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包公“三铡”
文/袁文良
每每看到或听到有关包公的戏剧时,总会想起三只“御铡”——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大凡描写包公的戏或小说等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这三只“御铡”。不过,据史籍记载,包公最初用来斩奸除暴的却不是“御铡”,而是“剑”。
李行道所撰元曲《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有唱词唱到:“敕赐势剑金牌,体察滥官污吏。”元曲《王月英元夜留鞋记》中的唱词也唱曰:“因老夫廉能清正,奉公守法,圣人敕赐势剑金牌,着老夫先斩后奏。”《叮叮铛铛盆儿鬼》中的唱词也唱到了敕赐势剑:“敕赐势剑金牌,容老夫先斩后奏,专一体察滥官污吏,与百姓伸冤理枉。”由此可见,包公开始用以除暴的是“敕赐势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
那么,包从什么时候又有了“御铡”呢?具体时间已无从可考,但郑庭玉所撰《包龙图智勘后庭花》中的唱词却唱到了“御铡”:“〔赵廉访云〕与你势剑铜铡,限三日便与我问成这桩事……〔正末云〕是好一口剑也呵!(唱)这剑冷飕飕取次不离匣,这恶头儿揣与咱家。我若出公门,小民把我胡扑搭,若不是这老子卖弄这势剑铜铡。”由此看来,此时的包公不仅有了“势剑”,而且有了“铜铡”。以后又发展成“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这三只“御铡”,且三只“御铡”各有其特点和分工:“狗头铡” 在三只御铡中最为锋利,使用此铡的人死得最为利索,主要用来斩杀犯了死罪的平民百姓;“虎头铡”比狗头铡稍钝,一刀下去人不会立即死去,主要用来斩杀犯了死罪的大臣官吏,;“龙头铡”在三个铡中是最不锋利的一个,主要用来斩杀犯了死罪的皇亲国戚,原因是身为皇亲国戚知法犯法,所以不能轻易的死去,而是要慢慢的铡死,以示惩罚严厉。由于三只“御铡”的出现,“敕赐势剑”的用途逐渐缩小,随后也就消失了。
从“势剑”到“铜铡”,又到后来的三只“御铡”,一次比一次气派,更能激发观众的情绪,也更能表现包大人的大义凛然的气势,同时也说明古代戏剧家对道具在戏剧中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通联:(450052)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
电话:13598831881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