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样的体验:每天上班,“什么也没做”,却身心俱疲。为什么会那么累?其实,问题就出在“什么也没做”上。
我发现在办公室里,大部分工作是文件报表,并不怎么费脑,然而累得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做咨询和讲课时,用脑强度理应更大,事实上结束以后却精力充沛,晚上回家还能写点东西。做心理咨询、讲课,我知道今天的时间去了哪里,但是在办公室里很难让我产生出确定的意义感。倒不是说工作本身没有价值,而是说很难感觉自己和未来、和他人、和更大的世界有联系,很难感觉到自己是更宏大而有序的整体的一部分――而这是意义感的本质。
心理学家罗伯特 凯根说过:人生作为一种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意义的活动。建构意义感这件事不仅是我们的生物本能,甚至可以等同于生命活动的全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什么也没做”反而是最累的。坐在钢筋水泥的办公室里,终日和文件、盖章、领导打交道。看似清闲,实际上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才能不断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价值。
除了薪酬,今天的人很难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时候,我们甚至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沮丧和心虚。这种隐秘的挫败感,就会让我和世界之间筑起一道屏障。我们很难为自己的生命画出一幅确定的、有意义的地图。我们感到自己只是庞大世界里的一颗小螺丝钉,却看不到这颗螺丝钉究竟如何成为这个世界运转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的不是客观的价值,而是对他人的意义。不妨问问自己,就算做的工作琐碎无聊,但是否可以给他人带来正面的影响?一旦确认了这一点,我们就与世界建立了联系,从而产生出“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这里,做现在在做的事就好”的踏实感。这份踏实感,让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沉浸于工作,无须怀疑,无须寻找。不怕疲倦,怕只怕“什么也没做”。
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管理资源吧教育知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