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meiwen>>>c5>>>百科知识

闲谈“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闲谈“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文/袁文良

  近年来,无论是舞台上的古装戏,还是荧屏上的历史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时候,总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开场白。那么,这句话是从何而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奉天,即奉受天命,表示皇帝是为天子,皇权乃天授;承运,指承受天命,继承新生气运,君权乃神授。而奉天承运意思是替天行使权力,奉行传承国运,最早在秦朝时就有这种说法。秦朝和其以前的朝代不同,它不像春秋战国时以“人的命,天注定”之说来统治其臣民,但是也找到了另一种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作了记载: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所以,秦时所说的“奉天”是“奉天命”,“承运”是承“五德”运行。

  时至唐朝,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唐玄宗时官修的《唐六典》卷八中对此作有详述:“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由于是门下省颁行,故其所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有“门下”二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而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却常见“天命所归”之类的话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的叙述,肃宗即位时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顺宗即位则赦称“朕纂承天序……”。

  宋代的诏令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变化,但与唐代极其相似。诏令的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定,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如《宋大诏令集》所载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门下”置于篇首。宋真宗以后诸帝的诏令,有相当一部分则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这是当时的皇帝自我觉得自己伟大与光荣,于是忍不住要宣谕一番。

  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赵世延、虞集等修撰的《经世大典序录·帝制》中记载,蒙文圣旨和汉文诏书开头都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的套语,其实“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蒙古文,意为“上天眷命”,因当时不少蒙文圣旨多被机械翻译为汉文,故而汉文诏书中亦有不少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开头。

  直至明代,“奉天承运”这个词才真正出现在帝王诏书的篇首。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并在所执大圭上刻上“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余继登在《典故纪闻》卷一中更加详细地记载说: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皇帝”。另外,明代礼仪明文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皇天眷命、统驭万方”或“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节日朝贺须用“奉天永昌”,皇帝结婚的贺喜词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宝玺则有“皇帝奉天之宝”或“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之说。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第九九回中,写到了皇帝的一则诏书,其开头便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此时这句话的断法显然是“前六后二”,即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到了清朝,皇帝诏书沿用了明朝的体制,“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这个套语被用到了极致,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是诏示内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直到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终结了使命。

[Ok3w_NextPage]

  不过,后人为了念起来方便,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原来“前六后二”的断法从中间断开,因而成为现在历史剧中常见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了。

meiwen首页 更多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