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奇一生气会乱摔东西,妈妈看了火冒三丈,发誓再也不给他买玩具!但是没隔多久,妈妈便失去了立场,开车带孩子去买了新的玩具,边买还边絮叨:“如果你再把它摔坏,看我以后还会不会买给你……”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教育模式,适得其反的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
孩子需要有底线有原则的父母,来帮助他学习面对人生的过程。然而,孩子学习原则的方式却是不断测试父母的底限。因此为孩子立规矩和原则,已成了父母最重要的挑战。这里推荐一种规则教育法,供大家参考。
【爱的管教】五大基本法则
研究发现,在爱的关系中进行管教,效果最好。「爱的管教」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但是,爱与管教之间的尺度,究竟该如何拿捏?首度提出「正向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一词的珍‧尼尔森(Jane Nelsen)指出,「爱的管教」包括五大基本法则:
法则一:和善但坚定的态度
和善等于尊重,用语言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坚定,是指温柔的坚持。
尼尔森指出,严厉型的父母往往过於控制、缺乏善意;宠溺型的父母则缺乏设立限制的能力。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父母和善但坚定的态度才能培养出来。
「和善但坚定」的常用话语包括:「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别人的说法」「我很在乎你,愿意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讨论」「我知道你能想出好办法」等。
法则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是社会的產物,他最强烈的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和被重视的感觉。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争取定位,证明他是家裡的一分子。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容易把控制局面、伤害别人当成自己行為的目的。在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更能担负起自己行為应有的责任。尼尔森同时建议父母,应该多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对家庭有所贡献,既能培养归属感,也能提高生活技能。
法则三:运用长期有效的技巧
过去父母习惯用惩罚来管教孩子,因為惩罚可以「立即」制止不良行為。但孩子只是暂时不做不对的事,却没有学到什麼是该做的事。短期有效的惩罚甚至会带来一连串负面的影响,例如:反叛、自我概念低落、自暴自弃等。有别於惩罚,爱的管教要教孩子做该做的事。
两大长效技巧包括:
一、引导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激发正向行為;
二、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从体验自己行為的合理后果,学会自我负责。尼尔森提醒父母,避免在盛怒下使用合理后果,否则也将流於惩罚。
法则四: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的管教强调,孩子做错事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出现行為问题时,父母可以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教孩子从错误的行為中汲取经验、学会自己面对问题、釐清问题的癥结、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思考出替代行為的方案,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专注於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了解自己。例如,孩子為了抢玩具而一把推开妹妹,可以等孩子冷静下来时问他:「你当时想要做什麼?」「现在应该怎麼做比较好?」「如果下次发生同样问题,可以有什麼不一样的做法?」运用开放式问题,跟孩子探讨他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引导孩子把焦点放在寻找解决策略,进而支持他弥补错误。
法则五: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决定他后续行為的关键因素。行為偏差的孩子,是「自觉我不够好」的孩子。尼尔森指出,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必须透过父母的不断鼓励,才能体会自己有能力,能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產生影响,或决定如何回应。
為了培养孩子「我做得到」的自信,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适时给予肯定。只要孩子在某个方面的信心大增,就能把这份自信延续到其他方面。
【为孩子立界限的两大基石】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清楚的界限。全球畅销逾百万册、堪称「德国育儿宝典」的《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书中指出,為孩子立界限必须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
[Ok3w_NextPage]基石一:赏识你的孩子
● 彰显好行為:相对於许多不愉快的要求和限制,父母的讚赏形成一种必要的平衡。「你把房间整理得很乾净,连书桌和书架都弄得非常整齐!」「你自己一个人玩积木玩得这麼开心,我真高兴!」愈能具体描述你喜欢孩子的哪些行為,孩子愈会把你的讚美当真。
● 让孩子看到你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许多父母往往过度强调错误,忽略了孩子的进步和那份好意,反而令孩子感到气馁。例如:当小小孩拿起扫把,主动扫著地上的碎屑时,父母的反应往往是「你把碎屑弄得到处都是」,而不是「你办到了,我為你感到高兴」。
● 回应孩子的每一小步: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时,从中挑出几件正面的小事加以回应,就益显重要。孩子的作业簿有一行字写得不错时,可以这麼说:「这行字写得特别整齐!」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对孩子却可能是莫大的鼓舞。
● 讚美后不加但书:父母常在讚美孩子的同时,补上一句批评,例如:「这行字你写得很漂亮,其他的都乱写一通!」「你踢球技术无人可比,要是学校功课有这个的一半好就好了!」讚美孩子后,记得适时划上句点,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基石二:确立常规
● 先接受孩子的本质:改善孩子的行為,但不要求完美。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极限,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毫不费力的学好规矩,有些孩子要花比较多时间才做得到。订立家规时,要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
● 设定合理的界限:设定界限,代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规矩一旦确立,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守。先想想哪些界限对你的家庭和孩子特别重要,列举出清楚明确、易理解的家庭规矩。但规矩不宜过多。孩子被一大堆规定和命令团团包围时,容易备感压力,反而不愿合作。
● 前后一致:规范要有一致的标準,具可预测性,让孩子清楚该遵守哪些规矩,以及如果他不遵守规矩会发生什麼事。如果规则摇摆不定,孩子会理直气壮质问:「為什麼以前可以,现在就不行?」随之而来的结果是,父母将失去公信力和影响力。
「三阶段」行為改造计画
孩子的行為主要是学习而来,因此可以重新训练和改造。父母可先依照《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书中的「三阶段」计画,逐步改善孩子的行為问题。
第一阶段:说清楚,讲明白
● 指示要正面而明确:父母指正孩子行為时,应使用明确的语词。与其说「这裡怎麼一团乱」,不如直接说「先把乐高积木放回箱子裡」。比起「不要大声尖叫」等负面语词,「嘘!小声说话」的正面语词,更能让孩子明瞭。此外,不要让「请」这个字从语汇中消失。
● 平稳的语调:和孩子说话时,除了留意说话的内容,说话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你大吼大叫,孩子只会注意到:「啊哈,爸妈已经失控了!」面对重要的事,更需要用平静、坚定的语调说话。只有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认真看待你要求的事。
● 肢体语言让说话更有分量:注视孩子的目光和肢体接触,例如: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走到孩子身边再开口讲话,以及轻轻搭著孩子的肩膀等等,都有加分的效果。若好话说尽都无济於事,请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 设定行為的「自然后果」:孩子最能从经验中记取教训,但是后果必须明确、合理、可行。「罪行」与后果之间最好有直接的关联,让孩子的选择决定自己要承担的后果。例如:不肯把玩具收好时,他得接受「玩具被收进箱子,没收一星期」的后果,而非「取消饭后点心」。要让孩子知道:拥有玩具是一种「权利」,和这个权利相伴随的「责任」是照顾好玩具。如果缺乏责任,就会丧失权利。
●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孩子违反规矩时,可以透过提问:「规矩是怎麼说的」、「接下来会发生什麼事」、「你确定要让这个后果发生吗」,强调孩子可以选择「遵守规矩」或「承担后果」。
[Ok3w_NextPage]● 执行后果:如果孩子仍為所欲為,就立即执行必然的后果。这时父母要言简意賅,保持沉默,不要做太多干涉。多餘的评语和高高在上的态度,像是「我早就告诉你别这麼做」,只会造成亲子角力,反而失去孩子的信任。
● 强调正面后果:有时也可以换个角度,跟孩子强调你希望的行為将產生的正面后果。例如:「如果你现在动作快一点,还可以準时到校育」、「如果你玩游戏时平心静气,我们就可以把游戏玩完」。
第三阶段:亲子约定
如果孩子在行為上的转变仍差强人意,请试著和孩子一起订出行為改造计画,并且邀孩子主动参与计画。孩子贡献的点子和建议愈多,就愈愿意遵守。
● 锁定行為:请先锁定要改造的态度或行為,将情形记录下来。以写功课战争為例:孩子需要多久时间写功课?和妈妈為了功课发生争执的情形有多频繁?争执有多激烈?
● 危机会议,凝聚动力:和孩子坐下来,冷静讨论。先问孩子的想法,再告诉孩子你觉得问题出在哪裡。其次,问孩子有没有想要改变现状,简短说明你的想法。以功课战争為例,你可以这样说:「以前我总是陪著你做功课,但没多久就為了功课吵起来。我希望以后你能独力完成功课,我们也不要為这件事吵架。」
● 选定不当行為后果:问孩子是否有改进的建议,一起找方法规范彼此。以合作取代对抗,会让孩子学习规矩的过程变得容易些。
● 和孩子一起想想看:如果其中一人不遵守约定,后果会如何?如果拖拖拉拉写太久,后果如何?如果孩子开始骂人或乱吼,后果如何?如果妈妈开始骂人或乱吼,后果又如何?清楚写下你和孩子想要有哪些不一样的做法,以及选定后果。两人以签名保证会遵守约定,最后把这张约定书贴在家中的显眼处。
● 选择激励或奖励:危机会议不是跟孩子议定奖励的好时机。不妨等情况改善,再订出奖励的内容,补记在合约上。
● 勤做记录,评量成果:每天记录重点,如果当天表现良好,就贴上贴纸做记号,然后定期用奖励增强孩子的动机。持续观察,耐心等待。改变孩子需要时间,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展现成效。在看到转变之前,不要轻言放弃。
不管是按部就班设立界限,或是运用富创意的解决之道,父母都要先接受孩子的本质,再提供适当的环境,以引发孩子内在自我的最大可能。
【关系重於规则】
研究显示,亲子间若能保有开放自由的对话,孩子比较不容易出现行為问题。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顺利内化规范的最大前提。与其拿著放大镜,一一检视孩子的行為样态,不如多关心孩子的心,针对他的努力和进步,给予正面的回馈。一句真心讚美、一个鼓励拥抱、一段亲密的相处时光,都比运用技巧来得更有影响力。
关键5招,终结亲子战争。
很多亲子间的战争,是因為父母亲陷入了「不当行為的恶性循环」,以下5招,可有效从这种循环中脱身。
1.不鼓励不当行為
父母的手足无措或心烦不已,往往让孩子佔上风,适得其反的增强孩子的不当行為。像是「活该」、「真受不了你!」等充满贬抑的负面回应,也会让孩子解读成:「既然我已经得不到关爱,那麼至少要得到排斥」。
2.倾听孩子的心声
积极的倾听,让反抗变多餘。倾听是一种「翻译」,将孩子的讯息翻译出来。例如:接孩子放学,他玩得开心不肯走,你可以说:「我怎麼偏偏现在来接你,你玩得正高兴!」之后不必跟孩子争论,只要坚持现在得一起回家。
3.传达「我讯息」
孩子行為不当时,真心说出你的感受,改变孩子行為的可能性将大為提升。如果孩子因為不想上学而大哭,你可以说:「我很同情你还不喜欢上学。如果上学能让你觉得更有趣,我会非常高兴。」一句神奇的「我很同情」也隐含了言外之意:「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到。」
4.赋予孩子更多责任
相信孩子,他真的可以自己决定「和需求有关」的事。父母一味剥夺孩子做决定的权利,孩子便无从了解自己的需求,也没有机会学习负起责任。父母的信任帮助孩子做出自己的决定,以及接受「自己必须承担决定的后果」。
[Ok3w_NextPage]5.主动的关注
父母愈是主动付出关怀,孩子就愈不需争取关注。比起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规律性。不妨在家庭中建立固定的睡前仪式,让孩子一天当一次「老板」,决定这段亲子时间要做什麼,这样他在其他时间会比较容易接受规矩和界限。(摘自《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天下杂誌出版,安妮特.卡斯特尚著,陈素幸译)
【爱的管教工具箱】
要帮助小孩从无律走向他律,最后转化為自律,光有爱与典范是不够的。
父母需要更多的工具,让教养的过程更為轻鬆。
工具一:坏掉的唱片
当孩子违反规矩,开始讨价还价甚至转移话题,父母可使用「坏掉的唱片」这一招,避开一场冗长失焦的争辩。方法是,重复几遍孩子应该做的事,例如「现在把玩具收好」,暂时不要理会他的抗议,让孩子知道你是认真的。对於明确而清楚的决定,通常孩子会照办。但记得事后主动提供孩子讨论的机会,让他充分表达想说的话。
工具二:集点奖励计画
习惯的养成来自於练习。「集点数换奖赏」是强化孩子正面行為的游戏。先设计一张点数表,贴在家中显眼处,将奖励目标放在孩子比较容易集到点数的项目,每日持续追踪、每週定期将累积的点数兑换成奖赏。奖赏不一定要用物质的东西,有时心理的满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励孩子的动力。此外,奖励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可以依据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稍做调整。
工具三:积极的暂停
积极的暂停强调每个人都需要冷静时间,包括父母自己。先和善的告诉孩子,需要冷静下来时,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静角落或「安静椅」上,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
这是一种逻辑后果,可中断孩子攻击或破坏行為,但无法鼓励孩子做不喜欢的事。重点是,每次只能锁定一、两种屡次发生的问题行為。孩子一违反规矩,就要立刻使用。暂停时间长短和年龄相关,以一岁一分鐘為原则,执行时,需要闹鐘或厨房计时器。
工具四:小布偶的建议
解决小小孩的行為问题时,小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好帮手。相较於无聊的「衝突对话」,孩子比较愿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声音)。让小布偶问问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了什麼事生气?」「下次怎麼做比较好?」小布偶当然也要乐意回答孩子的问题。
工具五:故事中的熟悉身影
与其反覆说教,不如提供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可自行改编童话,将现实情形反映在故事裡。孩子会从似曾相识的情节中辨认出自己的身影,再藉由讨论,帮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