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在中国陜西省,出土的一件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武王时期的文物上发现一段铭文,其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在祭天的时候说,“我现在开始拥有中国了。”这明显比大家熟知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中国”这个词还早500年。
但当时的“国”与现在的国一词差别很大。“国”开始的意思就是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住在外边的人叫“效人”。严格地说,古代的“国”只是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延续到距今2486年的战国时期,当时的“国”已有几千个。经过长期战火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距今2232年),才号称“七雄”(七国),“国”字有了名词的概念。
当时的“中”字只是旗帜上的一个符号。最早的“中”字的右边还有几横,表示旗上飘扬的流苏须。但这个旗帜不是随便放的,距今3078年的商代人,就把这样的旗帜插在兵营或地域中间,代表中心、中央的意思。
到周武王时期把这两个字合起来的“中国”,就具有万国中处于中间的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含义了。具体地说,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着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由此延伸下去,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间的地方。这才是古代中国的本义。从政治上讲,“中国“往往就等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譬如唐宋的时候它所管辖的范围一般就可以称为中国。
秦朝(距今2233年)以后,“中国”一词的含义有了改变。到汉代(距今2218年)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但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称为“索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可见当时的“中国”已覆盖面挺大了。历史上中国版图最大的要数元朝,其次是清朝和唐朝,其中清朝已超过现在版图面积44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22个台湾面积。
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如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后,共产党把“中国”作为大陆的简称;国民党也把“中国”作为台湾的简称。相互又称对方也为中国的一部分。
在距今5000年前的“五帝”时代,中华民族开始称为“华”。它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由于他们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中华”一词在距今2312年的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便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华”。“中”是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以上不难看出“华”一词要早于“国”最少2000以上年以上。
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也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如金、元、明、清朝代),但是,渊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很快就把入侵者同化、融合,使其变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使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这就是中华的魅力。
[Ok3w_NextPage]现在国际上对国人的称呼有“中国人”和“华人”两大主类,但它们还是稍有区别的。在中国人名下可分大陆、台湾、港澳人;但华人名下除了上述三种,还涵盖了历代,移居全球的几代华人的后裔。可见其民族的具象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