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对比。态度和分寸的拿捏。
对比对象虽然不同,但小米的相机、魅族的Smart Bar都是出于完善的过程当中。对于同样属于完善过程当中的两家厂商,Zealer是分别这样评价的。已经很难拿捏住态度和分寸了:
这是说MX3 Smart Bar的。
可能字比较小。我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打给你们看。
但是我更愿意把它说成是一个脑残的尝试。
都在学习苹果
所以硬生生的只是放了一个home键
像这些滑动的手势,还有所谓的Smart Bar
其实都是为这种盲目借鉴所打的补丁
所以这个被说成是所谓创新的功能
根本就是魅族自找的麻烦
只能是魅族自己精神世界里面的乌托邦。
再总结一番:
脑残,都在,硬生生,所谓,盲目借鉴,所谓创新,根本,只能,乌托邦。
还是有一定进步的
只不过似乎依然是在摸索自己的风格跟尺度
小米的相机是瞄准苹果的
小米依然在寻找这种感觉
总结一番:
还是有进步,摸索,瞄准苹果,依然,寻找
Smart Bar现在是有不完善。但是如此大尺度的去评价,显然已经难称客观中立了。所以会给人偏颇之感。
第二组对比。话述顺序的安排。
我们可以看出,在有关小米3的评价话述,有一些是先贬后扬。而魅族,则是先扬后贬。
大致逻辑是如下(还是以相机作为对比):
小米3:相机虽然做的不好,但已经有提升,同时目标为苹果。总体上是鼓励,暗示大家给时间。
魅族:虽然做的比小米好,但也就还凑合,同时有致命缺陷。(这真的是致命缺陷嘛?)
这个评价话述先后的排列,显然会让人觉得有倾向。
第三组对比:结论的得出。
在需要得出结论,魅族占优(别的评测机构结论,基本魅族有优势)的地方,均是各打100大板,这两台手机都不行 。但就是不说清楚,谁更不行。
然后很艰难的得出结论:魅族赢了小米一点点。而在最有争议性的地方,比如Flyme vs MIUI,则是一句话:压倒性优势。
先看艰难。这是外观评论。
都给了我们不够用心的印象,我们宁愿把硬件外观这一票投给魅族——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反观争议较大的Flyme VS MIUI 部分。则是「比比皆是」,「压倒性优势」
第四组对比:关键地方的用词。
有一些很微妙的词语,只出现在对魅族的评价上。这些词汇单拆开看,肯定是非中性词。放在一闪而过的句子中,你会觉得不对劲,但不去细想又肯定想不出来。
还有一些很奇怪的句子结构,不细看,根本难以理会其中传达出来的含义。这就是「春秋笔法」的妙用。
比如说到分辨率。
至于魅族的奇葩分辨率
没必要过度渲染让大家惊慌
单拆开看:奇葩,过度渲染,惊慌。
「春秋笔法」的定义为:「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意见」
比如说,说到大光圈带来的边缘成像降低。
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多花钱用更好的镜片模组,但魅族用的方法XXXX。
这个背后韵味很明确了:魅族就是不舍得花钱买好镜片模组,所以光圈全开时候,边缘画质降低了呗。
但问题是,再好的镜头,光圈全开边缘画质都会降低啊。这跟我们用多少钱的镜片模组没多少关系啊……
于是你就看到,真的有人会在微博上质问李楠:「廉价镜片模组怎么解释?」
然后说到小米3的相机夜景时,是这样的语气:
索尼这颗IMX35的摄像头天生噪点比较多,所以各个厂家在调校的时候是不敢拉饱和度,所以也是一个无奈之举。
总结一下:
魅族做的不好是魅族不舍得花钱。小米做的不好纯属无奈,因为大家都做的不好。
[Ok3w_NextPage]那为毛小米不花钱买更好地?
这……不合适吧……
—————————————— 分割线 ———————————————
以下是我认为Zealer此次评测中,其它的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魅族MX3 ,Zealer购买了3台作为数据获取的工具,为何 M3 只有一台?
「或许Tegra 4是小米3用粗边框的原因。」屏幕边框粗细,与采用的处理器何干?采用高通的米3W版,边框应该也不会变细吧?
有关屏幕色温。实际上小米3屏偏黄是主流评价。此处MX3的色温校准偏差幅度,在业内已经属于优良。而小米3 在这里只用一台可能是厂家经过挑选送测的产品作为对比,感觉不是特别恰当。
OGS 和 TOL 真的没有显性上的差异嘛?强度提升带来的碎屏率降低,这个不应该被无视吧?
大光圈的好处不言而喻。光圈全开的不好之处也是常识。拿着F2.0全开的光圈指出画质边缘下降,这……
电话模块66个功能点,短信模块44个功能点,这个标准数值很奇怪。我不清楚这个数字是如何得出来的。Zealer也没有更多的解释。
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屏占比+单手操控。既然是 MX3 VS 小米3,为什么此时要加入Galaxy S4?MX3主打的就是超窄边框带来的超大屏占比,以及单手操作和握持感。应该不是有意回避吧?
————————————————— 写在最后 ————————————————
Zealer本可以做到更好。或者说,它本可以在国内当下混乱的媒体环境中,昂着头探索出一条独立评测机构的生存之道。
可能是现实的压力,或者说地位的变化。至少在这个视频,我认为Zealer没有做好。我更希望Zealer能快速找到其它的商业变现方式。毕竟评测是很花钱,如果顺为基金这笔钱烧完了,Zealer该怎么办?
此外,我对Zealer这次评测中的诸多公关文高手惯用的「春秋笔法」,颇为介意。事实上,当一个媒体人(而不是作家)学会这招时,他就再难跟「客观公正」挂上钩了。而运用的如此纯熟,不知是否Zealer团队自己操刀。
之前我跟@李楠 开玩笑,说我们应该给 Zealer 投跟雷军一样数额的钱。这样或许可以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均衡。
现在想想,这个想法挺幼稚的。小米投了100万,我们也投100万,然后没投的友商被阴着黑?
利益相关是媒体一旦沾上,便难以摆脱的东西。
利益相关:本人为魅族员工。曾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