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meiwen>>>c5>>>课外知识

中国的近代化专题串讲

  一、关于“近代化”概念

  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

  二、中国近代化的背景

  国际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和野心。

  国内形势:(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解体。

  三、内容

  (一)经济上:近代工业兴起。

  1. 洋务企业:

  (1)创办的背景:

  外患:两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认识到外国的船坚炮利;60年代中外暂时和好。

  内忧:尖锐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统治危机。

  (2)评价洋务运动:

  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生产技术方面:A.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装备了我国第一批近代军工、航运、采冶、纺织、电讯等生产部门,生产工具发生变革。

  B. 洋务派引进雇佣一批外国技术人才,培养了人员,传授了技艺。

  文化教育方面:A. 创办新式学校、学馆,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而是以“格致之学”为主;培养方向,不再是封建官吏,而是一些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翻译外国书籍,还出现了一批中国近代的科学家。

  B. 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人才,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D. 创办报刊。

  军事方面:A. 近代海军建立起来,军事近代化起步。

  B. 洋务派对清军进行武器和训练上的更新,既有镇压农民革命的一面,也有抵御外侮的一面。

  (3)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而极力维护。

  2.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①社会条件:A. 已有的资本主义萌芽。

  B. 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C. 外商企业的刺激。

  D. 洋务企业的诱导。

  ②国际背景:A.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依次完成工业革命,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2)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奖励实业”。

  ①原因:A.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愿望,再加上利润的吸引力。

  ②此阶段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特点: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表现:A. 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B.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国际环境: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实力大大增强,在全球范围争夺市场、输出资本。

  (3)春天:20世纪前20年或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4—1919)。

  ①原因:A.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了障碍,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了他们的事业心和爱国热情。

[Ok3w_NextPage]

  C.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②影响:A. 无产阶级壮大——促进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B. 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因而在政治思想上迫切需要一个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所以经济上近代化为政治上的近代化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二)政治上:打破封建专制,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1. 总理衙门的设立——外交机构近代化:

  职权:主管外交、通商、税收,后有筑路、开矿、买造军火、畴饷、海防,总揽一切外交事务。

  其地位和影响超越六部,并不在军机处之下,成为清政府一个重要的决策机构。

  2. 清朝从专制到“民主”的道路:

  (1)戊戌变法

  早期维新派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19世纪末,康梁等维新派提出了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并采取了积极行动,掀起了一场政治运动。但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初,清政府自上而下实行“新政”。

  (3)辛亥革命:1919年前近代化历程中最伟大的历史事件。

  政治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第一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三)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的道路。

  1. 地主阶级“救国”(自救)主张的演进:

  (1)“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眼看世界的焦点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

  原因:①社会原因:鸦片战争是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正面碰撞,对东西方差距的认识不可能深入。

  ②个人原因:林魏同属地主阶级“补天派”,思想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师夷长技以自强”

  60年代,洋务派透过“尖船利炮”看到了中西之间更多的差距,“师夷”内容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

  洋务派从“求强”到“求富”观念的转变,反映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中国封建传统重视军事镇压力量,鄙视轻视工商。“求富”思想打破了这一传统,把工商也作为立国护国之本。

  2. 农民阶级的救国主张:

  (1)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天朝田亩制度》)、后期的《资政新篇》。

  (2)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

  教训:以上两次运动失败都是由于理论的落后(空想性、盲目排外)和阶级意识的局限性(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导致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

  两次运动对近代化的作用:

  积极作用: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的打击,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3. 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思想

  (1)早期维新派的思想。

  指出中国富强的出路在于变革政治制度。

  (2)康梁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维新派是资产阶级上层,与封建阶级保持着难解难分的关系,在斗争中妥协性更大一些,走的是改良的道路。

  (2)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革命派是资产阶级中下层,与封建旧势力联系少,斗争性更坚决,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潮。

  四、近代化的特点

  (一)背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被动性。

  (二)内容:向西方学习。

  林魏“新思潮”、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派的发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三)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曲折性。

  (四)结果:水平低下,发展缓慢,最终没能实现(表现:经济上近代工业发展畸形,政治上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

[Ok3w_NextPage]

  五、作用及认识

  (一)积极作用:出现新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的进步。

  (二)局限性:并没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近代化举步维坚。

  (三)认识:1. 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提。

  2. 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专制统治(三座大山),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3.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4. 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

  5. 重视科教兴国。

meiwen首页 更多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