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乏英明的君主。像西夏这样政治经济甚至文化都强盛一时的民族国家,在立国几个世纪以后,忽然于一夜之间,国破族灭,神秘地消失了。历来读史者,莫不扼腕长叹!
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封建政权。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拥有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王朝先后有10位帝王登基。如果从881年拓跋思恭建立夏州政权算起,至 1227年被成吉思汗灭亡止,夏王国曾有347年的悠久历史;如果从1038年元昊称帝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算起,也有189年的历史。在漫长岁月里,西夏先后与北宋、辽鼎立,和南宋、金对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盛一时的民族政权,在其灭亡后的数百年里,它的神秘失踪就像一阵风一样拂过水面,人们竟难以在历史的册页里寻觅到它的涟漪……
西夏王朝何以能自立成国?是什么力量使它在周边政权林立及朝代更替中立于不败之地?又是什么力量使顽强的党项民族和他们辉煌一时的灿烂文化悄无声息地湮灭于历史的长河?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回到“党项时代”,去追寻西夏猎猎招展的旌旗……
逶迤雄心(1)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
隋朝时,部分党项羌开始内附,追随中原政权。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包括灵州、庆州、夏州、银州、绥州、延州、胜州等诸州,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他们与室韦、内迁的土谷浑及汉族杂居相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党项马”在当时名噪一时。唐中央多在党项民族聚集地设立羁縻州进行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
唐末黄巢起义时,唐僖宗传檄天下勤王。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联合其他力量共同击败起义军。战斗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战死。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领地,辖境包括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靖边东)、静 (今米脂东)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之一。拓跋氏集团随后不断扩充自己的军事势力。唐朝末年,拓跋氏成为雄踞一方的实力派藩镇。在五代的更替和战乱中,拓跋氏集团俨然成一独立王国,逐一依附、臣服于中原政权,连续被诏封,数次被恩赐,多次度过政权危机,使夏州政权得以逐步壮大。
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军事政变,在汴京(今开封)称帝,史称北宋。北宋立国之初即着手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其势不可挡。夏州政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时的夏州地方政权虽经营80年(881—960年),但在强大的中原政权面前却显得相当孱弱。夏州地方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初采取依附政策,企图自保自存。但在宋太祖恩威并施的压力下,李继捧不得不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举族进京,被迫献出夏州节度使所属五州之地,并接受宋朝所赐赵姓。夏政权由此失去独立性。
到李继迁时,党项族实力逐渐恢复,逐步走向了抗争的道路。李继迁,人称“射虎英雄”,乃当年镇压黄巢起义而阵亡的拓跋思忠之后,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幼年的李继迁曾因善骑射而闻名。他凭一己之力射死猛虎,在党项族部家喻户晓,被视为民族英雄。年长之后,居住在银州的李继迁得知先人拥有的“五州之地”尽失于宋朝,悲愤异常。与弟弟李继冲、谋士张浦筹划了“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的战略。他成功地逃脱了宋军的监视,率数十人直奔夏州东北三百余里的地斤泽。在那里举起反宋大旗,着力进行恢复“故土”的斗争。
[Ok3w_NextPage]李继迁通过姻亲关系获得党项上层人士,诸如野利等大族的支持。故队伍发展很快,声势日益壮大。宋雍熙二年(985年),李继迁设计攻占银州(今陕西米脂)。党项部众见李继迁得胜,纷纷归附,兵势大振。他先设官授职,确定尊卑等级,并且“预支”一些还被宋朝占领的州郡的官职分封给各位酋长,使他们各自为之奋战。他尊崇“汉法”,仿唐、宋官制建置军事、行政官职。他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如张浦、李仁谦等加入其统治集团。李继迁逐步确立了领袖地位。
宋雍熙三年(986年),他向契丹辽国称臣,以图借辽抗宋。有辽国撑腰,继迁此后不断袭击宋西北边境。宋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继位。已被西夏骚扰得疲惫不堪的宋朝廷采纳赵普“以夷制夷”的建议,任命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把夏、银、绥、宥等州领土归李继迁管理。李继迁实现了恢复“故土”的第一步。通过这一事件,李继迁也感觉到了宋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他已经不肯满足于“故土”的恢复,为进一步扩张势力,他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关键的灵州。
灵州(今宁夏灵武)位于黄河上游、河套以西,这里土地肥沃,地饶五谷,尤宜稻麦,水草肥美,农牧两宜。灵州又位于夏州的西侧,倚重贺兰山,带引黄河,地位冲要,是唐、宋时代西北边疆的著名重镇。在灵州的西面,是我国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当时这一地区主要散居着回鹘部落。灵州的西南,则是吐蕃部落分布地区。因而,灵州成为汉、回鹘、吐蕃和党项各族争夺的焦点。经过4年的斗智斗勇,反复争夺,咸平五年(1002年)初,李继迁一举功占灵州。
攻占灵州后,继迁改灵州为西平府,并于次年定都于此,西夏建国迎来了新的时机。在这里,李继迁一方面学习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使灵州一带逐渐成为半农半牧区,并发展为西夏政权的政治中心。另一方面又极力向西扩展领土,以期征服吐蕃、回鹘诸部落。咸平六年(1003年),李继迁率兵攻占西凉府(今甘肃武威)。但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设计击败李继迁。继迁被流矢射中,次年去世,年仅42岁。
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承袭其位。李德明承其父遗训,“倾心内属”,以待时机。他对外采取“依辽和宋”方针,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与宋达成 “景德和约”,双方朝贡贸易不绝,西夏获得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李德明在稳定北线和东线之后,着手实施其“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战略计划。经过 20多年的战争,甘州城、凉州被攻克,吐蕃六部被瓦解。回鹘瓜州王曹贤顺也降服称臣。
节节胜利助长了德明称帝的欲望。他役使数万民夫在延州西北修建豪华宫室。又在灵州西北、黄河对岸靠近怀远镇的地方建造了新的西夏都城——兴州。但不幸的是,李德明在完成了其建国称帝的各项准备后,于宋明道元年(1032年)死去,享年51岁。
猎猎旌旗(1)
历史发展需要英雄人物,也造就了英雄人物。元昊,就是在党项政权发展的关键时刻造就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主政17年,称帝11年;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却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中;短暂的一生,却有着辉煌的历史。
元昊,字嵬埋,生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其母为惠慈敦爱皇后卫慕氏。少年元昊,身长五尺有余,面圆鼻高,豪气逼人;平时白衣黑冠,骑马佩弓。百余骑兵,前呼后拥。他通晓蕃汉语言,研究佛学法典,对兵书手不释卷、潜心研读。他志存高远、雄心勃勃。还是太子时就表现出与其父不同的志向,要其父背宋自立,同宋辽争霸,走一条独立发展道路。
被否定后,他争辩道,“穿兽皮衣服,放牧牲畜,这是我们民族的本性。英雄豪杰,就应该称王图霸,何必锦衣玉食,文质彬彬?!”李德明死后,元昊继承了夏国王位。为达到“为帝图皇”的目的,他确立了“尚武重法”的战略方针。他主要从三个方面付出努力:强化刑罚;兵马为先;以功利之心教化民众,培养党项族的“虎狼之心”。
[Ok3w_NextPage]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强党项族的民族意识。他恢复西夏姓氏,摒弃原唐、宋政权赐给的李姓、赵姓,改为嵬名氏;自建年号开运(后改为广运);下达“秃发令”,要求部众三天内必须秃发,否则杀头;命令大臣野利仁荣搜集整理西夏文字,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后编撰12卷);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负责对外文书交流;创建蕃学,选拔子弟入学读书,考试选才;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的原则,改革唐宋缛节繁文,把礼仪的九拜改为三拜,把音乐的五音改为一音。国人如不照此实行,以灭族罪论;在官民服饰上体现等级关系。严格规定身份与衣服的样式、颜色的匹配等,统一社会等级秩序等等。升兴州为兴庆府,在城内大兴土木,扩建宫城,广营殿宇。
他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以提高行政效率。元昊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设官分职,遂逐步废除世袭制。当时其中央中枢机构有五个:中书掌管行政,枢密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御史台掌管谏察弹劾,开封府(又称“兴庆府”)掌管京城事务,相当于唐、宋的“三省六部”。
大庆二年(1037年),元昊为准备登基,又将各主管机构增至十六司,名称与前朝相异,与北宋的官制名称也不尽相同。此外,蕃名官号又增设了昴聂、昴星、阿尼、厂驽等十多个。这样,就使西夏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蕃汉合一、两制并存的格局。
元昊还完善军事制度,以提高军事作战能力。元昊在由党项羌组成的“族内兵”之外,另设“族外兵”,族外兵由战俘中的勇士担任,供作战时冲锋陷阵作先锋;仿照宋朝军事建制,在全国划分为左、右两厢,并设十二个监军司,各规定驻地和军名;增加兵种,如,专门负责宿卫的卫戍军、专门掠夺人口的擒生军,炮兵部队泼喜军等。对军队的驻扎也作了精心的部署。
一切准备就绪后,元昊于夏大庆三年、宋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在兴庆府登上皇位,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竖起了一代王朝的猎猎旌旗。元昊称帝后,尊母亲卫慕氏为惠慈敦爱皇后,封妻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子宁明为皇太子。
元昊称帝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首先,进一步调整中央官制,增设尚书省,设尚书令,尚书省下设十六司;其次,确立朝廷礼仪,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朝廷礼仪。如朝贺,规定群臣“常参”为六日,入见起居为“九日”。朝贺时,宰相领班,百官依次排列朝谒、舞蹈、行三拜礼。行为不符合规矩的,要受到处罚。元昊还花重金购买宋朝从宫中跑出来的丫环、宦官,学习参考宋朝的宫廷礼仪和规章制度;第三,培养和网罗人才。为了巩固统治,元昊大力兴办“蕃学”,培养人才。他还重金招揽社会各界精英,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宋朝知识分子,被宋遗弃的文臣武将。这些措施,对完善元昊的蕃汉联合统治政权和加速西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难以避免。元昊称帝后,上表要求宋朝廷承认其称帝的合法性,承认其皇帝称号,但遭到宋朝的严词拒绝。宋朝断然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并在边关张贴告示,悬赏捉拿元昊首级。朝贡贸易和边地互市的断绝,沉重打击了西夏的经济,双方的交恶逐步升级。从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 年)到五年(1043年),经过三川口战役、好水川战役、定川砦战役三大战役,元昊皆大获全胜。元昊踌躇满志,得意洋洋。然而,连年征战,耗费了西夏大量的国力财力,破坏了农业的正常生产和牲畜的征用,使畜牧业受到打击;朝贡的停止、榷场的关闭、贸易的断绝,使得西夏急需的日用品如茶叶、布匹、粮食等物价飞涨,人怨沸腾;作为中原政权的宋朝,虽国力大不如前,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元昊想战胜宋朝也绝非易事。此时,夏与辽的关系也逐步恶化,西夏希望与北宋停战议和。
经过一年的讨价还价,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签订了宋夏和约,西夏再向宋朝称臣,双方又回到原来的朝贡与互市的关系。同年,西夏与辽之间的战争爆发。元昊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在河曲大破辽军,双方通过议和,战事暂停。
[Ok3w_NextPage]夏与宋、辽的关系趋缓,内政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元昊性格多疑、猜忌,滥杀无辜。glzy8.com/
开运元年(1034年),元昊生母卫慕氏一族的首领山喜密谋杀害元昊篡权。机密泄漏后,元昊一怒之下把他沉到河底淹死了。元昊还把他的生母卫慕氏、妃子卫慕氏,以及和妃子生的儿子一起残忍地斩杀。大庆二年(1037年),大臣山遇惟亮因与他在处理和宋朝的关系方面持不同意见,也被元昊设计杀害。从此,朝野上下,噤若寒蝉,惟元昊之行是行。
晚年的元昊逐渐从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堕落成为沉湎酒色、不问政治的荒淫暴君。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他在儿子宁令哥的成婚大典上见儿媳妇年轻貌美,楚楚动人,按捺不住,竟然将儿媳妇强行纳为小妾!父子从此反目成仇。不仅如此,他还与被其杀害的大臣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勾搭成奸,并被没藏氏兄妹设计玩弄。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元昊命丧亲生儿子之手,儿子也以“轼父”之名被杀害。元昊死时,年仅只有46岁。
血雨腥风(1)
元昊死后,西夏这艘航船驶进了曲曲弯弯的航道:其内部,皇族与外戚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争夺、“蕃礼”与“汉礼”的较量、党项贵族和汉族官僚的矛盾等从未停息;其外部,与北宋、辽、金、南宋、吐蕃的战争如火如荼……
元昊死后,权臣没藏讹庞拥立元昊与没藏氏所生子谅祚为帝,尊没藏氏为宣穆惠文皇太后,他自任国相,总揽军政大权。西夏开始了没藏氏专权之祸的时期,福圣承道四年(1056年),没藏氏因与多人通奸,被情夫所杀。没藏讹庞恐大权旁落,遂将女儿嫁于谅祚为后,自己也由国舅升格为国丈,仍总揽朝政。臣民无不敬畏有加。
佑都三年(1059年),已满12岁的谅祚开始参与国事。他对没藏讹庞的独霸朝政、飞扬跋扈、胡作非为颇为不满。于是设计捕杀没藏讹庞全家,清除了在朝廷专权达12年(1048-1059年)的没藏氏家族。
谅祚亲政后,迎其情妇梁氏入宫,立为皇后,并任用梁后弟梁乙埋为家相,共理朝政。
谅祚是一位稍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亲政当年就解决了夏辽多年存在的边界争端问题。他喜好收藏图书,研习中原文化,仿宋制完备官制体系;上表要求恢复李姓,要求恢复边界榷场互市。因为他的巧于周旋,与辽、宋、吐蕃的关系大体平稳,西夏也获得短期的发展。
拱化五年(1067年),年轻的谅祚突然身亡,其八岁的长子秉常继位,梁太后垂帘听政。
梁太后擢升弟弟梁乙埋为国相,重用党项贵族都罗尾集团,逐渐形成以梁太后为首的母党集团。他们控制朝政后,倒行逆施。首先,她们上表宋廷,要求废除谅祚时期改行的“汉礼”,恢复“蕃礼”,竟得逞。其次,排斥异己,打击皇族,提拔亲信。元昊的弟弟、都统军嵬名浪遇,精通兵法,是谅祚时的国相,也难以幸免。大力提拔梁乙埋的亲信,加强后党集团势力。再次,为提高威信,勒索厚赐,竟然穷兵黩武,向宋朝发动长达十年的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大安二年(1076年),秉常开始亲政。他试图取消“蕃礼”,恢复“汉礼”,此举影响到梁氏集团的利益。大安六年(1080年),双方矛盾激化,梁氏集团发动政变,囚禁秉常,导致西夏政局陷入混乱。皇族新党、秉常亲信和各地部族首领拥兵自重,与梁氏集团进行对抗。
宋朝主战派亦“兴师问罪”,动用50万大军分五路直扑西夏。西夏国内“岁赐”、和市断绝,经济混乱,财用匮乏,物价暴涨,官民怨恨,民不聊生,处于混乱之中。迫于压力,大安九年(1083年),在梁氏集团的操持下,秉常复位。
但梁氏集团恶性不改,一方面以秉常的名义向宋朝遣使称臣纳贡,求得“岁赐”——每年的赏赐,另一方面又寻机在宋朝边境骚扰、抢掠。大安十一年(1085年)二月,梁乙埋死,梁太后立梁乙埋之子梁乞逋为国相,梁氏姑侄把持朝政。十月,梁太后死去。梁氏集团势力大减。夏国分管左右厢兵的统帅、皇族仁多保忠公开与梁乞逋对抗,皇族与后族的矛盾再次尖锐。而忧心如焚、自感无用的秉常在这场斗争的煎熬中愤而死去。
[Ok3w_NextPage]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秉常的长子、年仅三岁的乾顺帝继位。由母后梁氏和梁乞逋共同辅政。乾顺的母亲乃国相梁乞逋的妹妹。因此,夏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梁氏集团,为区别起见,这个集团称为“小梁氏”集团。小梁氏集团当政时,夏朝内乱外战更加剧烈。梁氏集团依仗“一门二后”的国戚关系,控制朝政,打击旧臣,巩固势力。其倒行逆施引起朝野震怒,部族豪酋与之同床异梦,离心离德。
前梁氏集团内部,梁乙埋一生亦步亦趋、俯首听命其姐梁太后,姐弟一心,“团结合作”。
小梁氏兄妹矛盾重重。梁乞逋野心勃勃,不甘于相位,阴谋篡权。他多次假传圣旨,聚揽兵权,甚至在公开场合指责小梁太后,目中无人,刑赏自专。小梁太后也不是省油的灯,想方设法遏制、削弱他的力量。天佑民安三年(1092年),宋夏环(州)庆(州)战役,小梁太后亲自领兵作战,冷落梁乞逋。梁乞逋极其不满,矛盾白热化,遂加紧篡权活动。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十月,梁乞逋叛乱的迹象愈加明显。在小梁太后的授意下,大首领嵬名阿吴、仁多保忠等率兵诛杀梁乞逋及其全家。小梁太后从此大权独揽。
梁氏兄妹依然奉行对外战争的政策,连年征战。从大安十一年(1085年)至永安二年(1099年)小梁太后被鸩杀的13年里,他们对宋发动战争前后达五十次以上,有时一年竟达六七次!宋夏战争中,夏军多有危机,多次向辽请求援助,都未成功。小梁太后大为不满,在对辽表章中言语侮慢以表不满,引起辽道宗憎恶。永安二年(1099年),辽道宗派使者到夏国鸩杀小梁太后。梁祸始除。
乾顺亲政后,改变了自元昊以来推行的“尚武重法”的立国方针,转而实行“尚文重法”的策略。外交方面,前期采取“依辽抗宋”之策,后期采取“附金侵宋”之计,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理顺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具体包括:一是加强皇权。他吸取教训,找借口剥夺嵬名氏、仁多氏、梁氏等大族的兵权,削夺后党势力;分封宗室,巩固皇权。二是提倡汉学,促进“汉礼”的推广普及,优先使用汉学培养的人才。在“蕃学”之外,他增设“国学”,以“汉学”培养人才。尊儒崇佛,吟诗作对,并于甘州修建卧佛寺,为母祈福。
三是依法治军,颁行《贞观玉镜统》,对军事制度、军律军纪作了务实的说明。四是多次上书辽朝,谢罪求婚,用联姻的方式巩固夏辽关系。
在对宋关系处理上,乾顺帝亲政后多次向宋上表谢罪,宋也因此恢复“岁赐”。稍后,则借机通过战争、外交等途径侵占辽、北宋、南宋领土。正当西夏王朝的发展蒸蒸日上之时,任得敬裂国之祸却给西夏政权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推向覆亡的边缘。
任得敬原是宋西安州州判,乾顺破西安州时投降夏国。他为了得到乾顺的重用,于元德三年(1137年)四月,将17岁的女儿送给乾顺,被提升为静州防御使。后任氏立为王后,又擢升他任静州都统军。仁孝初即位,任得敬以镇压部落起义有功,授翔庆军都统军,封西平王。人庆四年(1147年)五月,任得敬上表请求入朝议事。因众大臣的疑忌和反对未果。
天盛元年(1149年)七月,任得敬贿赂晋王察哥向仁孝进言而得以入朝为尚书令,后又相继被提升为中书令、国相。至天盛十二年(1160年)三月,任得敬晋爵为楚王,出入威仪不逊仁孝。对夏王权构成极大的威胁。
其实,早在天盛八年(1156年)任得敬任国相后,他就开始精心布局,为夺取夏国的王位做准备。任得敬提拔了大量的部族子弟,网罗党羽,培植势力。天盛九年(1157年)六月,任得敬以其弟任得聪为殿前太尉,任得恭为兴庆尹。以后又以侄任纯忠为枢密副都承旨,族弟任得仁为南院宣徽使。天盛十二年(1160年)十月,任得敬屡请仁孝废除学校,废弃科举取士,以便任意擢用亲信,仁孝不予采纳。天盛十七年(1165年)五月,征发民夫十万,大筑灵州城,在他所驻的翔庆军司,修建宫殿,企图把仁孝置于瓜、沙诸州,自己窃据灵、兴地区,使夏国一分为二。任得敬还利用仁孝重文轻武、自己领兵二十多年的机会,逐渐掌握了一支强大的军事武装,准备实现其篡权的野心。
[Ok3w_NextPage]乾 元年(1170年)五月,任得敬要挟国主仁孝分国,并欺凌宗亲、诛锄异己。仁孝无力制止,被迫将西南路及灵州罗庞岭分归任得敬,让他另立为国。为得到合法承认,任得敬又胁迫仁孝派左枢密使浪讹进忠、翰林学士焦景颜去金国,请求册封。金世宗出于多方考虑,拒绝了他的册封要求。八月,任得敬因遭到金国的反对,竟然与南宋秘密联络谋约合攻金朝。
宋四川宣抚使虞允文派人以密书回报,被夏兵俘获,任得敬阴谋大白。仁孝在金朝的支持和援助下,诛杀了任得敬,灭任氏党族,一举粉碎了任得敬篡权分国的野心。
如风悲歌(1)
西夏正走下坡路的时候,蒙古族在北方辽阔大草原悄然崛起。与西夏民族一样,蒙古族也是过着游牧生活,骑马射箭,居无定所。与西夏不同的是,北方茫茫大草原使得蒙古族的崛起势头更加迅猛。崛起的蒙古铁骑如劲冷的北风,扫向周边秋叶一样的国家,残酷无情,势不可挡。夏国自然也是其剑锋所指。
西夏王朝与汉族交往的百余年,也是逐步汉化的百余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间,它虽然取得了封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其尚武剽悍的社会风气,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政治松弛,社会尚文、奢靡之风盛行。国家的虚弱,蒙古的入侵,战略的失误,皇帝频繁更替等等,这一切都加速了西夏灭亡的进程,直至其最后烟消云散……
从天庆十二年(1205年)到宝义二年(1227年),前后的23年里,是西夏逐步被消耗、蚕食和灭亡的23年。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是夏金战争阶段,一是夏蒙战争阶段。
自元德六年(1124年)乾顺上表依附金朝到皇建元年(1210年)夏金关系破裂,双方维持了86年的宗主关系。两国关系虽偶有冲突,但基本保持着守望相助的友好关系。夏金关系的破裂的导火索源于蒙古族的入侵。皇建元年以前,蒙古兵三侵西夏。在第三次蒙古族入侵西夏的时候,西夏曾遣使赴金求援,但遭金卫绍王拒绝。最后,中兴城被水淹浸,夏襄宗不得不与成吉思汗面约和好,献子女给成吉思汗,才解除危机。夏王气急败坏,将失利迁怒于金。皇建元年(1210 年)八月,夏国发兵万余骑,攻打金葭州(今陕西佳县境),大肆烧杀抢劫,两国关系正式破裂。第二年,靠宫廷政变上台的夏王遵顼又趁蒙军北面进攻金国之机,攻打金国,掳掠财物,扩张领土。同时,夏国采取“附蒙攻金”的政策,从光定元年(1211年)到光定七年(1217年)的七年间,年年派兵侵入金朝的领域,攻城略地,但总是胜少败多,不但没能占到多大便宜,而且消耗大量的国力,得不偿失。
在附蒙攻金期间,蒙古贵族不断向西夏征兵,西夏不胜其烦,稍加抗拒便引来战火,中兴府几度告急遵顼开始意识到蒙古军才是最大威胁。于是,光定八年(1218年)三月遵顼写信给金朝,想重新和好,恢复边境贸易,商讨联金抗蒙之计。金宣宗责以遵顼反复无常、毫无信誉,对遵顼的建议不予理睬。遵顼大怒,立即引蒙古军进攻金国。但被金国接连打败。
遵顼又萌生“联宋攻金”之意。光定九年(1219年),他两次派特使到四川,约南宋出兵夹攻金国。南宋利州路安抚使丁 复信表示同意,但都未能如约出兵。次年,宋夏相约出兵攻金,夏军野战,宋军攻城。九月,攻金巩州,大败,军士死伤万计。撤退途中遇金伏击,遵顼由此恐惧不已。
对金战争非但没有捞到好处,反而再次沦为蒙古贵族的“走狗”。光定十一年,蒙古军木华黎率部渡过黄河,浩浩荡荡进入夏国,河西诸城守将望风披靡,纷纷投降。遵顼不仅不抵抗,而且设宴款待,并拨出五万人马供木华黎指挥,随蒙古军进攻金国。他又回到了附蒙攻金的老路上了。此后两年,他积极配合蒙古大军攻击金国。自夏国与金国关系破裂的13年里,大小战事25场,耗费了两国的国力,又为蒙古灭亡两国创造了条件。当两国都筋疲力尽之时,蒙古大军发动了全力灭亡西夏的战事。夏蒙战争全面爆发。
[Ok3w_NextPage]光定十三年(1223年),刚愎自用、懦弱、反复无常的遵顼也失去了蒙古的信任,在朝中一片怨愤之声中退位,做了夏国唯一的太上皇。遵顼的次子德旺继位。
德旺转变附蒙攻金的策略,开始联金,共同抵抗蒙古族的侵扰。乾定二年(1224年)二月,德旺趁成吉思汗率军西征之际,遣使联络未被蒙古征服的漠北蒙古部落,意图结为外援,共同抗击蒙古,以固西夏。五月,成吉思汗从西域回师途中得知西夏有“异图”,遂率兵由河外攻沙州(今甘肃敦煌)。由于实力不济,夏献宗德旺遣使至蒙古军中请降,许以子为人质,蒙古军退走,沙州解围。
蒙古大军撤走只是暂时的。蒙古找个借口,于第二年又开始攻城掠地,先后攻陷肃、甘、凉等州。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攻守灵州的冰河大战。十一月,成吉思汗大军直扑中兴府的北方重镇灵州城。灵州乃当年李继迁的根据地,西夏国的第一都城。末主嵬名 遣西夏名将嵬名令公守城。嵬名令公率10万大军在灵州城西黄河沿岸层层设防。蒙古大军围攻灵州必先渡河。此时,千里黄河,朔风成冰。蒙古军是一支百战百胜的虎狼之师,而西夏灵州守军则是一支精锐的王牌部队。两军在冰封的黄河上布阵列战。坚硬的冰面上,蒙古骑兵发动多次攻击。尽管西夏缺乏能与之对抗的骑兵,但此战关系到整个西夏的生死存亡,因此,西夏军队众志成城、以一当十,奋勇拼杀。蒙古军队在草原上可以驰骋自如,但是在光滑的冰面上,骑兵优势不显。双方在冰上的战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随着时间的推进,蒙古骑兵的优势开始显现。西夏步兵终于支撑不住,阵型开始出现了缺口,最后队形混乱,兵士溃散,10万大军被蒙古军斩杀殆尽,灵州由此失守。而蒙古人为了这场胜利,也付出了数万人的代价。
此战对蒙古大军亦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
中兴府之战是西夏最后的战争。乾定四年(1227年)一月,末主李 被蒙古军围困在中兴府内,一筹莫展。右丞相高良惠领兵抵抗,日夜拒守,积劳成疾,最后劳累过度而死。祸不单行,六月,中兴府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被蒙古军队围困达半年之久的中兴府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的能力,末主李 走投无路,只得派遣使节向成吉思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七月,避暑六盘山的成吉思汗病重。成吉思汗考虑到历代西夏国主的狡诈反复,恐其死后生变,遗嘱死后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的军民全部杀掉。不久,末主李 率李仲谔、嵬名令公等投降蒙古。蒙古军队带着末主等行至萨里川,成吉思汗病死。蒙古军队遂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尚在投降途中的末主李 等尽数杀死。glzy8.com/
蒙古军队随即冲向中兴府,屠杀城内西夏军民,无论老幼,不留 遗。毁掉城池、宫殿、文牒,夷灭中兴府。后又率军踏平贺兰山上的行宫和西夏王陵,企图将西夏从文化上消灭于无形。建国189年的西夏王朝终于灭亡。西夏亡国时,由于蒙古军的征服和无情杀戮,多数党项族人举族而亡,少数党项人被迫四处逃亡,隐名埋姓,改族易服。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党项人,作为自成一体的西夏文化,从此,从历史的长河中彻底消失了,再也听不到党项族的任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