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弃考者”的无奈
“如果人生重来过,你是否还会选择高考?”
面对这个问题,四分之一受访者选择了“不”。他们中的近八成,是80后和90后。
如果进一步细分,这个群体可分为读过大学和没读过大学两类。交叉分析显示,有过大学经历的80、90后,选择“不”的比例约35%,没有大学经历者做出这一选择的比例,也高达31%。
“读大学没什么用(不好找工作)”、“成绩不好,考个差大学,读了没用”,是对高考说“不”的受访者的两个主要理由。
去年,智联招聘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2700元,低于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毕业生。
报告分析了低学历者薪酬反超的原因: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求职者,其就业范围大多集中在对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初级及体力劳动岗位。由于年轻劳动力增速下降,加上年轻一代打工者从事重体力、低端服务业的意愿降低,使得这些岗位的就业缺口越来越大,人才供不应求,相对推高了薪资水平。
除了薪资,大学生的就业率也持续走低。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12届的大学毕业生中,还有8.5%的人处于失业状态,约53万人。从2012年10月底至2013年4月上旬,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约32%,低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
一方面就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学费越来越贵。过去10年里,大学学费猛涨近20倍,国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只有4-5倍。http://7qidian.taobao.com/
这些数据,让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邓克峰感叹“时代变了”。上世纪90年代末,还是高中生的他,被师长们反复灌输一个理念便是:读大学,是唯一的出路。
邓的父辈,那些上世纪50、60年代人,是高考坚定的支持者他们当中的近八成表示,如果人生重来,会选择高考,尽管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大学。
“在他们那个时代,高考对人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邓克峰说,“挤过这根独木桥,就有了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和相当的社会地位。”
读大学如今已成“风险投资”
邓克峰描述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今天,读大学已经从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变成一项有风险的投资。很多人拒绝再踏上通往大学的独木桥高考,邓克峰说,从他们的理由,“读大学没什么用”、“花钱太多”、“成绩不好,考个差大学,读了没用”等可以看出,决定性因素有两个:
一是学习成绩。能不能考个好大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项投资的回报率。
二是经济条件。因为学费高、就业难,读大学已经变成一项有风险的教育投资。家境贫寒者对这种成本高昂的投资的风险,比较敏感,往往会选择回避风险,即放弃高考;家境优越者则正好相反,甚至愿意进行超前投资出国读书。
调查数据部分佐证了邓克峰的观点。如果处在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下,36.72%受访者会全力以赴对待高考、视之为改变命运的机会,23.44%的人会对高考持无所谓的态度。假设是在贫寒的家境下,选择这两种态度的受访者分别为48.05%和11.33%。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张琦的研究方向是家庭教育投资决策。做课题期间,他接触过许多放弃了高考的高中生。如果要给他们画个像,张琦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一类出生在城市,家境优越。父母要么对国内大学教育不认可,要么对西方国家很向往,早早给孩子安排好了道路出国留学。这类孩子,约占总数的20%。
另一类出生在农村,家境不好,学习成绩只能考个专科学校。他们的父母会想,与其掏空家底读个找不到工作的差学校,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赚钱。这类孩子,约占总数的70%-80%。
[Ok3w_NextPage]张琦的观察,与邓克峰的“高考风险投资论”暗合。他提醒,应该注意到的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孩子,往往也处于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如农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他们不仅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在冲刺阶段也有政策劣势能分享的名校招生配额,远不如北京、南京这些大城市,以至于出现了“同样分数,在老家只能上专科,在北京能上重点”的怪现象。
“很多主动放弃高考的家庭和孩子,表面看来是规避风险的主动选择,但换个角度看,更像是无奈的被动为之。”张琦说。
公众怎么看呢?
30.08%的受访者认为,放弃高考的人数逐年上升并非坏事,这说明挤独木桥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认为这不是个好现象的受访者占33.79%,理由是,很多人是“被迫”放弃的,考不上(好大学),读不起,毕业了也找不到好工作。
[观察]
“教育资源应给农村孩子更多公平”
口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张琦整理:记者袁树勋
几年前,温州有个中学曾经创下过一个纪录,一届高中毕业生近200人,有七成放弃了高考,选择外出打工。后来我去温州调研,发现选择放弃的基本是农村家庭,大多是这么一个想法:孩子成绩差,读个专科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出来赚钱。就算是这么一个历来“重商轻学”的地方,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尚可,家庭条件不算太差,也不会轻易让孩子放弃读大学。
学习成绩是个人的事,但如果农村孩子考大学普遍比城里孩子难,那么,我们就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政策出了问题。
中国社科院有个调查数据,说是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数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这意味着,农村孩子能享受的教育资源不足,在面对高考时,他们处于普遍劣势,也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说小学、中学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让农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么高考政策的区域差异,则是赤裸裸的歧视。一个山东文科考生,考500分,只能上个专科,去北京考,能上重点本科。为什么?因为北京高校多,它给北京配的人均招生名额,是山东的许多倍,考取难度自然低许多。
早些年,大学生还属于天之骄子的年代,农村孩子为了“跳龙门”,还能忍受这些不公。但这些年,读大学的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很多农村孩子干脆放弃了高考,好比运动员开赛前群体性退赛,表面上是主动选择,实际上,有被迫为之的成分在里面。因为比赛规则太不公平了,他们很清楚,在这种规则下,自己根本比不过别人。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龙生龙,凤生凤”将成为弱势群体逃不掉的梦魇,社会公平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