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meiwen>>>c2>>>人文百科

《红楼梦》十二金钗的深层解析

《红楼梦》十二金钗的深层解析

  金陵十二钗判词

  (薛宝钗 和 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贾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十二金钗解读

  金陵十二钗生平简叙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李纨

  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

  贾元春

  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Ok3w_NextPage]

  贾迎春

  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贾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贾惜春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

  史湘云

  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妙玉

  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的字帖。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

  红楼梦十二曲叹金钗红颜飘零

  林黛玉〔枉凝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薛宝钗〔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Ok3w_NextPage]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任是无情也动人。

  元春〔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

  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迎春〔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探春〔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惜春〔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

  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

  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王熙凤〔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史湘云〔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秦可卿〔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妙玉〔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巧姐[留馀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李纨〔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讯!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探究:"金陵十二钗"究竟多少"钗"

  江宁织造公子曹雪芹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于是他将这些女子的事迹原委编述历历,题名《石头记》,又名《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

  该书问世后,遂形成一种独特的《红楼梦》文化,或称《金陵十二钗》文化,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戏曲、说唱、绘画、雕塑、影视、刺绣、陶瓷、邮票、火花、挂历、扑克、剪纸、书签、音乐和舞蹈,等等。

  《红楼梦》第一回明言:“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本凡例中写道:“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金陵是南京的古称,顾名思义,“金陵十二钗”也就是指南京的十二个女子。

  那么“金陵十二钗”都为何许人?它是《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写到警幻仙姑在太虚幻境给贾宝玉导游时引出来的——他们来到“薄命司”,“只见那边厨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宝玉听说,再看下首二厨,果然写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一个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由此看来,《红楼梦》中写的“金陵十二钗”为“正册”、“副册”、“又副册”共计三等36人。但庚辰本中有一眉批说:“至末回警幻情榜(实际上此回未成),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可知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应为五等60人。

[Ok3w_NextPage]

  然而《红楼梦》中并没有明指谁是“金陵十二钗”中之人,仅是通过“判词”向人们暗示。而“判词”暗示也不过是“金陵十二钗正册”12人和“副册”1人、“又副册”2人。

  “又副册”“判词”之一云:“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霁月难逢”:雨过天晴时的明月叫“霁月”,点“晴”字,喻晴雯人品高尚,然而遭遇艰难。“彩云易散”隐指晴雯的横遭摧残而寿夭。“彩云”寓“雯”字。“身为下贱”,指晴雯身为女奴,地位十分低下。“多情公子”,指贾宝玉。从这“判词”来看,晴雯属于“又副册”中人。

  “又副册”“判词”之二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写的是袭人。袭人出嫁先于宝玉出家,故有末两句判词。续书写她在贾宝玉出家后才“不得已”嫁给蒋玉菡。从“判词”来看,袭人也属于“又副册”中人。

  “副册”“判词”只有一首:“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香菱。“根并荷花”,指菱根挨着莲根,隐寓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两地生孤木”:拆字法,两个“土”(地)字,加一个“木”字,是“桂”字,寓夏金桂。后两句判词言香菱的结局当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正册”“判词”共十一首,隐指12个女子。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陵十二钗”即指此。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三春”隐指迎春、探春、惜春,“初春”指元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子”、“系”合而成“孙”字,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判词”寓意迎春被“中山狼”般的孙绍祖迫害致死。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前两句写探春虽然才精志高,但时运不佳。后两句写探春远嫁海隅,一去不返。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判词”暗示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为尼,伴青灯,穿缁衣终其一生。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前两句说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家庭的富贵并不能给她以温暖。后两句说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长,转眼间夫妻离散。“湘江水逝楚云飞”,句中嵌有“湘”、“云”二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净。佛教宣扬现实世界是污秽的,惟有佛国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但“终陷淖泥中”。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合而成“凤”字。此“判词”隐寓王熙凤的结局。据脂批,贾府“事败”,王熙凤曾落入“狱神庙”,后短命而亡。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判词”前两句写巧姐在贾府势败后,被“狠舅奸兄”所卖。后两句写巧姐母亲王熙凤曾济过刘姥姥,最后也得到刘姥姥的相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为他人作笑谈。”首句“李”、“完”寓“李纨”二字。次句“兰”字寓李纨之子贾兰。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根据脂批,小说第十三回回目原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判词是说秦可卿与公公贾珍通奸,伤风败俗的秽行都是从宁国府开始的。

[Ok3w_NextPage]

  从第五回的“判词”中,我们已得知《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和秦可卿。但读者似乎不易记住她们。这里,我给读者一个“诀窍”:把“十二钗”分成3组:与宝玉有爱情瓜葛的黛玉、宝钗、湘云、妙玉为一组,称之为“红楼四大美女”,可与我国四大古典美人对应为:黛玉——西施,宝钗——玉环,湘云——昭君,妙玉——貂禅。或者将“红楼四大美女”称之为“双金”、 “双玉”:宝钗和湘云都有金麒麟,而黛玉、妙玉的名字均含“玉”字;第二组都是宝玉的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以“原应叹息”四字概括之;第三组是李纨、熙凤、巧姐和可卿,前两位是宝玉的嫂子;后两位,一个是宝玉的侄女,一个是侄媳。

  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叹为“经典”人物。我将她们的性格特征归纳为:黛玉的“哭”,宝钗的“时”,熙凤的“笑”,探春的“敏”,妙玉的“洁”,湘云的 “憨”,李纨的“贞”,可卿的“情”,迎春的“懦”。至于元春、惜春和巧姐的性格怎样“一言以蔽之”,我尚拿不准,只好请教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他给出的 “定义”是:元春的“文”,惜春的“介(耿介)”,巧姐的“幸”。我想,如此,“十二钗”便好记了。

  “金陵十二钗”多数都是才情并茂,出类拔萃的。如林黛玉“一日十行”,可谓旷世奇才,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葬花吟》、《菊花诗》、《桃花行》、《唐多令》和《秋窗风雨夕》等名篇来;怀有“中兴”之志但不幸身为庶出的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居然在大观园中领衔结社,并“兴利除宿弊”,也是很不简单的。再说南省人称为“辣子”的王熙凤,“德性”虽不怎么样,但毕竟也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又是“协理宁国府”,又是“权弄铁槛寺”,又是“抄检大观园”,没有一点魄力恐怕是不行的。还有那四姑娘贾惜春,竟敢于描绘“大观园行乐图”,如果她的那份图能画就并流传下来,那么,今天的红学家们就大可不必为“大观园”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而挠首了。

  眼下,“金陵十二钗”的故乡南京正在开展评选“新金陵十二钗”活动,将推出代表南京形象的女性大使,我看是个好主意。但愿评选出来的“新金陵十二钗”都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一样,都是“择其紧要者录之”。

  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Ok3w_NextPage]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 “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Ok3w_NextPage]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 “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忆菊 (宝钗)

  宝钗(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诗词鉴赏】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宝钗作了第一首。咏菊诗用韵与咏白海棠诗稍不同,即不限韵,各人可自由选择韵脚。这一首用的是“四支”韵。

  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 “到底要算荡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确实,这是最精彩的两句。

  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忆菊,其实是忆人。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因为诗只是朦胧地表达一种情绪,不好把每一句都座实,绝对肯定它暗示的就是什么。古人说“诗无达访”,就是这个意思。

  桃花行(黛玉)

  桃花帘外东风软, 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 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 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 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 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 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 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 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 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 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 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 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 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 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 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 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 寂寞帘栊空月痕!

  【诗词鉴赏】

  第七十回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这是一首歌形体的诗,形式比较自由。

  这是继《葬花辞》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琴开玩笑地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宝钗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Ok3w_NextPage]

  咏白海棠诗六首薛·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诗词鉴赏】

  海棠诗社由李纨自荐掌坛,并声明:“若是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迎春别号)、藕树(惜春别号)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作一首。你们四个都是要限定的。”李纨说的“四个”,即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所以第一次作海棠诗的只有他们四位。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1日的衣服,这是她“洗出” “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秋窗风雨夕 (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 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 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 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 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窗风雨夕 (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 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 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 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 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

  【诗词鉴赏】

  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

  这是一篇乐府体诗,诗题《秋窗风雨夕》恰与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对仗,而且是“反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的是作者在温馨恬谧的春夜里的绵绵情思,只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和怅惘;而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中的超前女性”

  “金陵十二钗”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得意之笔,对于这十二个女性,我们不大容易认识清楚。好像看起来这十二钗都很普通,小才微善,但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这些人物议论不休呢?我们说,就因为曹雪芹以他文学家的才华、哲学家的智慧写出了当时没有出现过的人物,所以大家不理解。我也因此称十二钗为“超前女性”。

[Ok3w_NextPage]

  对十二钗中的人物,有些本可以盖棺论定,譬如说秦可卿,第十四回就是描写她的丧事。秦可卿是工部营缮郎秦业从养生堂抱养来的,由此看来,她出身是非常寒微的。秦可卿嫁到贾家是“贫女入富室”,成了她的取死之道。她以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当宁国公长房的孙媳妇,将来要在宁国府当家。她的婆婆尤氏,在宁府当家就不如荣府王熙凤那样有威望——因为娘家没有势力。秦可卿的将来也是个未知数。于是她就采取种种手段,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贾母,她是一个孝顺的重孙媳妇;对婆婆,她恭恭敬敬;对丈夫,她三从四德;对本家的这些叔叔、亲戚,他们喜欢什么她就做什么—— 包括她瞧得起的,如贾宝玉,她就“点化”他。她有她自己的“教育”方式。我说她是个“性解放者”。她与她的公公有暧昧行为,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她是性解放者,要征服别人。她也知道这个家庭“无可为也”,腐烂之极。她在为将来当家做准备,收服可用之人。说不定将来她做了掌权媳妇后,会把宁府整治得不仅比尤氏好,甚至可以胜过王熙凤。这是个志气很高的人。然而在封建时代,因为她是女性,结局就不能不是悲剧。

  有些人几乎没有问题的。比如说王熙凤这个人物,多能干哪!被曹雪芹写活了,她是《红楼梦》中的女曹操。有人说,“骂曹操,恨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凤姐在《红楼梦》中一出场,场面就热闹起来了,大家也是“骂凤姐,恨凤姐,凤姐不在想凤姐”。王熙凤精明能干,把个大家庭治理得不错。

  我认为金陵十二钗都是命世之才,都很能干,只要有机会施展。探春理家时,大观园里井井有条。探春很会做人,正正派派理家。有人说她“六亲不认”,她所处的地位使她只能是这样。做官的有时必须打官腔,不然好多事是行不通的。

  宝钗是个很成熟的人,一个面面俱到的人。她也是能干之才。大观园中请她帮忙理家,无人敢小看她。黛玉后来也相当成熟,作为一个局外人对探春她们的治家之事看得非常清楚。五十六回“识宝钗小惠全大体”可以看出黛玉的成熟,若要黛玉来理家,相信她也可以办得很好。

  还有顶尖人物元春。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贾宝玉的婚姻,我看是由元春决定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所见的部册上书元春判词为“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20年的宫廷生活让她对是非看得很清楚,有她自己评论是非的标准。榴字为梅字的误写。元春是正月初一出生的,梅花为百花在一年中的第一花,所以以梅花指元春,而非有人说的石榴多子之意。“三春争及初春景”,说明迎、探、惜三春都不及元春。“虎兔相逢大梦归”如何解释?红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我曾提出过一个答案也未得到正式承认,但我觉得它的意思应该是将一个属虎的和一个属兔的拉拢在一起。元春的画册上画的是一个弓和一个香纟椽。纟椽谐音“缘”字。弓就是牵合之意。生拉活扯,牵扯一段姻缘。这就是元春在红楼中所起的最大作用。红楼中谁属兔?细心的人一定早已得出结论:整部书中,明确点明秋桐属兔,那年她17岁。据此推算,那年宝玉也正好是17岁。所以宝玉属兔。薛宝钗比宝玉大一岁,应该是属虎的。所以元春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就是将宝钗和宝玉拉在一起结为夫妻。大家对此可能一下子想不通。按后来小说中的描写,不明明是凤姐瞒消息,设奇谋吗?事实上这是最大的冤案。凤姐是宝黛两人最大的精神支柱,她是支持黛玉的。这个逻辑也很好解释:设身处地想一想,若你是凤姐,要选弟媳,你选黛玉还是宝钗?肯定选黛玉嘛!选宝钗就太危险了。宝钗人缘好,模样也不错,家庭也厚实,又有文化,能干,行行都行。选了宝钗在荣国府当宝二奶奶,琏二奶奶就得退后。凤姐之所以当家管事,是因为荣府长孙媳李纨守寡,不能管家。现在有个能干的宝二奶奶,凤姐自然得让权。凤姐是有权就幸福,无权就痛苦的政治人物,对权力抓得紧,是不会轻易让权的。所以她选弟媳肯定选黛玉。即使黛玉有能力管家,她也不屑于管,不会整天手里拿串钥匙,挟着账本,跟这个吵嘴,与那个说话。有人说是二老爷贾政选定的宝钗。也不是,他最关心的是姨太太。哪个给宝玉作姨太太,他早考虑好了,跟赵姨娘一起商量的也是这事,所以他对宝玉的婚姻大事是不管的。至于说王夫人、薛姨妈有什么表示,我看也没有,王夫人没表态,很难说是王夫人决定的。其他人更不消说,有影响的人物就这几位。在这点上说首先要给王熙凤恢复名誉。

[Ok3w_NextPage]

  再说老太太,在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百首双星”就已经表态,只要她不断气就支持宝黛两人。八十回以前贾母对宝黛两人同等待遇,对薛宝钗特别客气,表现得很亲热。宝钗生日,老太太很赏脸,为什么呢?把你当亲戚看,对你客气,你的行为举止也要自觉——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宝钗的生日很隆重,并不是把黛玉搁在一边,正因为老太太疼爱黛玉,黛玉也不会计较这些,贾母也不必按客套礼数来——这个态度已经够鲜明了。以后还有种种地方显示贾母把她的态度表现得很清楚。

  那么元春为什么要选中宝钗呢?元春省亲,见过钗黛二人。大家都作诗,元妃还说“终是薛林二妹不同”。黛玉的诗:“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用作诗的规则来衡量,第一句就犯规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若认真论起来,黛玉也并未犯规。唐代试帖诗可以如此,但到了清代又有谁如此精通作诗?杜甫“放人渺天末”就是可以的。作为皇妃的元春并不专门研究诗,她只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一般规则,所以以此标准黛玉就犯规了。“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大观园是仙境吗?别了红尘吗?是花柳繁花地、温柔富贵乡嘛。整个这首诗,曹雪芹就写她是“胡乱应景”,随便写的。的确是没写好,匾额题“世外仙源”也不好。对这首诗的批评,分布在整部书中零散的都有。将《红楼梦》前后串起来看就可以知道“世外仙源”是桃花源。桃花源在宝玉试才题对额时,有人说把这园子叫作“武陵源”。这怎么行?宝玉都知道那是避难之地,现在是盛世怎能用这个名称?第二句“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用字太尖新,太俏皮。这种诗叫应制诗,是给皇室看的,用字要庄重、平和、雍荣华贵、大方。“借”就是贫,一幅穷像。天下本是皇帝所有,为何还要借?咏白海棠的诗,黛玉写“借得梅花一偻魂”,李纨就批评黛玉用字太尖新。“金谷园”用的是石崇的典故,不吉利,石崇被抄家,被砍头,把大观园与石崇的金谷园相比,比到哪里去了?!“花媚玉堂人”,元春会喜欢“媚”字吗?说她是杨贵妃、赵飞燕这类人物,这是什么话?皇妃没发脾气已是够有涵养的了。

  这首诗让元春看了,就觉得黛玉是福薄之相。相比之下,宝钗的诗就非常华贵。就凭作诗,元春就认为宝钗是合格的弟媳。另外,比较钗黛两人的家庭,在贾府日趋衰落时,结亲当然要找个殷实之家。钗黛两人人品不相上下,就其他因素考虑,元春当然选宝钗。黛玉在元春省亲之时到底作没作好诗?大家都知道她代宝玉作了《杏帘在望》,作的这首好诗给了宝玉了。非常好的一首诗,充满颂圣之意。这首诗做了友谊的奉献了。鬼使神差,黛玉全部的心思、才力作的这首诗送给了宝玉,可以说是为了纯洁的友谊,也可以说是为了爱情。元春大大赞赏黛玉替作的这首,认为这几年宝玉确是大大进步了。但黛玉自己的一首诗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就是悲剧。元春制造了悲剧,但也不能责备她。

  李纨有才、忠厚。她当政就比较人道主义,决不像王熙凤动不动就打骂下人,体罚奴仆。李纨不会这样,但她办事照样办得公正。有什么证据?探春理家时,“三驾马车”李纨是头儿,干得很好,大家都服她。她是大奶奶,丈夫早逝,所以很不幸,没有条件真正让她登上当家大奶奶的宝座,所以她的才能没有得以施展。曹雪芹让她在此小小施展了一下,很不错。诗社中她做裁判,也很公平。十二钗还有几位,我说她们都是超前的,迎春的结局多半是自杀,而且一定是死得非常令人同情,让人感到她也是在反抗,虽然是另一种反抗方式。自杀并不都是弱者的行为,一般人没有这种勇气。

  还有巧姐,《红楼梦》中暗示她最后嫁给刘姥姥的孙子,是自己选择的婚姻。“文革 ”中下乡的女知青与当地农民结合还要登报表扬,那么两百年前,巧姐自主地找到自己婚姻的归宿,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有这样自主的婚姻就可以说巧姐也是个超前人物。惜春,我们可以一笔带过。她信了教。但哪有像贾府这样的侯门千金出家为尼的?惜春出家与妙玉不同。妙玉是勉强的,另有来历。惜春却是一种宗教信仰,她看透了人生,有其哲学的根据。

[Ok3w_NextPage]

  有一个问题人物,就是妙玉。妙玉进园,有一定来头,光凭喝茶就可知她过过一段很繁华的生活。她也很能干。妙玉主持栊翠庵,元春游园时,在庵中的描写很轻松,说明妙玉处事得体,符合佛教仪式,很称职。贾母到栊翠庵来,曹雪芹就多加了笔墨。妙玉请贾母吃茶,“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这个茶盘很讲究,云龙献寿,怎么不让老太太高兴呢?又是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成窑瓷器非常讲究,非常细腻。妙玉拿这个盖钟给贾母奉茶。盖子未揭开,老太太就发话了:“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这一问一答,层次相当高。老太太内行,一望而知是六安茶,但老太太把妙玉的茶当了普通六安茶,故意讲“不吃六安茶”。妙玉轻松回答,“知道”。她怎么知道的?全凭留心打听。但她偏要老太太喝六安茶,所以才说是老君眉。老君眉是六安茶中极品,符合贾母的地位;老君眉是寿眉,妙玉也料定老太太一定很满意。还有一桩事明显地写了出她的留心。“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妙玉的贺帖早送到了——“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她怎么知道宝玉的生日呢?这就说明她的细心。她在贾府的环境中,威严自恃,无人敢犯。最后大家都不喜欢她,她也就是不要别人喜欢她。收拾茶具时,把那五彩小盖钟放在一边。这也很自然,没什么了不起,刘姥姥用过了,怕庄稼人不干净,搁在一边,多洗洗也就是了。并未说明这个杯子不要了。宝玉在旁自以为是妙玉的知己,了解她的心思,以为这个杯子妙玉是不要了,就跟妙玉说将此赏予刘姥姥。这是宝玉想过头了。妙玉哪里一定是要把这个杯子扔掉呢?既然宝玉说了,顺水推舟做个人情,把个杯子送给刘姥姥了。又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这就是说过头话。妙玉自己的杯子还给宝玉用过呢! 好多人看到此,就骂妙玉势利。实际上妙玉是顺着宝玉给的杆子往上爬,你说我要丢掉,我就索性说要砸掉。宝玉又升一步:“只交于我就是了”,“你那里和她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宝玉又叫几个小厮来洗地,妙玉则说,“让他们别进门来”——两人你高一步,我高一步,越抬越高。难道宝玉还真叫小厮抬水到庵中来洗地?仅是玩笑而已。整个大观园中妙玉有几个朋友?男性之中,恐怕也只瞧得起宝玉。故而有你自以为是我知己,我也知你自视为我知己而引起的一段乐趣。是不是妙玉有什么非分之想呢?或者宝玉有什么非分之想呢?这一点,只怪曹雪芹写得太超前了。在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超出他们两人这样许多界限而存的友谊。他们之间至少有身份的差别:一个尼姑,一个富家少爷。这相距太远了。还有僧俗之别:一个教徒,一个非教徒;年龄之别:妙玉进贾府时十八岁,当时宝玉只有十二三岁,两人年龄相差不小;还有男女之别。越过这么多界限,能够存在友谊吗?从前的人想不到这些。曹雪芹描写了很圣洁、很高尚的友谊。这种友谊的存在,在这个小小的玩笑中得到了表现。虽然只有一点点,也足以让我们相信这是超前的描写。以此观点来看宝玉与妙玉之间的感情,那是丝毫无不可告人之处。后来大家罚宝玉到栊翠庵摘红梅,宝玉手到擒来。那并不是因为妙玉在想宝玉的心思,所以对宝玉特别看待。以这种观点来看红楼,宝玉、妙玉之间的友谊是不简单的,存在于当时是很稀奇的,因此不少人在其中找暧昧关系。

  最后,我重点讲的是史湘云。我以为曹雪芹所描写的人物当中对史湘云如对黛玉、宝玉、宝钗一样下了不少笔墨。史湘云最后的结局,以我的见解来说,是一个终身不嫁的人,一个独身主义者。在当时,当独身主义者确实不简单。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论史湘云终身不嫁》。《红楼梦》中对史湘云的婚姻写得很隐讳。书中二十八回,过端午节,元春打发夏太监来送礼。礼物中只有宝玉和宝钗两人的一样,比其他姐妹多凤尾罗二端,芙蓉蕈一领。这两样是嫁妆中的物品。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她看中宝钗了。这是示意。为什么不明说?在封建社会,她毕竟只是个孙女,上面有史太君,还有她的父母亲。也不是说元春凭着她皇妃的地位就要主持这场婚姻。她只是告诉他们这是她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是很明显的。礼物是先送到老太太那儿的,然后再分下去。宝玉看后大吃一惊,是不是搞错了?为什么我和林妹妹的不一样,倒和宝姐姐的一样呢?这事贾母知道了,王夫人、凤姐等可能也已过目。而且元春还让他们五月初一到初三到清虚观打醮,平安醮,由贾珍——东府的头号人物带领,去烧香、跪佛,非常隆重。正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元妃要为贾家祈祷。这是《红楼梦》中写得最好的一回。元春的礼物发下来,林黛玉不懂?她当然懂,所以马上就不舒服了。宝钗不懂?她也懂,知道元春对她另眼相看,所以把礼物中的一串红麝串总带在手上,表明她是领情的。这让黛玉很不服气。

[Ok3w_NextPage]

  到清虚观打醮,其中有个插曲。凤姐先向张道士提个话,来得非常自然。凤姐说:“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张道士笑答:“符早有了”,“待我取来”。带了个托盘来,又说:“将哥儿的玉请下来,托出去给那些远来的道友并徒子徒孙见识见识。”这里面就有文章了。老太太让宝玉出去给他们看,道士马上说:“外面人多,哥儿受不惯。”因为宝玉去了,他就不好变把戏了。把玉带了去,一时间回来了,盘子里装满了金璜、玉笷、事事如意、岁岁平安等三五十件金器宝物,说是各地道友的“敬贺之礼”,送给哥儿玩的。是这个意思吗?不是的,老太太推辞不能要出家人的东西,张道士百般相劝让贾家的人留下这一盘子的宝物。宝玉说要拿出去散给穷人,道士又阻挡,“要舍穷人,何不就散钱给他们”,“别遭塌了这些东西”——非要宝玉收下不可。为什么?这里面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麒麟就摆在这里面,这可是史家的东西,老太太娘家的东西。在此之前,张道士已跟老太太提过了,说“哥儿也该寻亲事了”,“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小道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示下,才敢向人去说。”老太太当时听了之后,也不以为然,不知他说的谁家,就答道:“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老太太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并不是答复张道士,而是答复元春,也是向宝玉、黛玉、宝钗说明她的态度:我暂时不让宝玉成亲,哪个来都不行。这就间接答复了元春。元春是孙女,但又是皇妃,老太太要尊重她的地位,不能明说,只能暗示。不让宝玉早婚,又不在乎对方的家庭,这样,贾母放弃了荣府选媳妇的原则。示意虽然林家不行了,但老太太不计较。

  其实,张道士提的是史湘云。张道士地位很高,几个大家族他都可以去,当然也去过史家。而且史家也拜托他了。史家托了他,他又不能在贾母面前挑明。因为当时的风俗是只能男家求女家,即使女方有意也只能间接表示。所以张道士为了表达此意,先与老太太拿话说了,看不起作用,马上又走第二步棋:将史家的金麒麟与这些金璜玉笷一起送上来。道士哪来这些东西?还不都是史家的。当然最重要的是金麒麟,而且麒麟的位置可以想象肯定摆在通灵宝玉的旁边,好让老太太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同时也是暗示老太太:我张道士可是代表史家的,你老太太的娘家,你可要给面子。老太太看了之后就问谁家孩子有这么个金麒麟,宝钗讲好像史大妹妹有一个。本来是三天的平安醮,第二天老太太就不去了。去了没法说话。昨天已经说得很明显了,张道士再追着问怎么办?!

  论地位,史家门第决不低于贾家、王家;论人才,史湘云在各个方面都超过黛玉和宝钗。首先一点,身体就比这二位好。湘云“蜂腰猿背,鹤势螂形”,是一种健康美,这样的条件用现在的审美眼光同样是第一位的。相比之下,宝钗就胖了些,黛玉又太瘦了。论聪明才智,史湘云的诗也作得非常好。“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共70句诗,史湘云一人独得18句,林黛玉11句,薛宝钗5 句,其他人就更少。黛玉加宝钗还不如湘云一人。我想曹雪芹写这回时,一定经过科学计算,要把史湘云的才学排在最高。凭史湘云的条件,做贾府的媳妇,就优越得多。而且她还有一个最优越的条件:中国人认为,“中表为婚,其生不藩”。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嫡亲的姑表兄妹,薛宝钗与宝玉又是嫡亲的姨表姊弟。史湘云是老太太娘家的内侄孙女,隔了一代,从优生角度讲也胜过钗黛二人。有人说元春省亲那么一段花团锦簇的文章为什么史湘云不在场?她要在岂不更热闹?你想史湘云能出场吗?她出来就没戏了。元春肯定一眼看中她,不需再考虑其他。书中故意不让她出来,然后在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回接连写这个故事。五月初一,张道士提到史湘云。打醮刚回,五月初六史湘云就到贾府来了。史湘云自己并没有什么“中原逐鹿”之意,她跟宝玉的关系是“耳鬓厮磨”。他们接触得很多,不但宝钗不能比,黛玉也比不上。湘云襁褓之间父母双亡,从小在贾府长大。袭人是从小服侍湘云,后来才跟了宝玉的。史湘云每次到贾府来,上场连小锣都不敲一下,随随便便就来了。一次她来之后,就给宝玉梳头,还记得他辫子上的东珠原是四颗,现在少了一颗,问丢哪了。宝玉偷吃胭脂,被湘云从镜子看到,“啪”地一巴掌打下去,骂宝玉还是不争气的老样子。这些细节都说明宝玉与湘云之间毫无隔阂。宝玉有些怕湘云,史湘云可不怕宝玉。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观园中所有的女性敢于瞧不起贾宝玉的首先就是史湘云。不是说她不喜欢贾宝玉,也没有多少男性能让她喜欢的。宝玉每天在女人堆里跑来跑去,这成什么体统?史家派了张道士做媒;初六又让史湘云到贾府来。这一趟来,大家看是怎么写的:平时她来去都很随便,这趟就非常威风了,穿戴整整齐齐。衣服穿得太多了,连王夫人都说:“也没见穿上这些作什么?”“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平时并不关心疼爱她的二婶怎么这回这么热心起来了?穿得整整齐齐,才好把全部饰物都带上,而且特地派了她的奶娘来,管小姐的穿戴。目的就是挂着金麒麟好让老太太看到,非让你表态不可。老太太也明白此意,口风很紧,说如今你们大了,不能再满口孩子话,互不尊重!这就是警告他们,不可太随便,我可是不赞成这场姻缘。在园子里,湘云捡到一个金麒麟,跟她自己的一样。她肯定在想,这里也有个麒麟。二婶子怎么今天一定要我穿这么多衣服?而且千叮万嘱要把麒麟挂在身上?宝玉跟她说得了个宝贝,她也不清楚是什么,宝玉摸了半天没摸到。在这种情况下,我说湘云真太天真无邪——湘云拿出拾到的金麒麟问宝玉是不是这个,宝玉一见欢喜万分。这一来,两人之间一点什么暧昧呀,什么金什么玉呀都没有。钗黛两人过分地早熟,而湘云却无丝毫儿女私情。

[Ok3w_NextPage]

  当时几天的情形,你说林黛玉懂不懂?那么聪明的人能不懂吗?去了清虚观回来黛玉就受不了了,立刻歇斯底里大发作,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老太太当面表态: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事情到这儿还不能算完,埋伏下来了。所以后面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很多人猜测史湘云最后要嫁给贾宝玉,事实上,史湘云就是一个独身主义者。从她的诗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宝黛的婚姻离成功甚至是间不容发。老太太虽不能明确向元春表态,但已间接说明。然后又间接地向薛姨妈表了态。宝琴来京成亲,李绮、李纹、邢岫烟一同来贾府。贾母见了宝琴非常喜爱,当场要王夫人认干女儿,又问多大年龄,许了人家没有。意思大家都清楚:老太太要宝琴。老太太当面问薛姨妈,薛姨妈只好实言相告宝琴来京是准备出嫁的,她福气不好,好像配不上你们贾家。老太太就说那太可惜了。王熙凤也凑趣说,我也早看好一对了,既然是这样,那我就不说了。换句话说,老太太和凤姐都不要宝钗,宁要宝琴。她们知道宝琴来京是为什么。因为凤姐的兄弟王仁送他们来的,还能不知道宝琴来京是为成亲?凤姐故意这么说,那就是向薛姨妈讲明了我可不要你们家宝钗的,我也喜欢宝琴,怎么样?这是很微妙的表态。这种表态难道薛姨妈不晓得吗?这时,薛姨妈下了一步错棋:她看到邢岫烟怪好的,想该不该给薛蟠提亲;又知道自己儿子不好,呆霸王一个。于是为薛蝌求亲。老太太将计就计,很是高兴,乐得做个大媒,还让凤姐快些筹备,说这真是好好的一对。这样宝钗的弟弟也要成亲了。过了不久,薛蟠选定了夏金桂,哥哥也结亲了。你薛宝钗还等什么?所以薛姨妈也要撤退:我家里有钱,有地位,女儿又是天仙一样的人物,难道找不到婆家,非要嫁给你贾家吗?何苦呢?金玉姻缘,黛玉第一个不愿意;史家做媒的来了,咄咄逼人;到处攀亲的人家多得不得了,我薛家一定要把女儿嫁给你家宝玉?从薛家的自尊心来讲,也不能接受。所在以第五十七回“薛姨妈爱语慰痴颦”中正式地告诉黛玉:你放心好了,姨妈愿意给你作媒。黛玉许给宝玉,几方面都愿意。紫鹃赶紧来催:“姨太太既有这个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薛姨妈开了个玩笑:“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薛姨妈为什么不马上给黛玉作媒呢?她能够马上去作这个媒吗?她自己的女儿怎么办?宝钗心里有没有宝玉,薛姨妈心里不清楚?难道爱宝玉是黛玉的特权?宝钗也爱宝玉,薛姨妈也要考虑怎么做好宝钗的思想工作——这工作不好做。黛玉的婚姻的确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但就是阴差阳错,鬼使神差地使得这场婚姻没有成功。所以《红楼梦》才是一段悲剧。我写个公式:真+善+美≥坏事。这就是悲剧。那么多人都是善良的,美丽的,纯洁的;老太太、凤姐、薛姨妈都是好心人,都想成全宝黛的好事,却老是办不成。我们在看《红楼梦》时,应该同时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如果:真+善+美≥好事,这就是宗教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该上天堂的上天堂,该下地狱的下地狱。中国好多戏都是这样,生旦团圆,皆大欢喜。如果:假+ 恶+丑≥坏事,那就是惨剧,而不是悲剧。许多人喜欢看苦戏。苦归苦,但不算悲剧。“文革”中很多都把此类东西当悲剧写,让人看了很恶心。如果:假+恶+丑 ≥好事,这就是喜剧。

  《红楼梦》是个最深刻的悲剧。把人间最美好、最善良、最真实的东西展现出来,却逃不出悲剧命运。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柳絮词五首 ·临江仙(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 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诗词鉴赏】

  宝钗在拿出她这首词之前,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她原来是要作翻案文章的。

[Ok3w_NextPage]

  同前面几首柳絮词低回的调子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从宝钗的角度看,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从《红楼梦》作者的意图看,似乎是让她乐观一阵,把未来想得十分美好,然后再让她失望。即先让她“登高”,然后再让她“跌重”。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的柳絮飘上青云又怎么样?能永远留在天空中吗?最后还是免不了“随流水”,“委芳尘”。作者让宝钗故作乐观语,实际隐含着讽刺意味。有人根据宝钗这首词骂她是“野心家”,想向上爬,想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云云,未免过于穿凿附会,作者未必有此意图。

  簪菊 (探春)

  探春(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诗词鉴赏】

  簪菊,即把菊花插在头上。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七。用的是“七阳”韵。

  探春才清志高,精明干练不减于男人,因此诗中“短鬃”、“葛巾”等字样都是以男人自况。她对荣府内部的矛盾和腐败看得很清楚,但也束手无策,只好保持洁身自好的态度。她同乃兄宝玉最亲密,情趣相投。所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正表明了她嫉视丑恶,不随风流俗的清高态度。

  对菊 (湘云)

  湘云(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诗词鉴赏】

  在十二首咏菊诗中,这一首被评为第五,属上乘之作。用的是“十二侵”韵。

  史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科头”是不戴帽子,只能是男人的形象;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无所谓“科头”。但这是作诗,是遣兴取乐,诗人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男人。湘云从小就喜爱男装,甚至有一次贾母竞把她误认成宝玉。第六十三回书中写道:“湘云素习憨戏异常,她也最喜武扮的,自己每每束蛮带,穿折袖。”在诗中,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正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

  咏菊(黛玉)

  黛玉(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诗词鉴赏】

  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柳絮词五首· 如梦令 (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 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

  【诗词鉴赏】

  第七十回里黛玉重建桃花诗社后,并未作诗,一日史湘云感到无聊,因见柳花飞舞,便填了这首《如梦令》,拿去与宝钗、黛玉等人看。

  这首词流露出一种留恋、惋惜春光的情绪。从湘云判词“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儿时坎坷形状。终个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句看,湘云将来可能有一段极短暂的美满的婚姻生活,接着就陷入悲苦的境地。对照起来玩味,就可知道这首柳絮词是象征着湘云对那段美满生活的留恋。

meiwen首页 更多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