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春节一到,官员们都纷纷忙碌起来。如在清朝,春节前后皇帝要设宴招待他们及其夫人,要赐给“福”字,赐给“岁岁平安”荷包及其他物品,还要请他们看大戏,以示皇帝的恩德。
无论级别高低,古代官员们在春节都要忙着送礼、收礼。热闹、祥和的春节气氛,掩盖不住一股陈腐的气息。
送礼的队伍造成交通堵塞
历史上每当一个王朝走下坡路时,贪腐之风总是愈演愈烈,春节送礼也更加盛行,并且堂而皇之地进行。春节送礼收礼,是古代官场盛行千百年长盛不衰的“潜规则”。
下属给上司送礼之前,先要给上司的“阍者”(看门人)送礼。此话怎讲?我们先来听听顾炎武讲的“门包”的掌故:“《后汉书·梁冀传》:‘……冀、寿共乘辇车……游观第内……鸣钟吹管……或连继日夜……客到门不得通,皆请谢门者,门者累千金。’今日所谓门包,殆昉于此。”至迟在东汉,就流行送“门包”了。要进入东汉权臣梁冀豪华、堂皇的府第,得先打通看门人关节,他让你进,你才能进。而要打通他的关节,就得给他送银子——“门包”。据说梁府看门人收的银子不计其数。
明朝周晖《二续金陵琐事》记载了万历年间南京春节送礼的壮观场面:除夕前一天,周晖外出访客,至南京内桥,看到中城兵马司衙门前聚集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每人手捧食盒,竟使道路堵塞。经打听,原来这些人都是来给中城兵马司送春节礼物的。
当时的南京设五城兵马司,每城兵马司分设正副指挥,掌管本城区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看守囚犯及消防等事项。名为兵马司,实际不掌兵。衙门不大,正副指挥品级都很低。春节之前,中城兵马司门前都有这么多送礼的人,其他更大、更热的衙门,送礼的盛况可以想见。
春节给上司或有关衙门送礼,由暗夜变为朗朗白昼,由地下转为公开,世风、官场之风的败坏一至于此!
春节不捞何时捞
清代贪官和珅势焰熏天时,凡入京赴吏部应选的官员,都以能谒见和珅为荣。山东历城县令某某,前往和府,送了看门人2000两银子,才被允许“长跽”(双腿跪地,上身挺直)和府大门前,等候和珅回府。这还不是在春节期间。
春节上和珅府上送礼,送给看门人的“门包”,能少于2000两银子吗?若是少了,那连跪在和府门前的资格都没有。
古代很多官员,如饿虎一般。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一书,晚清有个姓丁的人,被任命为四川总督,要到北京谒见皇上。他先到天津,见到李鸿章,李鸿章对他说:“到京谒见皇上,应酬大于以往数倍。知道你两袖清风,已代你筹备银子1万两,存在京城某银号。”丁某赴京,正遇上某相国生日,这位相国,对赴京的地方官“所望甚奢”,就等着他们来送大礼。丁某的1万两银子竟不敷应用,又请李鸿章代筹1万两(主要用于打点京官,此外还要资助在京待考的100多名四川举子)。平时尚且如此,春节送礼,你说该给这位相国送多少呢?
和珅的下属,也均如饿狼一般。和珅故意饿他们,好放他们出去更多地觅食。
据清代昭摙《啸亭杂录》一书,和珅极其吝啬,吝啬的程度古代罕有其比:“至于和相则赋性吝啬,出入金银,无不持筹握算,亲为称兑。宅中支费,皆由下官承办,不发私财,其家姬妾虽多,皆无赏给,日飧薄粥而已。”
和府黄金、白银的进出,和珅都要拿着算盘算,并且要亲自称量金银。家中开支,他自己不承担,他的家属也不承担,要他的下属承担。和珅家花钱如流水,但他从不自掏腰包一文钱。和珅妻妾众多,连脂粉钱都不赏给。不但如此,和珅还不给她们提供美味佳肴,仅让她们一天三餐喝稀粥。这可以说是一桩奇闻。
和珅手下的官吏,春节自然不会闲着,一定会全线出击,打着“和相”的旗号抓紧捞钱。不然的话,和府巨额的花销,他们怎能承受。
春节送礼送出了“大实惠”
北宋仁宗时,官场“请托”(走门路、通关节)之风大盛。吴处厚《青箱杂记》一书说:“皇祐、嘉祐中,未有谒禁,士人多驰骛请托,而法官尤甚。有一人号‘望火马’,又一人号‘日游神’,盖以其日有奔趋,未尝暂息故也。”皇祐(1049—1053)、嘉祐(1056—1063)都是宋仁宗的年号。在这时期,有人居然天天走门路。
[Ok3w_NextPage]而通关节成效之大,或许莫过于文彦博给张贵妃献蜀锦。
据梅尧臣《碧云騢》一书,“文潞公入相,因张贵妃也。”被封为潞国公的文彦博,当初官拜宰相,靠的是张贵妃的提携。贵妃的父亲张尧封曾是文彦博的门客,贵妃幼年,其父曾让她认文彦博为伯父。文彦博“知益州”,担任成都地方行政长官时,贵妃提示文彦博,时近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宜赶织“异锦”(图案新奇的蜀锦)献上。文彦博乃令工人“织金线灯笼,载莲花为锦”。并制作秋千一副,以备贵妃寒食节玩。到了上元节,张贵妃穿着文彦博献的异锦做的衣服,去见宋仁宗,仁宗惊问:“何处有此锦?”贵妃说:“妾让成都文彦博织了送来。妾父与文彦博是旧友。然而妾怎能支使文彦博呢?是文彦博特意献给陛下的。”宋仁宗很高兴,从此留意文彦博。文彦博从成都回京,被提拔为副宰相,后又升为宰相。
张贵妃是一个不简单的女人。她的父亲张尧封进士出身,只做到石州推官,且死得很早。其母将年幼的张贵妃送入宫中。据《宋史·后妃传·张贵妃传》,张贵妃成年后,得到了宋仁宗的宠爱:“寝长得幸,有盛宠,妃巧慧有智数,善承迎,势动中外。”她的势力达于朝廷内外,是一个会弄权、会干政的女人。
文彦博献给张贵妃一副秋千作为寒食节的礼品,也有深意。张晓红《秋千与寒食、清明》一文云:“秋千又与悲伤、惜春、叹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由于寒食、清明已至暮春,秋千的出现也意味着春天行将结束,它便牵动了人们的惜春伤春情怀。” 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文彦博献秋千,意在勾起张贵妃思念先父之情,并进而勾起其对自己的感念之情。
一段蜀锦,一副秋千,竟能打动张贵妃和宋仁宗。送礼送到这个份上,真可说叹为观止了。
清朝“公约”为何不管用
清朝康熙时代末,朝廷曾想整顿春节官场陈规陋习,于是订立一纸“公约”,并要求中央机关每位官员将公约贴在府第大门旁。
据清人金埴《不下带编》一书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9),金埴到北京,见“朝彦群公”(朝廷的俊才,即大臣们),人人都在府第大门的东面粘贴公约一纸,上面书写的内容均相同:
“同朝僚友,夙夜在公,焉有余闲,应酬往返?自今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岁元旦为始,不贺岁,不祝寿,不拜客,有蒙赐顾者,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亦不答拜。至于四方亲友,或谒进,或游学,或觅馆来京枉顾者,亦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不敢答拜,统希原谅。”
落款为“九卿、六部、詹事、翰林、科道等衙门公启”。
九卿是古代中央各行政机关的一种总称。詹事掌管经史文章之事(包括给皇帝讲经书、编纂书籍、主持考试、管理学校等)。科道是负责监察、弹劾的官员,包括六科给事中及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九卿、六部、詹事、翰林、科道等衙门公启”,实即中央各机关公告。
公告规定:从康熙五十八年元旦起,不贺岁,不祝寿,不拜客。有上门贺岁、祝寿、拜访者,概不接待,也不回访。亲友有事赴京,前来造访,概不接待,也不回访。
朝廷出此公告,让官员们作为公约,约束其行为,出发点应当说是好的。问题是:谁来监督公约的执行?违反了公约,又当怎样处置?
纸上规定“不贺岁,不祝寿,不拜客”,实际照样可以送礼、收礼,照样可以行贿、受贿,照样可以拉拉扯扯,甚至结党营私。要想做违纪违法的事,还怕没有借口,没有时间,没有办法,没有机会吗?
不过,有这样的公约总比没有这样的公约好,起码说明朝廷极力想约束官员们,防止他们利用年节,做一些违纪违法的事。再说清朝的官员也不会个个都是贪官,总有廉能之人,能照公约约束自己。
要想让上述公约不成为一纸空文,诚非易事。这要有强有力的监察机关。另外,除了明察,还要暗访。皇帝手下耳目众多,可以派一些耳目经常到大臣们的门前转转。如有的大臣门前经常车水马龙,特别是春节期间,来客络绎不绝,就可以问问他:你都接见了哪些人?谈了些什么?皇帝连官员的隐私都能打听出来,上门送礼的事,还怕打探不到吗?
[Ok3w_NextPage]李世杰在四川革除春节官场陋风
厌恶春节官场恶俗,并决心加以改革的官员,并非没有。清代李世杰就是其中之一。只是这样的官员如凤毛麟角。
据清代昭摙《啸亭杂录》一书,李世杰年轻时做过负责治安的巡检。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李世杰负责给皇帝御船搭跳板。那天刚下过雨,路很滑。乾隆帝上船时,不小心跌了一跤。李世杰反应特快,急急将乾隆帝扶起。总督、巡抚都大为恐慌,命人将李世杰绑起来,请乾隆帝处置。乾隆帝笑着说:“下级官员中居然有这样的忠爱之人。”立即提拔李世杰任知州。后来李世杰做到四川总督和江南总督。
他任四川总督数年,从未宴请过一个客人。成都将军到任,按惯例总督要宴请他。李世杰心想,不请,怠慢了这位成都将军;请,破了自己立的规矩。于是便趁成都将军家属抵达成都时,派一位武官送去一只煮乳猪,一只烧羊,并让这位武官婉告成都将军:“本想委屈将军到总督府,适闻将军眷属到成都,谨以这两种食品佐将军家宴。”
春节前夕,李世杰吩咐厨师做十几斛(1斛5斗)面饼。春节下属来拜年时,李世杰派人对他们说:“深知各位劳苦,今用饼慰劳各位。”等他们吃饱,李世杰方出来跟大家相见。礼毕,让府、厅、州、县官员就在总督衙署分别拜见其上一级上司。礼毕,李世杰对官员们说:“春节规矩,上司即使不接见下属,下属也必须坐着轿子到上司府上。路途远的,太阳偏西才能回家,白白苦了随从人员,一点好处也没有。况且你们都有父母妻子,过年照例得给你们放假,诸位何不早回,让你们也放假半天。”下属齐声说:“是。”
李世杰以身作则,改革四川春节官场陋风,一时颇著成效。那时清王朝还处于上升时期,改革容易入手,也容易见效。若是在晚清,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