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meiwen>>>c5>>>阅读题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一)文言文阅读回答10—14题。(11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翳(          )        ⑵念(           )

  11.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         和         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

  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画线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1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3分)

  【答案】10.⑴翳:遮盖    ⑵念:考虑、想到

  11.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抒情 议论

  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辽宁省沈阳市】二(一)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if !vml]-->

  <!--[endif]-->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if !vml]-->

  <!--[endif]-->。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⑴遂至承天寺  遂:     ⑵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⑶余告之故

  故: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Ok3w_NextPage]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if !vml]-->

  <!--[endif]-->然起行。

  ⑵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9.⑴遂:于是,就

  ⑵相与:一同,共同    ⑶故:缘故,原因

  10.B

  11.⑴(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⑵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四川省眉山市】一、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句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聪明)也

  利(物质)尽南海

  B.朔(北方)气传金柝

  然胡(为什么)不已乎

  C.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智(聪明)子疑邻

  D.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锦鳞(美丽的鱼)游泳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盖子)竹柏影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乃入见。问:“何以战?”

  【答案】6.C(“智”应解为“以……为聪明”,即意动用法。)

[Ok3w_NextPage]

  7.B (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8.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9.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10.(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

  【江苏省徐州市】二(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6—9题。(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⑵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⑶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或: ⑷故名之曰“放鹤亭”  名: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欣然起行               ②大道之行也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作亭于其上             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亡其国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答案】6.(4分)(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有时  (4)命名

  7.(3分)B(远看 A.①行走 ②实行、施行、推行 C.①建造 ②产生D.①使……灭亡  ②逃跑)

[Ok3w_NextPage]

  8.(6分,每句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⑴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⑵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9.(3分)C(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meiwen首页 更多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