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十忌
春节走亲访友是传统习俗,即可以加深感情,又能够增进了解。在我国,很多事情也是在走亲访友中顺理成章地解决的。但是,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春节拜年也有讲究,切记,切记!
一忌突然登门
春节拜年,哪家哪一天有客,一般都是有约定的,到亲戚、朋友家去做客,应该事先和主人打招呼,不要突然登门拜访,否则会打乱主人的时间安排,这是很不礼貌的。
二忌失约
约定时间后,不得随意迟到或不到。如遇上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必须及时说明原因。
三忌无礼
春节是喜庆的时刻,到主人家做客,要谦虚、恭敬、和蔼,进门后要主动与其他客人逐一打招呼。切忌独来独往,更不能傲慢无礼。
四忌带病做客
春节大吃大喝,有时难免患病,尤其是患有传染性疾病,最好不要去拜年,以免传染他人。
五忌不讲卫生
上门做客要注意仪表整洁,不要随地吐痰,乱弹烟灰,乱扔果皮、纸屑。
六忌无稽之谈
不要说些无聊的或低级下流的话,否则极易招至主人反感,喜庆的日子说不和谐的话当然不受欢迎。
七忌喧宾夺主
不要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事情,应围绕主人的话题来谈论,这是最基本的礼节。
八忌贪杯
做客时入席要随主人的安排,饮食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贪杯暴饮。这一段时间大家的胃都挺累了,好酒好菜,胃也不一定能受得了。
九忌久留
做客不宜时间过长,否则会影响主人家休息和其他活动,春节大家都很高兴,走亲访友也挺累的,需要及时休息。
十忌参赌
做客时可参加一些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忌赌,以免伤和气或出现不愉快的情况。
除夕的意思
在我国传统农历中,每年的腊月三十日被称为过小年,家家户户除旧迎新,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高兴得不亦乐乎。然而,除夕的意思是什么呢?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俗称过小年),因常在农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这一天的夜晚,即春节前一天的晚上,叫除夕。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之意,含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一年的最后一天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节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古代官民各有活动,祈求来年万事如意。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的来历
史料: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有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
来源:“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神话:“除夕”,在民间称为“过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们在和“年”的斗争中发现,年怕红颜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晚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其它:“除夕”在古代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岁暮、岁尽、暮岁等,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