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词用法讲解
1、 “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
“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一般可译为“那”。由于例子常见,此处不赘举。
“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
“其”后面常跟着动词谓语,从形式上来看,此时的“其”很像是主语。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但是此时的“其”仍然为定语。它的作用相当于:名词+“之”。再连同后面的动词,就构成:“其”(主语+“之”)+谓语。如“其负大舟”就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其入”就相当于“师之入”。都相当于用连词“之”连接主谓语后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名词性词组。在单句中充当一个句成分(主语或宾语)。此时“其”仍然是定语。
有时“其”出现在句首,容易被误解成主语。这时对“其”的词性更要细心辨析。
如:“其是之谓乎?”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这两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上句表推测语气,下句表反问语气。都不是代词,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主语。
“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译为“这”。
“之二虫,又何知?”——“之”为定语。
“姜氏欲之,焉避害?”——“之”为宾语,意思是,姜氏想要这样。
“兹”,表泛指,多作宾语。“念兹在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但是“兹”在古书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如其他代词多。
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此天子气也。”——“此”做主语。
“仁者固如此乎?”——“此”做宾语。
“是乃仁术也”——“是”做主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是”做宾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斯”做定语。
“此”、“是”还可作判断句的谓语。
“可为流涕者,此也。”——可以为了它掉眼泪的,是这个啊。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武王就是这样的。
3、“彼”、“夫”——远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彼”做主语。
“由此及彼。”——“彼”做宾语。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彼”做定语。
“夫”,指示性较弱,以做定语为多。
“夫晋何厌之有?”——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那颛臾国,从前周已故的天子把它任命为东蒙山的主祭。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讨厌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它却又一定为得到它而制造说辞的态度。
位于句首的“夫”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主要起提起话题的作用,表示要发议论。要注意辨别“夫”的这两种用法的区别。
做句首语气词的“夫”的用例如:
①“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对比前面所举“夫”做代词的用例: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区别的办法。大致如下:
首先,做代词的“夫”主要充当定语,因此它的后面一般应该是受定语修饰的名词性词语。④⑤⑥三句都是这样。而语气词“夫”后面未必是名词性词语。如①句“夫”后面就不是名词性词语。 其次,语气词“夫”一定位于句首,如①②③都是。而代词“夫”不一定要位于句首。如⑥的“夫”就位于句中。
根据以上两点,可以把相当一部分“夫”的用法区分开来。即,不在句首的“夫”肯定不是语气词,如⑥;后面是非名词性词语的“夫”一般是语气词,如①。 对于既位于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夫”,则只能根据文意来加以辨别。辨别的依据是:代词“夫”具有特指的意味,它的后面一般是个别的、特定的对象;语气词“夫”由于是发议论,所以它所针对的往往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如②③④⑤都是“夫”既在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情况。但是④⑤的“夫”后面的名词都指代特定的个别的对象,而②③则带有“凡是战争”、“凡是大国”的意味,即针对普遍的问题发议论。所以④⑤句的“夫”为代词,而②③句的“夫”为语气词。
[Ok3w_NextPage]4、“尔”、“若”、“然”——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若”只作定语,“然”多作谓语。
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参与做这样的事。公参与做这样的事怎么做?公参与议论这样的事。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孔子说:真是君子啊,这样的人!真是崇尚德行啊,这样的人!
“河东凶亦然。”——河东闹饥荒我也是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