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切莫过度
内容提要:赏识教育的作用有目共睹,而过度的使用赏识教育的弊端则未必人人皆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要谨防赏识教育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赏识教育切莫过度。
关键词:赏识教育健全心灵鼓励批评惩罚扬长盖短扬长补短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教育可谓一大热门话题,许多教师都奉之为教育的灵丹妙药。诚然,尊重学生,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其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拥有一颗健全的心灵不无禆益。然而,广大教育工作者还应清醒的认识到,赏识教育切莫过度。
有一位家长从女儿出生之日起,就对她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偶露微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女儿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她:“芳芳真聪明!”甚至她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放过赏识的机会:“芳芳真有个性!”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孩子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渐渐发现赏识教育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只愿听好话,不愿听任何批评,也经受不起一点挫折。
无独有偶。某教师新学期又接手一批初一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发现有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渐渐浮出水面。期中考试后,组织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当他委婉地向那位同学的家长指出孩子的不足后,出乎意料的是,家长竟非常惊讶地说:“我的孩子在小学一直都很优秀,每次考试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怎么一进初中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听了家长的话,那位老师也大惑不解。经过多方调查后才发现,原来家长说的孩子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的情况并不属实,只是因为原来的老师一味强调赏识教育,每次对家长都只报喜不报忧,所谓的九十分,也是考试时,在老师的暗示下,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的结果。
环视当今社会,一味的倡导赏识教育的例子屡见不鲜。专家旁征博引,家长著书立说,教师介绍经验,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均离不开一个“夸”字。高考状元是“夸”出来的;特长生是“夸”出来的;后进生的转变是“夸”出来的;优秀的课改课也是“夸”出来的。总之,似乎没有“夸”,便没有教育;只有“夸”才是最科学的教育方法。
那么过度使用赏识教育到底有哪些弊端呢?
第一会让孩子滋长骄傲情绪,丧失上进心。
过度的使用赏识教育,就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滋长骄傲情绪,从而变得盲目自信。这样就会让他们陶醉在一片虚幻的赞美声中,因一叶障目,而不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从而缺乏竞争意识,失去继续向前的的动力。
第二会让孩子失去认清真假美丑,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众所周知,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双重发展时期,可塑性很大,审美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由于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即使是学优生犯错误都在所难免。因此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多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点的同时,也必须引导他们不断的反省自我,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扬长补短,而不能扬长避短或盖短,掩盖学生的缺点,甚至是纵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这样久而久之,只会让学生不辨真假美丑,不明是非曲直,从而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甚至误入歧途。
第三会重蹈溺爱教育的覆辙。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这样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唯一缺少的就是适当的批评和教育。本来,中国的教育是以“严”著称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除了学习上的严格要求,为人处事上也应对其严加管教。而现在有的家长及老师对孩子则极尽宠爱之能事,这样的孩子往往表面上“完美无缺”,实际上却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又馋又懒,惟我独尊,谁也说不得,动辄伤心落泪,甚至离家出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一味的呼吁赏识教育,那么就会重蹈“溺爱教育”的覆辙。
[Ok3w_NextPage]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其实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只要不是以恶意中伤及体罚学生为初衷都未尝不可。《论语》中就有孔子批评学生的记载。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宰予后来却成了孔子的高足。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不也是在韩麦尔先生真诚的批评声中逐渐懂事而走向成熟的吗?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深得教育的真谛,他不仅擅长激励教育,对批评、惩罚教育也颇有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他摸索出犯错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歌”等惩罚措施,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赏识和批评教育应是教育的双翼,只有赏识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应该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记:赏识教育千万不能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