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管理资源吧首页>>>meiwen>>>c2>>>人文百科

天子陵墓前为何不种柏树

天子陵墓前为何不种柏树

  我们知道坟墓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命终结之后的安置之所,毫无疑问,坟墓以及与坟墓相关的风俗习惯起源于先秦时期,因为秦始皇驱使百万之众修建骊山墓也只是效法古人而已。《吕氏春秋》解释丧葬的由来说道:“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病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但是丧葬活动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营造坟墓,而坟墓之上附加了哪些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一些古诗中探究出来。

  在汉代无名氏作品《古诗十九首》中可以读到描述坟墓的句子,如“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又如:“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短短几行就描写了城郭之外墓地的萧瑟和一种缺失生命感而产生的苍凉景观。在这两首诗中,“丘”与“墓”被囫囵吞枣地当做一个意思,但实际上二者在先秦时期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丘”在现代已经不被用来指代坟墓,而是用在“丘陵”等词语中表示不高的山地或小土坡。古代四大盗墓门派里面就有发丘派,其门人又被叫做发丘将军,可见“丘”即使与墓地有所区别,也还是有极大关联。其实“丘”指的是墓地的封土。《周礼?春官?冢人》说道“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这表明封土高度和植树数量是与墓地主人的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是周朝封建等级制的一种典型表现。汉代也有相同的制度,《汉律》:“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既然封土是有高度的,肯定就会被堆砌得像一个小山坡,但是受到人力、科技水平的限制又不会很高,所以丘从指代坟墓逐渐演变成指代不高的小山坡、丘陵,是一种文字的自然演变过程,但是其意义还是存在内在关联,有迹可循。

  在古代,平而无封土者则称作“墓”;“丘”指墓上的封土;“丘”又叫“冢”,意思是高大的陵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昭君的青冢;“陵”是对帝王坟墓的称呼。青冢的说法来自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雨,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另外衣冠冢的来历同样能证明冢也就是“丘”,属于高大的陵墓。因为第一个衣冠冢是唐玄宗命人为杨贵妃修建的。杨贵妃自缢身亡,只留下一只鞋子和袜子,太监找不到尸首就拿它们埋葬复命了,正所谓“怨粉愁香委路歧,只有罗袜使人悲”。而作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的陵墓肯定是高大的“丘”,而不是寻常的“墓”。

  平而无封土者则称作“墓”。《礼记?檀弓上》中“古也墓而不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墓没有封土,“坟”就是“丘”即封土的意思。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最古老的墓葬形式是没有封土的,封土是作为一种区分尊卑的等级制的需要而产生的,添加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因此“墓”也是最基本和最朴素的埋葬形式。南宋圆悟禅师诗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著群哭相送,入在土皮里。次第作豏草,相送无穷已。以兹警世人,莫开眼瞌睡。”该诗对世俗之人的生死观念颇为不屑,大大贬损了一番,将坟墓比做土馒头,十分诙谐幽默。但是土馒头是隆起的,应该指的是“墓”而不是“丘”,当然作者在这里可能没有这么细致的区分,而只是一种概括的说法。

  从单纯的墓到带有封土的丘的转变是与人们的生死观念分不开的。古人认为人死后还有灵魂,即变成“鬼”,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既然人们并不会完全消失,其财产、地位就当然可以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享受、去彰显。这也导致了陪葬品以及与身份地位息息相关的带有封土的“丘”的出现。古时候这种观念大行其道,绝大多数人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甚至控制。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不说”的说法本身就说明孔子认为“怪力乱神”有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又过于虚无缥缈。其实殷商时期祭祀以及丧葬中的人牲和人殉制度就是当时人们在蒙昧状态下“敬事鬼神”的典型表现。直到东汉时期,这种局面才被打破,至少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东汉著名无神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论死》中雄辩地反驳道:“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廷,填塞道路。”王充的说法掷地有声,极富感染力,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如此见识实在不简单,比起如今许多“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人来说要高明许多。但是王充并没有说服大多数人,他们依旧大修坟墓,虽然“丘”“墓”各不相同,但都是想为死后成为鬼时有一栋别墅或者茅草房,在心理动机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Ok3w_NextPage]

  先秦时期要求坟茔也必须显示身份等级,要求体现对逝者、鬼神的尊敬。这些要求逐渐演变成一种传统,虽经千年流变依旧影响着中国人的丧葬活动。

  皇帝这一称呼本来是没有的,但是秦始皇为了追求自己称谓的独树一帜而合并“三皇五帝”中“皇”与“帝”创造了它。先秦时期的君王都谦虚地以寡人自称,意思是自己是寡德之人,一般人自称“吾”或者“余”。秦始皇认为自己早已超越春秋战国时期的君王,更非竖子小人可比,所以他自称“朕”。秦始皇将和氏璧镌刻成传国玉玺,使之成为政权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秦始皇命令“书同文、车同轮”,一再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威严,他的说一不二。所有人都只能匍匐在他脚下战栗,因为他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是上天在人间选择的代理人,他在人世之间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生杀予夺就在他一念之间。因为他是皇帝,不再需要别的理由,甚至根本就不需要解释。

  自从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皇帝的天子威严就不断地被各种各样的形式、外观维护和加固,比如谥号制度,皇帝往往会被继位的皇帝加上长长的谥号,一口气念下来都有困难;针对皇帝本身设计的一系列诸如觐见、跪拜的礼仪都能很好地诠释皇帝的无上尊贵;皇帝的话被视作金科玉律,并且超越法律成为最高的准则。皇帝死亡不是“薨”也不是“驾鹤西归”而是“驾崩”。当然最能显示皇帝威严的莫过于皇帝陵墓方面的制度:首先皇帝的墓地有独一无二的名字“陵”,任何其他人不得僭越使用;另外皇帝陵墓有专人看管,并且祭祀有着严格的规定;最后,皇帝陵墓的使用物品的规格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三六九等的封建社会这一点得到了最为严格的遵守。所以与平常人墓地不同,皇帝陵墓的“绿化”是不种植柏树的。而其实这种天子陵墓之前不种柏树的习俗是对先秦时期等级制要求的回归。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高大的具有封土的“丘墓”就开始盛行。为了显示这些丘坟的不同等级,就实行规定封土高度以及树木数量的制度。这使得人们很容易通过墓葬的规格就看出墓地主人的身份地位。最夸张的是从赵肃侯的陵墓开始的,据《史记》记载他的陵墓堆积的封土和种植的树木使得他的陵墓就如同一座山一样。所以后世帝王的陵墓也会被称作山陵,甚至人们用“山陵崩”指代帝王的逝世。这些都应当是周朝的遗风,因为西周初期的《周礼?春官》有相关的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以其爵等为封丘之度与其树数。”所以可以看出在墓地种植树木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

  柏树树形伟岸挺拔,并且具有十分惊人的抗寒能力,一直被当做是正义、高尚、长寿以及不朽的象征。在古罗马时期棺木往往都是用柏树做成的,而且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会将柏树枝放入灵柩之中,祈求死者在西方极乐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同样,中国人对柏树也怀有浓烈的好感,往往将柏树与松树、柳树等一起栽种在坟地旁,象征死者的长眠不朽,世界能得以安宁幸福。而中国人在死者的坟上及坟地栽柏是寄托一种让死者“长眠不朽”的愿望。中国人之所以有在坟地种植柏树与一个传说是分不开的。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魍魉的妖兽,无恶不作,甚至偷食尸体,许多尸体都遭到魍魉的亵渎。这魍魉不仅神出鬼没而且灵活无比,人们难以防范。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魍魉十分惧怕老虎和柏树,所以古人就开始在墓地旁边立石虎种植柏树。晋朝的《博物志》一书记载了另外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即秦穆公之时有人挖地得到了一个长得像羊的东西,这人在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子,小孩子告诉这人说这东西叫“蝹”,经常在地底下吃尸体的脑袋,如果想要杀掉它必须以柏树的东南面的枝条插在它的头上。所以从秦穆公之时就开始了在墓地旁种植柏树的传统。两个版本的故事虽然略有差异但都意在表达柏树的辟邪作用。

  孔子也十分崇尚松柏,在山东曲阜孔陵、孔林、孔庙就可以见到古柏鳞次栉比。孔子曾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所以后世读书人也多崇尚柏树的精神。柏树甚至被称做“柏树之长”。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见黄帝陵轩辕庙中那棵巨大的柏树,相传这棵柏树由黄帝亲手所植,有“黄帝手植柏”之称,若此事确切这棵柏树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到了唐太宗当政时期,为了纪念黄帝,祈求黄帝的庇佑,唐太宗下令对黄帝陵进行了扩建,并且额外栽种了千余棵柏树。到了宋仁宗年间,地方官员又根据皇帝的圣旨栽种了千余棵松柏,柏树的数量进一步增多。由此可见古人对柏树在陵墓中重要性的认识。可为什么天子陵墓前就不种植柏树呢?

[Ok3w_NextPage]

  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历史阶段。所以自西汉开始儒家经典著述宣扬的等级观念、礼节、仪式等都会得到上至天子下达庶民的严格遵从。《礼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这里宣称的以树品种代表尊卑等级的方式从西汉开始便得到了贯彻落实。因此天子、达官贵人、豪绅地主、平头百姓墓地种植的树就开始不一样了,象征天子身份的树木就从柏树演变为松树,所以天子陵墓不再种植柏树,否则就是“有失身份”。

  由上可见,天子威严既从大处着手也注重细节,柏树的取舍就是一个典型的反映,但还是没有摆脱先秦时期等级观念的影响。

meiwen首页 更多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