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meiwen>>>c2>>>节日知识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

  【除夕简介】

  chú xī 英文: Chinese New Year's Eve,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除夕起源】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风俗】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尴,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从差不多十年前第一次离开故乡进京念大学开始,就一直向身边的人炫耀老家除夕夜“跳火群”多好玩,结果总是解释半天都没怎么说明白“跳火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看着他们一脸的疑惑,我猜他们一定把我们村人当成是围着火堆、拉着手、又蹦又跳的印第安人看待了。

  虽然年已经过去很久了,今天还是想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每年拼死拼活都要回家参加的传统宗教仪式——跳火群。

  名称解释:“跳火群 /tiǎu-hé-gún/”只是按闽南语音译成汉字。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也不清楚。大胆猜测是:本来是从“火堆”上跳过去,但必须进屋到达“天公灯”才算完成一趟,接着又返回来,再跳,所以就成了“群”了。

  活动路线:下图以俺厝为例,画出“跳火群”的一般路线。

  仪式过程:

  ① 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在(神)厅神案上燃好香烛。

  ② 庭院里早已准备好用以点起火堆的草料——“春草”(稻秸秆)和番薯藤。

  ③ 用春草迅速点火,待番薯藤烧起大火后,一切准备就绪。

  ④ 家中男丁在庭院起点处等候,由辈分最高的男丁带头最先跳过火堆,其他人按长幼顺序跳过。

[Ok3w_NextPage]

  ⑤ 跳过火堆,拾阶而上,从正门进入“厝内”,一直走到神厅内的“天公灯”下,完成一趟。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点处,接着跳。跳几趟都无所谓。

  ⑥ 待到火势渐歇,家中妇女手持火钳和瓦片(现在瓦片少了,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从火堆里夹出一些未燃尽、带火星的番薯藤条,放入瓦片上,放到“房内”“眠床”下面。(只是夫妻住的“房内”才需要。单身汉的卧室就免了)

  ⑧ 燃放鞭炮。(家中没有扁担的话,可以直接将鞭炮扔进火堆里,火星顿时四溅。)

  寓意:因为没有考据,也没有从大人那里听说过“跳火群”的涵义,所以这里仍然是大胆猜测:火历来是驱邪的工具,就像新娘子进门要过火炉一样,跳火群估计也是为了驱逐邪魔、祛除旧年晦气而举行的宗教仪式。夹火星置于床底估计是保留火种的意思。虽说是驱邪祛晦,旧年新年总是要有所传承,如此才是“群龙无首”的大吉卦象啊~~ 最后的打火堆,应该是想放满庭满院火星四溅,象征着红红火火的新年。

  封建思想:“跳火堆”这一习俗严重保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

  (1)重男轻女思想。女性是不允许跳火堆的。小女孩例外,可以由其他人抱着一起跳过,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长。但稍稍长大一些后,如果还想跳火堆,大人就会责备说:女孩子家,还不认分 。外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其实传统就是这样,大家都习惯了。

  (2)长幼有序思想。参加跳火堆的男丁必须按照长幼辈分的顺序跳,切不可颠倒次序。虽然在我们那里,兄弟姐妹之间大多直呼其名,甚至阿叔、阿姑、阿姨有时候都可以直呼名字,同村人虽为同一宗族,却大人小孩一律以名字相称呼,外人总觉得我们那里是蛮荒之地,其实长幼有序的思想在我们那里是得到很好的保留。

  现在过年的习俗似乎越来越少了。但只要还有“跳火群”,再冷清的除夕我都会很兴奋。过年时,晋江那里经常下雨,俗话叫“湿年到”,就是“湿除夕”的意思。有时候都得抢在雨歇的片刻赶紧“跳火群”——那种情况下虽然不能跳个尽兴,却也是紧张刺激啊……

meiwen首页 更多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