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教学反思篇一
“四边形”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继续认识的几何图形,通过涂一涂、玩一玩、说一说、,围一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知四边形,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这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等数学活动把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关注生活经验,提供感性材料。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有关,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图形,对四边形也不陌生。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为教学素材,目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边形。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
趣和亲切感。
2、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
新课开始,我让学生说说心目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充分暴露他们原有的认知。可以看到: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认识看似准确“四边形有四条边”,但实际上还是不清晰的,对四边形所包含的外延认识也是不完全的,如较多的学生认为“四边形是四四方方的,像正方形和长方形”,在尝试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做上记号有学生出错,也说明了这一点。本节课中学生是在找一找、评一评、改一改中不断修正对四边形的认识的,开放式教学路径的设计,基于学生知识起点,改变了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预设轨道的弊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原有认知的尊重,所以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节课中没有教师的生拉硬扯、学生的唯唯诺诺,有的只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积极投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教师主导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在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给每两人一些四边形,让他们将图形分分类。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有根据是否是对称图形分的、还有根据对边是否相等来分的。尤其是有根据是否是对称图形分的情况,出乎我的预设之外,这虽然是一位同学的想法,却给了更多同学一启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说的能力和听的能力,一举多得。
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学生对分、画、围四边形都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四边形的分类”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理想,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过多地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有几种不错的分类方法没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示。同时学生能直观的进行分类,但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几次的教学中,学生都说的不理想。
四边形教学反思篇二
《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而且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辨一辨、找一找、分一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但是我却忽视掉备课中最重要的东西。
[Ok3w_NextPage]首先,教学设计从策略上来说,没考虑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层次上来说,没有设置好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低段的学生的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设计时,应先让学生感知四边形——直接呈现各种图形,让学生用自己的直观判断找出四边形,再升华到理性认识——观察四边形,找他们的相同点,多叫几个学生说说,再对四边形的特征进行归纳。在这之前,一切的基础是先认真研读课本,定好目标,始终围绕目标定位,把课设计的尽量简单实效。
其次,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导的有效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引导者,教师引导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和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的有效性。设计本课教案时,考虑到动手操作与交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四边形特征的直观认识和学习,于是我把四边形进行分类这一环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是因为在小组合作之前,没有把要求交代清楚,也没有进行很好的示范引导,学生就开始动手了,这时的课堂是热闹的,但同时也乱了,想要让他们静下来再次听老师的要求,开始变得困难,最后,学生的分类没有一定的标准,是乱七八糟,后面的教学也因此无法继续,把时间都浪费在分类标准的引导上,学生也云里雾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二、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是一门学问,要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能马上理解教师的目的和要求,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在这方面我还很欠缺,对课堂语言的思考很不够,所以在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分类的标准时,费了好大劲。
最后练习的设计纯粹是为练习而练习,没有将练习分层次,没有很充分地考虑这个练习的目的是什么,也没有利用好课堂作业本,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动手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