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meiwen>>>c5>>>四书五经

道德经二章赏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长短相形(3),高下相倾(4),音声相和(5),前后相随,恒也(6)。是以圣人(7)处(8)无为(9)之事,行不言之教(10);万物作而弗始(11),生而弗有,为而弗恃(12),功成而弗居(13)。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4)。

  【注释赏析】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已"有的版本作"矣"。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了。恶,指丑。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辩证观念,正因为有"美"的观念产生,就说明同时有"丑"的观念产生,否则就无所谓美了,这是事物存在的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的关系。

  (2)有无相生:此"有"、"无"与一章中的"有"、"无"内涵不同,这里指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有的版本"有"字前面有"故"字。

  (3)形:帛书本作"刑",为"形"的假借字,体现、显现的意思。

  (4)倾:通行的本子都作"倾",甲乙帛书本均作"盈"。"高下相倾"指高、低互相对立而存在。

  (5)音声相和: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相应和。老子在这里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它们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和补充。

  (6)恒也:王弼本无此二字,此据帛书本补上。

  (7)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但与儒家的"圣人"含义不同。道家的"圣人"不是道德修养的典范,更不是克制自己欲望(自然的人性)、一切遵循礼法的人;恰恰相反,道家所谓的"圣人",是蔑视一切政教礼法,抛弃一切束缚心灵的教条、规则.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也就是心灵与自然合一的人,可见道家的理想与儒家的理想在主要方面是根本相反的。因此《老子》一书中的"圣

  人”概念,译者一律以“有‘道’的人”、“得‘道’的人”或“有‘道’的圣人”翻译。

  (8)处:帛书本作"居",处世行事的意思。

  (9)无为:这是老子所使用的特定概念。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违背本性、背离自然意志、束缚心灵、异化人性的事,譬如儒家所追求的礼制,又譬如世人所热衷的功名利禄,在老子看来都是违反自然人性的东西,都是使人异化的东西,老子的"无为",实际上就是不妄为,而顺任自然而为的意思。"无为"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老子的一个哲学观,被他运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等。

  (10)行不言之教: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的意思。行不言之教,即实行"不言"的教导,即要求统治者不要硬去发布许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教令,强制实现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不言之教"与"处无为之事”是同一种意思,都是希望统治者能“无为而治”、遵循自然的法则。

  (11)万物作而弗始:王弼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此据帛书本("万物作而弗始也")和张松如《老子校读》改。始、辞,都读作"司",主宰的意思。万物作而弗始,(圣人)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

  (12)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此两句中的"弗"王弼本作"不",今从帛书本。有,占有,据为已有;恃,自恃(有能耐)。生而弗有,指"圣人"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弗恃,指"圣人"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有能耐,

  (13)居:居功、自我夸耀。

  (14)是以不去:以,因为;是,指示代词,这。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之意。不去,指"圣人"的功绩不会消失。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合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顺,这是永远不变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正由于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meiwen首页 更多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