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meiwen>>>c5>>>百科知识

茶余饭后道“手杖”

  茶余饭后道“手杖”

  文/袁文良

  手杖,俗称“拐杖”,古时称为“扶老”。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道:“策扶老以流憩”。从古至今,手杖既是老年人行动的伴侣,又是旅行家出游的手足。

  在我国,手杖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古时因形式、取材的不同,分别被人们称为藜杖、鸠杖、龙凤杖、筇杖、拐子杖等。1974年,我国的考古专家在广西平乐县的一座西汉墓中就出土了一件鸠杖,它表明我国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手杖。到唐宋时期,手杖在民间十分盛行,在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手杖作坊和专营手杖的门市。此时,一些文人墨客对手杖也颇有感慨,把手杖写进了诗词。诗人杜甫在《雨过苏端》一诗中就记载了自己雨后清晨执手杖漫步庭外的情景:“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在《晦日寻崔戢李封》中则道出了执手杖散步的悠闲:“徒步觉自由,杖藜复恣意”。在《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一诗中,生动地记述了主人用手杖唤醒僮仆的趣事:“明知来问腆我颜,杖藜强起依僮仆”。诗人王维在《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一诗中,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执杖登山的情景:“暮执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在《田园乐》七首中,有一首描绘了渔家老人顶风策杖晚归的画面:“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在我国古代,手杖不单是老年人的手足,而且是尊老敬老的一种标志。据《礼记》记载,对服务朝廷的官吏,“七十而致士,若不得谢,必赐之几杖”;对于普通百姓,“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这里的“杖”显然是尊老的代称。汉代法令还明确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持“鸠杖”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入宫廷也不必趋俯身子行礼;谁若是打骂持鸠杖的老人,就是大逆不道,要受到惩罚和制裁。同时,手杖对传播我们中华古老的文明也有着不朽之功。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曾在中亚各国见到了我国生产的筇杖。另据记载,古时一位西方修道士在我国购得手杖后,将蚕种藏于手杖的隐孔之中,带出国境,从此中国的养蚕业才传入西方。

  古今中外,有不少的有志之士都喜欢手执一根手杖,并在上面刻上具有警戒作用的格言或警句,用以纠正自己或旁人的品行弊端。古时最盛行的一段《杖铭》被很多人刻在了自己的手杖上:“于乎危,于忿实,于乎失道;于嗜欲,于乎相忘于富贵”。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真正危险是缺乏修养、脾气急躁、贪图享乐、腐化堕落以及今日富贵忘记了昨日贫贱,今日得意忘记了昨日艰辛,劝诫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居安思危。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在1839年前后负债累累,但他却破费700法郎购得一根用玛瑙石作手柄的粗大手杖,并请人在上面刻了一句话:“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可谓是一语双关,发人深省。在欧洲一些国家,一些提琴制造商还巧妙地将手杖制造技术与提琴制造技术相融,制造出了手杖小提琴,不少青年人与未婚妻外出时都要带上一把,二人行进时,是个得力的助手,感情迸发时,又是一件表达感情的乐器,小伙子用此手杖便可为未婚妻拉上一曲优美动听的小夜曲,尽情表达内心的浓浓爱意。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杖的花色品种也在不断翻新,用料更加考究,制作技艺更加精湛,并向着多功能方向发展。有的手杖附带折叠座椅,走累了可以随时打开坐下来休息;有的则在手杖顶端配置了药匣、烟盒、时钟、指南针等,可供人应急之用。国外一些生产厂商还开发制作了钓鱼手杖、报警手杖、激光手杖、灭火手杖等。德国的林代韦尔村,可以说是手杖制作专业村。村民们每年为残疾人、旅游者和猎人提供的手杖就多达25万余根,而且在村里建造了一个独具一格的“手杖展览馆”,收藏了不同种类、不同设计、不同国家生产的手杖一千余种。那琳琅满目的精巧手杖,吸引着各国数以万计的旅游者。

[Ok3w_NextPage]

  通联:(450052)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

  电话:13598831881 E-mail:[email protected]

meiwen首页 更多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