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本能。 不管某部某委如何自顾自发布指示说,不能将“世界贸易组织”写成“WTO”,人们还是顽强地使用后者。人们将“奥林匹克运动会”简化成“奥运”,将第一次模拟考试简化为“一模”很难想象,没有简化,世界将会怎样?至于网络,更是简化语言的天堂,这已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语言的浓缩,可以称之为“简化”。思维对复杂事物的过分概括,就变成了简单化。简单化的思维表达出来,往往是“宏大叙事”。比如一个女孩失恋了,恨恨地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另一个被女孩甩了的男人则说:“现在的女孩都想傍大款”——两人都是一竿子打倒一大片。前几天给一个高三的学生做心理辅导,他说老师告诉他们,到了这会儿,成绩该上去的已经上去了,上不去的就没戏了,这让他无比沮丧。离高考8个月就下判断,这样的“经验”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也是一种简单化。事实上从一模到高考,提高50分、100分的大有人在,至少我女儿就是一个。
人们喜欢简化,是因为人们对复杂感到恐惧和厌烦。想想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复杂的世界和生活带来复杂的信息,有时真让人抓狂!
美国学者布朗诺斯基曾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充满了‘有时’、‘也许’的世界里,而我们的愿望却是要生活在‘总是’、‘一定’的世界里。”(见《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因为复杂使人产生无法控制的感觉,无法控制会带来焦虑,于是简单化成为一种防御机制。 当那女孩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时,责任似乎就在对方身上,她心里会好过一点点。
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能帮助我们摆脱沮丧和失落,虽然其效用转瞬即逝。然而当我们习惯于简单化思维,习惯于用宏大叙事来论断他人时,鲜活的个体生命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就被抽空、扭曲了。简单化造成自欺,也造成更多的误解和冲突。
中国大一统的文化传统,不鼓励人们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勇敢质疑,更容易形成简单化的思维。好人、坏人;正确的、错误的,应该的、不应该的,当我们长时间地停留在两分法的简单化思维中,我们民族的心智就无法成熟——毕竟生活是多彩的,而不是非黑即白。
所以,我特别想推荐《洞穴奇案》这本小书。此书通过14位法官对一则假想案件的审判,展示出事物的复杂性,也展示出人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你完全可以把阅读此书当作一次充满刺激的思维探险。
案件是这样的:5位洞穴探险者被困山洞,水尽粮绝。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威特莫尔提出:通过掷骰子选择吃掉一人。但威特莫尔在抽签前宣布撤回决定,提出再等上一星期,而其他同伴却坚持要掷骰子。轮到威特莫尔时,另外一人替他掷骰子,并要求威特莫尔对是否公平进行表态。威特莫尔没有表示异议,结果该被杀掉的人正是威特莫尔,他就被同伴杀掉吃了。幸存的探险者获救后,被控谋杀威特莫尔。
好了,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作出判决?又根据什么来作出这样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