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meiwen>>>c5>>>课外知识

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生学习修辞方法,要掌握修辞方法的特点、作用及分类诸问题,同时也要掌握修辞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全面掌握修辞规律,避免混淆、误用。这里就几种常见修辞方法谈谈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一、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所以容易混淆,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方法的本体都没有出现,而只出现了喻体或借体。例如:

  ①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

  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两个句子中的“幔”和“一针一线”的本体分别是“乌云”和“群众的东西”。①句中的“幔”和②句中的“一针一线”,从形式上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况且又没有本体,所以,很难一下子就搞清楚它们是“借喻”中的喻体还是“借代”中的代体了。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借喻和借代的构成基础不同。借喻是靠“相似点”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的,借代却是靠“相关性”把借体和本体联结在一起。如

  ①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这句话中的“毒蛇猛兽”说的是剥削阶级,“毒蛇猛兽”和“剥削阶级”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事物,但“毒蛇猛兽”吃人的特点与“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特点是相似的,作者就是抓住了它们的这一相似点构成了一个比喻,使人们形象地了解了剥削阶级的本质特点。

  ②“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这里的“花白胡子”与长着花白胡子的人紧密相关,所以构成了借代。

  其次,借喻和借代的作用不同。借喻是靠“喻”使语言生动形象的,借代则是靠“代”将事物的某一相关部分的特征拿来代替本体使形象突出、语言生动的。例①中的“毒蛇猛兽”吃人的情况是人们所熟悉的,用它来比喻剥削阶级吃人的本质,人们就容易理解剥削阶级的本质特点了。例②中的“花白胡子”是长着花白胡子的那个人的突出特征,用“花白胡子”来代替那个人,就更能使那个人形象突出,语言也显得生动活泼。

  借喻和借代有区别也有联系。请看下面一段话: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在这里,作者说杨二嫂的形象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是一个十分形象传神的比喻,比喻的结果也为构成下文的借代创造了条件,下文便直接称杨二嫂为“圆规”了。就其关系讲,比喻为借代创造了条件,借代是借助比喻而进行的。

  上文的“圆规”可以说是借喻,也可以说是借代,因为它具备了借喻特点的同时,也具备了借代的特点,杨二嫂的形象与“圆规”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相关性”,融二者于一身,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只有在用特征代本体的借代中才有可能出现。

  二、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方法容易混淆的原因在于二者都含有“比”的意思。比喻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包括人比物、物比人,而比拟是把人当做物或把物当做人的,所以当比喻出现了这种情况时,就容易混淆。要区别这两种现象,首先要明确比喻是靠“相似点”联系本体和喻体,而比拟是把人当做物、把物当做人来描写的,特点是“拟”,是“模仿”。具体来说,比拟主要是在动词、形容词上下工夫,也就是把描写物的动词、形容词用来描写人,描写他物,或者把描写人的动词、形容词用来描写物。例如:

  ①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诗中所说的“狗”比喻出卖灵魂、出卖革命的无耻叛徒,是借喻。而“爬出”则是写“狗”从狗洞钻出的动作,这是用物的动作来描写叛徒的可耻行为,是把人比拟成物。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喻”和“拟”上,“喻”要求甲乙两事物间有“相似点”,“拟”要求甲乙两事物之间有“模仿性”。例如:

[Ok3w_NextPage]

  ②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句子显然是把“敌人”比喻成狗以后才用“狗”的动作——“夹着尾巴”来拟“敌人”,这是拟物,不是比喻,比喻隐去了。因为比喻是通过一定的喻体和本体的关系“间接”地构成一个鲜明的形象;而比拟则是“直接”地把人当做物、把物当做人来描写的,以此构成语言的生动性。

  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联系在于它们经常交错使用,一般是先比喻后比拟,或在比拟时把比喻略去,直接表述。

  三、对比和对偶

  对比和对偶一般来说不容易混淆,所以相混淆的原因在于二者都要求“对”,如果单纯地着眼于内容的相对而不顾及语言的结构形式,就势必产生混淆了。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这里先有一个总的对比:“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又有两个具体的对比:“说的”和“行的”相对比,“对人”和“对己”相对比。可见这里强调的是意义的对比,形式是不大讲究的。

  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个对子是个典型的对偶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而且是一对句子。“墙上”对“山间”,“芦苇”对“竹笋”, “头重”对“嘴尖”,“脚轻”对“皮厚”,“根底”对“腹中”,“浅”对“空”,可见对偶在形式上要求是很严格的。

  当然,对比的语意用对偶的形式表达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③东家门里有酒肉,

  佃户家中无米面。

  ④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上两个例子,从结构上看是对偶句,从意义上看是对比句。有人主张这类句子可以看成是对偶兼对比,这种主张忽略了对偶句的语意也可以包括“相对”和“相反”的,据此,这一类句子仍可以看做对偶句。

  由此可见,对偶句的着眼点是在句子的结构形式,而对比句的着眼点则在句子的意义对比。

  四、排比和层递

  排比和层递都是利用语言有组织地排列所构成的修辞方法,二者都是通过有规则的语句结构去组织语言的,排比和层递在语言结构上、排列上,又多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例如:

  ①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②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从形式上看,这两个句子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然而它们也确实是两种修辞方法。

  例①中的句子之间没有主次、轻重、大小的区别,它们分别是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来赞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而例②则不然,它是用缩小范围,即国、军、旅、卒、伍的办法,说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谋攻的最高原则,这是逐层退缩的层递。还有逐层推进的,例如:

  ③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就多了一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张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可以影响许多人。

  这个句子由“还不要紧”到“害人不浅”直至“问题可就大了”,逐层说明了党八股危害的严重性,说服力很强。

  从以上分析可见,无论是逐层退缩还是逐层推进,凡层递句,句与句之间都很明显地有一种等次关系,而排比没有这种等次关系。要区别排比和层递,关键在于弄清一组句子的句与句之间是否有等次关系。而要弄清这个问题从形式上看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从内容上考虑。

  五、排比和反复

  排比和反复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间隔反复,又常常与排比交错在一起使用,因而有的容易混淆。

[Ok3w_NextPage]

  排比主要是利用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词组或句子接连地说出来,借以加强语势,达到充分反映事物情况、阐明道理、感染读者的目的;而反复则是运用某一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的方式,来提领某种内容,收束某些语句,以达到强调思想感情、抓住中心的目的。例如:

  ①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句中,虽然“一个……的人”不断出现,但它只是对某个短语起提领联系作用,并不是对某一内容反复强调的意思,所以,不能看成是反复,而是排比。

  ②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句中“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一共出现了三次,而且是间隔出现,作者的意图显然是强调党国不像一个国的意思,“党国倒愈像一个国”是反语的重复,它是用来讽刺国民党依赖帝国主义卖国投降的本质,从思想内容和组织形式看,这段话不是排比的意思。

  由此可见,反复强调一个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只有在整个词语或句子重现的时候,才是反复。

meiwen首页 更多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