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张名片:善于思考、勤于研究、乐于奉献。
第一张名片: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作为教师,在教育这块土地上不但要善于“舌耕”“笔耕”,更重要的是善于用“心”去耕耘,用“心”去思考,因为成功的机遇常常青睐于善于思考的人。
怎样思考?
从宏观来说,我们应该思考我国教育的昨天、今天、明天,思考我国教育的现状,思考中外教育的发展,通过比较,尤其是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令人震惊的问题。
1.为什么百年的中国教育,只有“洲际性”名人,而无“全球性”伟人?百年的中国教育界,称教育家虽然车载斗量,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称得上真正教育家的可能只有蔡元培、陶行知两人,他们对亚洲的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算得上亚洲级教育家,还算不上世界的第一流教育家。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杜威这样的影响整个世界的伟人?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教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的教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十余年,我们的教育完全是照搬前苏联的凯罗夫的教育理论,而凯罗夫的教育理论是“十月革命”的产物,打上了鲜明的阶级斗争烙印,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早在五十年代的前苏联,这套教育理论的缺陷就日益明显,随后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的教育理论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凯罗夫的不足,进而取代了他的教育理论。而我们呢,还依旧全盘照搬凯罗夫的理论。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人家教育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而我们则在大反“封资修”,大搞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竟然被全盘否定,教育处在崩溃边缘。八十年代,我们从香港引进了标准化考试,而香港只采用了一年就基本废弃,我们却如获至宝,至今还乐此不倦,各种考试都离不开标准化。原因何在?值得思考。
2.目前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吸取了全世界教育理论精华,但依然有生搬硬套的痕迹。如高、初中语文教学就存在着两大尖锐矛盾:一是新课改的教学注重多元解读,而考试注重一元解读,答案标准化。二是初中新课改的语文教材,虽然重视了人文性却忽视了工具性,学生学得虽然趣味盎然,但“字、词、句、语法”,尤其是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却惨不忍睹;而高中语文教材虽然重视了工具性却忽视了人文性。因为高考,师生们不得不在“字、词、句、语法、文言文知识”的苦海中挣扎,什么情感体验荡然无存。教与考、教与评矛盾尖锐。“分、分、分”,老师学生的命根,抓分数才是硬道理;考试成绩才是生命线,分数才是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的关键。如何解决这两大尖锐矛盾?值得思考。
3. 当前的中国教育,实行的都是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是捷克夸美纽斯在17世纪提出的一种授课制度,优点在于适应了工业经济时代的需求,缺点在于用大工业批量生产的办法来管理教学,抹杀差异,企图把学生都变成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标准件。可是新课改却要求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现在的学校动辄八九十、甚至百来人一个班,发展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谈何容易!怎么办?值得思考。
思考我们的百年教育,不是生搬硬套,邯郸学步;就是全盘否定,民族虚无。人家的长处既没有学到,又丢掉了自己的精华。一句话,忽左忽右,没有自己的东西,造成我国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改革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路子刻不容缓。
以上现象,只要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已经不能担负起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任了,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了,落后就要挨打,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经济,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地位,知识就是国家的综合实力。2005年我在网上看了一则比尔盖茨微软公司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人家一季度收入是110多亿美圆。当时我算了一下,折合人民币是990亿,一秒钟人家就收入12731元。想想是何等地耐人寻味!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任重道远!所以,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主动出击,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Ok3w_NextPage]从微观来说,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学,思考我们在现有的具有严重缺陷的教育体制下,在戴着镣铐的情况下,如何把教学这个“舞”跳得好一点。怨天尤人不能解决问题,大环境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但小环境我们可以改良,例如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下学期我们怎么教学?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有利于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学,并使学生在进入高一时顺利实现初、高中知识的顺利衔接,学习方式(方法)的有效转变,我们应该思考。
2.从学生角度来说,下届高中新生,是我市初中全面实施新课程后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学习的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新教材,他们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思维理念、学习方式都与以前的学生大不相同,我们高中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教学,按照过去的方法肯定不行,我们应该思考。
3.从教材角度来说,由于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新教材与原有的旧教材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构建、教学的方式、教学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更与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教材教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为高初中处理教材,特别是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起始年级的教材处理提出了一个不能回避并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我们应该思考。
4.从我们自身角度来说,学生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思维理念、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教材的编排体例、知识板块、能力层次、教学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课堂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不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不研究他们“变”在哪里,不研究应对的策略,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的滑坡。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找出应对的办法,我们才可能在未来的个人发展中抢占战略制高点,把握战略主动权,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获得成功。
如何应对?下面谈谈我的“一管之见”,以求抛砖引玉。这就是第二张名片,勤于研究
第二张名片:勤于研究
勤于研究,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关键。分以下六个研究。
1.研究自己,做到“知己”
就是研究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劣势有哪些?以便确定适合自身所长的研究方向,有效地获得研究成果。我们不妨作这些思考。 ①自身总的知识结构如何?除本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有哪些知识领域是自已所了解的、熟悉的、爱好的和能对学生施加影响的?②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如何?哪些专业知识是自己的所长,研究较深的,指导起来得心应手的,并已获得成功的?③自身特长如何?这些特长如何在教学中得到发挥?如何使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特长可以是专业的、外显的:例如语文老师的书法、朗诵、表演.... 数学老师讲几何,不用圆规能随手画出标准的圆……; 也可以是专业的、内显的:如语文老师长于哪些文体,哪种文学样式的教学;还可以是非专业的、外显的:诸如体育、艺术、电脑.....;也可以是非专业的、内显的:如擅长音乐、组织管理、作思想工作.....。④自己不足的方面有哪些?怎样去及时“充电”?什么时间去“充电”?用什么方式去“充电”?
这些研究,利于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施展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自己分析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和思考研究教学问题,在教研活动中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从而使新研究的问题切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2.研究学生,做到“知彼”
重点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规律。我们提倡研究学生,不但提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学生各阶段的生理和身心的特征,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知识状况,更要研究他们学习的认知规律。从认识论角度讲,学习的认知规律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可把它概括为“通读、质疑、理解、积累、运用”这五大环节。即认真读书,提出问题,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掌握知识、运用实践,如此反复进行,便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品味到本学科的所涵蕴的审美情趣和浓厚的人文韵致。由此看来,研究学生,是从知彼的角度,在因材施教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进而上升到科研范围,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
[Ok3w_NextPage]3.研究教材,做到“知书”
即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其“新’在观念,着眼于学生,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特别是“突破学科中心”“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尤能突出其新,也给我们教师实施课程计划提供了广阔天地,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实践。正因其新,值得研究的东西就多,解决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就越有价值。一是研究《课程标准》,就要观察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情感体验的情况,看其是否有探究兴趣、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看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是否有所提高。尤其注重评估学生在一定阶段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在“自主性发展”。同时更要审视教师自身的观念是否改变,因为教师观念上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法上的改进,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经验,教师就会主动去学习,在教学中就会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二是研究新教材,首先要从客观上把握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比较新旧教材在知识体系、编排体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有哪些异同,要作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研究各课之间、单元之间、各册之间的知识点、能力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研究如何突破重、难点,研究如何在本学科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再次,现在的新教材有哪些不足。如初中语文,对“字、词、句、语法、文言文知识”的不负责的删削,我们在高中必须对此补课,不然我们高中教学质量就会一落千丈。这些我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4.研究教学,做到“知法”
(1)如何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因此一堂好课不重在看教师在课堂讲得如何神采飞扬,吹得如何天花乱坠;而是重在看教师能否能“惜口如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是否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方面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其教法。
(2)如何处理“惜口如金”与“泼墨如云”的关系。在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观念上,我们的老师有待进一步明确。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弄清两讲三不讲的原则:(三不讲要做到息口如金)①文本中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的不讲。②文本中的知识、学生还没掌握但通过自学能把握的不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把握。③文本中的知识,教师讲后学生也不能把握,不讲。要敢于“舍得”有“舍”才有“得”。(两讲要做到泼墨如云)①知识的难点,因为难,不讲学生便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必须讲。②知识的重点、关键之点教师不讲学生便不能把握,老师必须讲。这“两讲”,作为教师必须讲深、讲透。如果“不讲”分数要下降嘛!评职、晋级一票否决嘛!“讲”与“不讲”,是辩证的统一,不要以为说到新课程就一概否定“讲”,该讲的还是要讲,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正确地把握如何掌握“该讲”与“不该讲”的标准。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杨振宁2004年在10月6日发表在《教育文摘》上的一篇文章:《灌输式未必不好,启发式未必全好》,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教师讲与学生学的辩证关系。这方面我们同样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其教法。
(3)如何理解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新课改强调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生发点。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的学习生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和修养。它的支柱就是“三维目标”。有人曾打过比方,“人文素养是学生学习旅程的目的地,知识和能力是完成旅程的车船,过程和方法是车船行进的行道,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车船行进所需的燃料”。实施“三维目标”,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研究既要“忠实教材”还要“不拘泥于教材”;要“用好教材”,还要“跳出教材”。“突破学科中心”“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就是“以教材为例子”,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发掘出更多的学科教学资源,形成自身的学科教学特色。
[Ok3w_NextPage]5.研究考试,做到“知考”
考试,是我们教师的生命线。有以下几个研究。
(1)研究《考纲》与“考题”的关系
①《考纲》是指挥捧,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高考命题者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高考试题不能越过这一“雷池”;②《考纲》决定着高考命题的范围、内容,决定着试题的难易度、标高;③《考纲》决定着每个知识点在考题中的所占的比例、分值。可见:《考纲》、与“考题”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从近十年的高考试题看,都是严格按照《考纲》命制试题,从没超出《考纲》。而《考纲》每一年的变化极其微小,高三上期的复习,新《考纲》尚未公布,研究上一年的《考纲》,也算一种有效的办法。因此,高考复习必须把握以《考纲》为纲来研究高考语文试题。
如何把握研究《考纲》?作为复习备考,尤其是教师,务必重视研究《考纲》,这是搞好当年高考复习的关键。对《考纲》的研究,至少得弄清以下问题:①《考纲》规定的知识点、能力点有哪些;②难点、重点有哪些;③考试的题型有哪几类、各类题型分值分布的比例怎样;④《考纲》的例题示例是“活样板”,必须认真分解,从难度、形式等方面弄清楚;⑤新《考纲》公布后,应把新《考纲》与上年的《考纲》逐词逐句对照分析,看有哪些变化,增了什么,删了什么,从中可以推断今年的高考命题走向是什么。以上几点,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细细体味,做到了然于心、烂熟于胸,然后把《考纲》印出来,指导学生认真学习钻研,让师生皆做到胸有成竹,其复习的盲目性便自然降低了,针对性便自然增强了,有效性便自然提高了
如何运用《考纲》?我们认为:①在备考复习的整个过程中,应自始至终扣紧《考纲》,并以《考纲》统率复习全过程;②认真分解《考纲》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各条要求,把其中包含的知识点、能力点认真加以分解、发掘,使师生皆做到心中有数;③根据《考纲》所分解、发掘出的知识点、能力点,逐点逐条地加以复习,夯准、夯实、夯出序列,前后勾联,缀网捞珠,形成复习的整体网络。这样既可避免与高考无关的无效劳动,又可减轻师生负担。其好处不言自明。
如何研究“考题”?纵观近十年的高考试题,可以这样说,都处于“稳中有变”的状态。每一年“稳”是主要的,“变”只是稍作微调。所以研究“考题”,至少将近3~5年的全国高考题逐题加以分解,认真分析,并与当年的《考纲》对照,弄清每一道考题涉及到《考纲》的哪一点,考题是怎样命制的。同时,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题的分析,弄清哪些知识点、能力点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考点;弄清哪些知识点、能力点是当年《考纲》的新增点;弄清高考试题“稳”在哪里,“变”在何处;弄清高考的命题规律;下一年可能会从哪些方面命题;与之对应的措施有哪些。作为教师, 只有这样研究“考题”并根据这些要点来组织高考复习,才能提高复习效果。
(2)研究“读、练”与“评、讲”的关系。
“评、讲”是教师的教,是对教师“教”的研究;“读、练”是学生的学,是对学生的“学”的研究。二者为教与学的关系。如果“评讲”得当,“读练”得法;“评讲”“读练”有机结合,“教”与“学”相得益彰,高考复习便会时省效宏。例如高三语文的教学。
“读”,即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早自习、课余时间、每周给学生一节时间读书。一读教材。例如语文:A、文言文:篇篇弄清,重点虚、实词,句式应过手,课下重点注释应把握。B、应背诵的二十余个文段应注意熟读成诵,名言名句应一字不错地默写出来(中心句,主旨句、论点含成语的句子)C、现代文:指导学生理解文意,了解文章的要点、把握作者的思想,以便作为作文的写作材料,解决学生写作材料贫乏、难为无米之炊的病痛。二读老师的讲义。老师讲授的知识点要认真细读,尤其是重点、难点、易混知识的区别点,应反复研读,反复品味。三读各种练习题。尤其是反复出错的试题,应反复阅读,弄请为何出错的原因,怎样克服、减少错误。四读课外资料。《博览》、《青年文摘》、《党员文摘》、《南风窗》、《知音》、《杂文报》上的有栏目以启迪心灵,开拓视野。为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读记结合,注意勾划批注。
[Ok3w_NextPage]练:即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练习。练习分以下几种。①单项练习:每复习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计的练习,现炒现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弥补。②阶段练习:即复习到一定时间,把若干知识点串在一起设计的练习,以温故知新,巩固加深。③专项练习,即专门针对学生复习时易出错的、反复错的知识点设计的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这种练习尤其重要。④摸拟练习:按照高考的题型、分值,知识点、能力点设计的练习,进行综合训练。以上四种练习应交叉进行,通过严格训练,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要求:读练结合,注意前后联系。
评:即老师对学生练习的点评。在同学们完成练习后,教师通过抽查或批改学生练习,对学生普遍易错的知识点、能力点,普遍易错的试题,老师要作重点评,及时评讲而且必须讲解明白。做到以下几评:评出错误,评出错误之因(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试题偏难等等原因),评出得失,评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评出纠错补差的办法。要求:思练结合,注意纠错补差。
讲:即老师对高考知识点、能力点的讲授。在同学们通过自学仍难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教师必须讲授。教师的讲授必须做到“三着重”:一是着重讲清知识的难点、重点、必考点。二是着重讲清易混知识的区别点。三是着重讲清解题的思路方法、规律技巧。三个方面做到一个“精”字,注重迁移能力的形成。要求:听思结合,注意三个着重。
6.集体研究。要进行集体研究,形成教研组特色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给每个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有准备的教师,也会难以迅速适应这些新变化。新出现的问题繁多,靠单兵作战很难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了。例如,适应新标准,达到新标准,用什么方法去实施,用什么来检验,就让人“模糊”;使用新教材,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用哪些资源,也让人费解。什么是适用的,我们需要学生来回答,需要同事来评判,更需要大家集体钻研。本地教学资源有哪些可供语文学科“开发”,本校有何条件实施“大语文”教学,本组哪些教师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师所长体现在什么地方……诸多问题,必须靠群策群力才能办到。用什么教育理论指导本组的教学实践,用什么教学方法才是务实求真,抓什么矛盾才会使本组教研工作再上台阶……长期研究问题,能使人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人也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张名片:乐于奉献
乐于奉献,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基础。乐于奉献,是一种无私、无怨、无悔的爱的奉献。目前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特别是以前教育的市场化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师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买和卖的关系,学生是顾客,顾客是上帝。加之一些媒体的不负责任的宣传,学生的确难教,教师的确难当!同时,看看社会的某些部门,工作轻松,待遇优越、风险不高;想想自己,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待遇不高,责任不小!的确心中难以平衡!那么,作为当今的教师,尤其是要想成为一名成功教师,就必须具备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美德。因为乐于奉献、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师德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一个成功教师在自己的教书生涯中所必须体现出的一种优良品质。
乐于奉献就应该淡薄名利、甘守清贫。虽然人们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教师却是清苦贫寒的。甘守清苦贫寒方能爱岗敬业、无怨无悔,方能在金钱与名利的诱惑面前,在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社会偏见的压力面前,坚守岗位,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全心全意地为社会造就人才、贡献力量。老师们:想想我们教育的现状吧,的确令人扼腕叹息!想想我们的某些孩子吧,的确令人痛心疾首!想想我们民族的未来吧,的确令人担忧不已。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既然我们入了这一行,如果不想当一个平平庸庸一辈子而被社会看不起的教师,就应该像陶行知那样“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乐于奉献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
[Ok3w_NextPage]乐于奉献就应该把学生当作子女一样关爱,全身心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之中。因为要完成构建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系统工程和艰巨任务,离不开我们的乐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方能感染、影响、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素质的形成。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到全身心的爱学生,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关怀他们,在品德上关爱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就会“亲其师,重其道”,师生之间就会“其乐融融”,这样,我们就会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方面我们身边就有许多鲜活的事例。
要知道:“舍”与“得”是辩证的统一,有“舍”才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虽然我们舍弃了很多东西——金钱、名誉、潇洒、轻松;但是只要我们奉献了,付出了,关爱了,就可以收获到社会的尊重、家长的拥戴、学生的爱戴,享受到其它部门享受不到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