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靠的是“狠劲”
3名北大学子告诉在座的高三学生,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2011年,魏钰明以湖北省文科第十二名的成绩考入北大,老师惊喜之余,夸他是高考的一匹“黑马”,他却说“每匹‘黑马’背后都付出了很多”。高三期间,魏钰明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高三寒假1个月时间,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他额外做了200多套题。魏钰明对自己的“狠劲”,令南宁市教科所原副所长杨春成在会后一再向媒体强调,读书刻苦值得学,但每个人有个体差异,经验不能完全复制。
广西学子黄冠,颇有些从“屌丝”到“学霸”的传奇色彩。第一年参加高考,他的成绩非常普通,只超过二本线两分。由于志愿填报失误,没有被录取的黄冠选择了复读,并且由文科转成了理科。第二年高考,他的成绩超过了一本线30分,但他还是因为志愿问题,再次落榜。第三年参加高考,他终于考上了北大。这场高考“逆袭”的背后,他也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付出。“高五”那年,黄冠曾有一个月的时间,下午5时放学后,到操场跑两圈,再吃饭、洗澡,5时20分他又回到教室复习,紧凑得就像军事演练。
善于模仿好同学
勤奋,是高考成功的学子的共同特点,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则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达到目标。
黄冠介绍说,他“高五”那年,最后一个月,每天在睡前都会总结一下,当天学到了什么知识,一些想不透的地方,他就会在心里打几个问号,第二天继续弄懂。抱着每天都收获一点的心态,他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2008年从山东省考上北大的孙伟,当天形象地用一次函数公式“y=kx+b”,解释了高考与学习的关系。在孙伟看来,“y”好似高考成功,“x”等于时间效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看书,对高考总是有利的。“b”是初始禀赋,最初每个人差别不大,后天随着学习基础不同,也会有一些变化。“K”则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它关系到投入的时间有多大回报,因此在高三阶段,一定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学习动力。
如何尽快提升自己?孙伟笑称,“要善于模仿好学生的作息规律”。他说,当年他们班上有12个人曾经一起“盯梢”班上成绩最好的一名女同学,观察她每天的学习状态。他们发现那位女生早上5时就起床看书,班上同学也将闹钟调得越来越早。通过模仿身边好学生的作息规律,和网上搜索一些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吃透课本很关键
“很多名校的学生来交流经验时,说起某科考砸,也会有120分,可我数学往往只考三四十分,怎么办?”一名男生的提问引起不少学生共鸣。
孙伟回答说,考三四十分,说明这名同学的关注点不在学习上。可以先找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自身问题,再找学习方法。他建议该同学找个本子,把数学每章节的课后练习题一道道做出来。高考命题时,命题老师只允许带课本,吃透课本上的习题,就能将整套题70%的分数拿下。
而黄冠也贡献了自己学习数学的窍门,“做数学套题时,一看没有任何思路的题,我会直接看答案,弄明白后,再用文字写下解题技巧”。通过思考和用自己的话描述,才能将题目真正吃透。
大部分成功的人,都是会坚持的人。可在学习上,很多学生都有“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孙伟认为,如果一个人连高考这么重要的事都做不好,那很难让人相信,在其他事情上他会有毅力去处理好。他建议,如果毅力不够,可以在学习中找一个好伙伴,两个人互相督促。管理资源吧阅读glzy8.com/z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