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一样重要,很多人在童年的回忆中,只记得母亲的爱,对于父亲的爱一片空白,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思维方式,以及认识生活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生了孩子,只是做了“生理父亲”;给孩子物质保障是做了“物质父亲”;与孩子有心灵的交流,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不缺席,才能成为“精神父亲”。有了这三个“父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多和孩子在一起,不要再只给孩子一个“背影”!《三字经》里有句:“养不教,父之过。”这话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父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作用,且与母亲角色有所不同。
管理资源吧阅读配图
这一区别首先因为男女性别角色不同体现认知能力的不同。妈妈与孩子的联结从十月怀胎开始,闻气味、听声音,无形中的依恋,这是感受性的一面。而父亲在逻辑性、方向感、空间认知、抽象思维等方面更显优势,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理智,在孩子智力发展上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在性格、个性方面,母亲带大的孩子,性格特征更内敛、斯文,母亲勤劳、爱干家务等女性角色优点会传达给孩子。而父亲陪伴较多的孩子,相对灌输更多的是果断、独立、开朗、自信、冒险和坚强等性格,孩子的观察力会更敏锐,社交更有技巧。反之,父亲角色缺乏的女孩,到了青春期,容易出现害羞、焦虑等情绪,产生社交恐惧症,而男孩则表现出没办法与朋友建立好关系,不知道该怎么做个男子汉。尤其是全职太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妈妈长时间呆在家里照顾孩子,忽略了自己的社交,孩子也容易受其影响,性格变得脆弱、内向。
父亲忙,母亲忙,孩子上学也忙。全家一定要腾出时间相处,哪怕是一顿晚饭的时间。在如此宝贵的相处时间里,“仪式”显得很重要。除了要好好吃饭,家庭成员还要学会协调和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比如,孩子吃饭不乖或吃得太慢时,该如何正确地引导,而不是喋喋不休的批评。此外,还可以尽量保证每周或每月一次的外出郊游,父母和孩子都充分、精致地策划这一郊游,会让其成为一次高效率的亲子交流活动。在这样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更懂得守承诺、懂感受、表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