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meiwen>>>c5>>>百科知识

文化中秋:浅谈中秋文化的潜力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固守数千年家庭团圆的“血脉之恋”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那一月“铜臭”,镶嵌在商家的钱袋与官宦的私囊之上。在市场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是在将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场危机之时,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焦虑和忧伤。我们应该以东方文化对“血脉团圆”普遍认同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和市场能力,锻造出普世价值的团圆文化,形成具有现代市场活力的华夏“中秋团圆文化”。

  “中秋团圆”是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中国早期文化源于人们对太阳的阳刚与月亮的阴柔的想象,后羿射去暴烈的九日后,人们对太阳刚烈的崇拜渐渐地被月亮的阴柔所折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平衡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阴阳鱼太极图被称为世界第一文化图腾,它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最深处。

  月亮中国人向往之地,她生来就对中国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嫦娥服下的不死药登月后引发的月下相思、中秋团圆,左右了中国文人思维和文化的走向,吴刚砍伐的月桂树“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给中国哲理暗示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支配着华夏民族生产与生活,还给民族注入了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宁静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谐的追求。

  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暮夕月”,每逢中秋夜,国家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大典。中国文化对月亮的崇拜,直接体现在农耕时代依据月亮的圆缺制定的“中国农历”。中国历法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中心位置,显示出人是天地和谐的主题。中秋时节,每个家庭都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亲人,企盼团圆的习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

  月的团圆而唤起的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如果你无论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中秋望月”的文化辐射能力和经济能量有多大

  盛唐时代,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为固定的国家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的家国同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宏大气势,中国人的思亲图腾也从单一的吃“月饼”逐步演化为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庆典活动。丰富的庆典活动,打造出血亲团圆、民族团结的祥和氛围,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期盼以及团圆的凝聚磁力。

  中秋节作为民间节日盛行于宋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中秋佳节,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挂彩,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举家登上楼台,摆上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共同赏月叙谈,祝福远方的家人。这就中国最早“团圆经济”,有了这个强大的经济载体,中秋望月才真正具有自身的经济辐射、文化传播的功能。

[Ok3w_NextPage]

  中秋节在儒家文化的渗透下,在的浓墨下,祭月的成分,祭祀的色彩也渐渐地淡去。月色的朦胧、娇美引发历代文人雅士无限遐想,中秋明月高悬出恰恰成为天涯海角的游子们的精神依托。著名诗人王维写下了“独在异客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句,记载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思乡“情节”,揭示了人类最纯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亲“图腾”。从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传承东方文明“红丝带”,无论你漂泊在天涯海角,“思乡”就是你的民族印记。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面对柔润晶莹月色,我们倾诉着一切的烦恼郁闷、欢欣愉快、人世忧患和生死别离,似乎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情感都能得到寄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中秋节新的文化内涵,理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脉络,将中华文化的增长基因有效的注入中秋团圆节日之中。唐宋时期,文化的繁荣使文化第一次从艺术家独立的心理享受,走向了大众,为市场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节日“探亲经济”,这也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中秋团圆经济。把文化融入到经济之中,以强大的经济为载体,增强儒家文化辐射能力,使中国儒家文化呈现出的短暂繁荣景象,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儒家文化承载着中华古老的哲学思想和强大综合国力,影响着世界,改变了东方。

  “中秋团圆”能否继续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经济载体

  中国的传统历法,不仅仅准确的记载了二十四节万物生态的规律,还同时将中国经济和文化糅合在一起,中国各个节日,几乎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中秋节正逢一年劳作后丰收喜庆,在这个节日中,农民、工匠要交换各种生产资料,城市市民也要寻求商机引导消费,文人墨客要在这些节日里云游采风,抒发情怀,国家则利用节日举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动,教化民众,展示国家盛世。然而,这一古老的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传统,在百年的革命文化与阶级文化的纷争中,早已溃不成军。

  在中国历史上,每逢中秋佳节的到来,历代墨客骚人都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和美好传奇故事说。他们不是在帮帝王渲染生硬的伦理道德教条,而是在表达一个民族灵魂深处跳动的音节。北宋苏轼为我们留下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流露出小小月饼,“馅”内的情与思。在市场大潮中,国人面对金碧辉煌的万元或几十万的月饼,说不出心寒,到不出的失落,至于那月饼“馅”内的洋酒、茶叶、打火机、工艺品、西洋参,金砖等“中秋月贿”文化,真得令古人汗颜,令百姓惊愕。

  面对市场文化蚕食,有一种把中秋节庸俗化的市场取向,正在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市场文化混乱中长大蔓延。他们把浸透着千年血缘相思的文化品牌,包装为散发着腐味的“月贿”,用“文化”铺垫权力与市场媾和的“团圆”之路。韩国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曾把传统节日异化为讨好上级、攀龙附凤的练兵场,然而我们至今还在别人早已唾弃的原点上,咀嚼、品味着“铜锈”的甘甜与幽香。韩国中秋节叫“秋夕”,在这一传统节日里韩国市民有5天休息时间,“秋夕”在韩国是文化的气息非常浓厚,节日商品淋琅满目,商场促销价到好处、家人团圆、朋友聚会、交通拥堵,是韩国沉浸在浓郁的“秋夕”气氛之中,让韩国民众都有种想家的冲动,由于韩国将近1/4的人口居住在汉城,因此,每到中秋节,韩国人争先恐后地返回家乡,就会出现“民族大移动”。

  韩国人在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上孜孜不倦,在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上也十分固执。最令我们敬佩的是,韩国人执着地把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的经济形式,把生活中的韩国“儒家文化”演绎出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剧作,在填补了儒家文化圈亿万民众精神空缺之后,引发了中国人对这个“弹丸”小国文化“入侵”的愤慨和恐慌,人们在指责韩国人不知天高地厚,自言“儒家文化”的传承人和儒家文化经济的载体的同时,也不得不掩面自惭,因为在我们砸烂孔家店的残砖烂瓦之中,韩国人竟然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儒家文化的经济奇迹。

[Ok3w_NextPage]

  对于文化的态度,近现代的中国思想者和统治者好像没有太多的区分,他们对文化都有一种极为强烈功利主义倾向。这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革命文化与阶级文化是极具破坏力极端的功利性文化,它不仅割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还改变中华民族温和、善良、宽厚的秉性,养成了大国的孤独傲慢、民族的狭隘视野、阶级的敌视心态、小民的自私猜疑等心态,蜕变为现代世界的民族异类,至今仍然游离于世界文化潮流之外,孤独地寻觅着现代东方的世外桃源。

  “团圆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胎记

  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断孕育了中国哲学对生命不息的精神追求。月亮的柔和与宁静,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但却为中国文化提供了含蓄、清逸、淡远、宁静的艺术境界,塑造出中国人性格和感情上的阴柔。儒家文化的温﹑良﹑恭﹑俭﹑让实际上就是民族内向性格的表象,它在用含而不露﹑温文尔雅去塑造君子的理想人格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月亮盈缺循环的超稳定因子,也成为中华民族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的思想症结。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文化的交融主要表现在各种民族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和吸纳。我们盘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脱离这个前提,我们在强力吸纳现代 文化的精髓的同时,还要推介和输出自己民族独有的、具有人类共享意义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理念,已将人性中最具本源意义上的血缘相亲,深深地浸透于中秋月圆之时,血缘团圆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胎记”,也是对人类本性文化的贡献,它将有力地促进人类和谐与进步。

  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延绵不断,流淌出民族独具的、宁静致远的精神气质,虽然它没有太多的惊人之举,但它却深深嵌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唐代大诗人李白通过月亮抒发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的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以及众多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吟唱,为“中国月亮”赋予厚重、幽远的文化内涵,它能让中国人感慨千年,至今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穿透力,恰恰印证了血脉相思的人类普遍认同,预示着“团圆文化”将由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预设。

  在民间营造“中秋望月,阖家团圆”血缘的祥和文化。在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的、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当务之急是营造家庭团圆的法定的节日环境;在民间营造“中秋望月,阖家团圆”血缘的祥和文化; 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和市场运作的手段,创造出满足人们血亲相思的产品和象征团圆的特色服务,孕育出强大的团圆经济载体,唤醒民众对血缘相亲的自觉意识。

  在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塑造“中秋赛月,民族团结”和谐文化。有人论证现代工业文明是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大敌,但韩国现代化程度比我们高得多,可是人家的端午龙舟赛搞出世界水平,引起世界关注。香港和澳门原来是西方的殖民地,也比内地“现代化”、西化得多、但是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重视的程度非我们能比。在香港、澳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大传统节日,被规定为法定假日。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立足于开放的市场文化的基础上,在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塑造“中秋赛月,民族团结”和谐文化,使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显示出足够的市场活力。

  国家每年中秋举办以“中秋庆月,国家统一”为题材的“华夏团圆大典”,彰显华夏民族繁荣,国家昌盛之声威。无数海外游子每当中秋月圆却不能与亲人团圆时,吟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会遥看那荒凉大漠的上空,高悬的一轮温情脉脉明月,呼喊出千里之外壮美豪迈的激情,把对亲人思念都寄托给那如水温柔的月光。“月是故乡明”是母体文化对血缘游子的自然引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祥和像一个巨大的团圆磁场,温暖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呼唤华夏的团圆与回归。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我们只有站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高度,把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传承活力的文化精髓,根植于市场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断创新儒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还要发挥文人墨客的自有创作热情,以艺术的手法不断赋予“中秋望月”时代内涵,帮助人们找回“中秋望月”现代感觉。我们也只有把传统节日仪式与民族文化、市场文化、国际文化的传播方式接轨,才能在市场文化的平台上,培育出具有民族文化印记的、具有强大市场辐射能力、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 “中华团圆文化”。

meiwen首页 更多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