头的子公司标签化为干儿子和亲儿子,习惯性认为被收购的公司理应享有收购方一切资源,为母公司倾尽全力实施战略布局,不能有任何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但事实上,所有的效率低下,都是在一个集团内不同公司间这些不清不楚的纠缠中产生的。去哪儿要追求自身的利益诉求,知心搜索也不是做来为其他部门输血而不计回报的,也会有自己的利益取向,把一切算得清清楚楚,更符合商业原则。
去哪儿包括爱奇艺等子公司走的这条路,在当初没那么清楚,如今已经显现效果了。去哪儿被收购之后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发展,在线业务量大增,如今在天上飞的飞机中,每100个座位里就有16个是去哪儿卖出去的。上市后,百度不但完成了自身的战略意图,还在短短两年内获得了3-5倍的投资回报,成绩相当不错。去哪儿模式,应该会是百度未来主要的努力方向,之后的爱奇艺等公司,可能也会复制其经验,遵循这条路线独立上市。
百度最近几年一系列的投资动作,其实是胆大而直接的,被收购对象一般都与其战略结合紧密,有较强的增长动力,未来能为其营收做出主要贡献。在思维方式上,百度的也显得想法非常开放,一个资源众多的大公司,对用出去的资源最起码进行量化甚至货币化,最终也不至于出现太多的跑冒滴漏和资源浪费。
[Ok3w_NextPage]而在阿里和腾讯的收购中,一般都首先会满足战略布局需求,对营收的增量则考虑不多,如丁丁网和刷机精灵等,这些公司注重更多的是布局和防御,不指望能在未来产生多么大的效益,只要我有这块业务,不至于在某领域落后,或不至于被他人染指,就可以了。这种收购模式可以算作巨头的无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普遍现象。而对于那种既满足战略布局,又有可观效益的收购,可以算是中国式收购的2.0版,百度开了个好头,也是其他巨头未来努力的方向。
要看到的是,百度也在利用去哪儿模式进行自身转型,把百度联盟所做的一些事情打包交给知心搜索去变现,以使得百度能逐步脱离过去的商业模式。本次百度旅游搜索的流量包办给去哪儿,相当于把这部分收入从零敲碎打转为一次性趸交,结果是效益上大增,成本上大降。另一个结果是,未来会有更多类似去哪儿的公司独立上市,百度的收入结构,也将随着一批复制去哪儿模式的公司上市,而愈发变得多元化,竞争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