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吃焦屑
“六月六,吃筷焦屑长块肉。”这是如皋农村的一句谚语。农历五月,三麦都已登场。农民将大麦晒干炒熟,磨成“焦屑”。在北方有把炒面叫做焦屑的,在山东地区也有把炒米磨成的粉叫做焦屑的。
焦屑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小麦焦屑,一种是元麦焦屑,还有一种是大麦焦屑。三种焦屑的制作方法都差不多,将小麦、元麦、大麦炒熟后磨成粉,便是焦屑了。
在水乡农家,有“瘦夏”的说法,意思是酷暑时节,不思饮食,人会瘦上一圈的。于是到了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吃娘家的焦屑,弥补损耗,长得健壮一些。
管理资源吧人文配图
焦屑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说,农历的六月,天气比较炎热,而此时的农村正值农忙时,下地干活的人需要吃些趸实的食物才有力气下地干活,于是便有人将刚收获上来的新麦炒熟,磨成粉制作成焦屑调节胃口。
城里人吃焦屑是尝新的,小半碗焦屑,一调羹红糖,用开水调成糊,既香又甜。农民吃焦屑是当饱的,盛一大碗薄粥,勺半瓢焦屑,一边吃,一边拌,要干干的才香。说“吃焦屑,拌唾咽”。炒焦屑要掌握好火候,火大了要焦,嫩火不香。
吃焦屑的方式很特别。先舀一勺焦屑倒进碗里,然后向碗里加少些开水,如果你喜欢的话,还可以放一点糖,滴几滴麻油,用筷子稍作搅拌,待把焦屑搅成粗粒状后,用筷子把它们拨到碗沿挤压数下,挤压成一块块小饼后再往嘴里送。
六月六吃焦屑,有一段美好的民间故事: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东台西溪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叫王成,妻子刘氏,夫妻二人男耕女织,生活很美满。有一年的六月间,连日的暴雨导致洪水上涨,堤坝岌岌可危,官府就征集王成前去修筑,妻子刘氏怕丈夫劳动的时候忍饥挨饿,就把刚刚磨好的大麦放在锅里细火慢炒,渐渐的味香逸出。
这时门口来了一位瘸腿老汉,拿着一个破碗,请求施舍点东西给他吃,刘氏看到这位衣着破烂的老人,很是同情,就把刚刚炒好的大麦面,给老人用水泡好送去,老人三下五除二的就吃完,还想吃一碗,刘氏又给他泡了一碗,老人千恩万谢,说了一句:“好事做了好事在。”就飘然不见踪影。
刘氏也没有放在心里,第二天就打好行装给丈夫送行,丈夫走了没有几天,就回来了,说是暴雨停止了洪水也退了,所以官差也算完成啦。这天夜里,刘氏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位瘸腿老汉,对她说,自己是东海龙王,因为她的炒面太香了,香味把他吸引过来,看到刘氏良心很好,所以就把洪水退了,免除了她丈夫的苦役。
梦醒后,刘氏就把这些说给同乡的人听,大家纷纷称奇,因为东海龙王是六月初六现身的,这以后每年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来炒焦屑,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大麦为五谷之长。“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补虚劳,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于小麦,无躁热。”又说:“久食,头发不白。和针砂、石子等,染发黑色。”
从前城里人家每到夏天也买一些大麦粯子煮饭、大麦糁儿煮粥,消渴祛暑,补血化食,胜于服药。“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是郑板桥常写的对联,也是他夏令祛暑养生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