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礼仪也。古德说礼有七种:一者我慢礼、二者唱和礼、三者恭敬礼、四者无相礼、五者起用礼、六者内观礼、七者实相礼。平常人多用恭敬礼,所谓五体投地接足稽首,礼者身礼,敬者心敬,心敬而礼,礼则专诚,敬则无妄,无妄则心诚,诚则能证入法界,即见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的微尘,尘尘性空,照见法界一切佛。孟子曰:“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又言:“恭敬之心,礼也。”仁、义、礼、智、信,是人道之根本,具足此五者,人格才算完整。我国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倡行仁义之道,而独尊礼。礼,必先从恭敬做起。而恭敬又有二个层次,一是表现于外在事相的身恭敬,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心恭敬。“为礼不敬”之人是孔子所批评的;真正的恭敬必是出自真诚,由衷地生起一种景仰、尊崇,并由内而外,展现在一切言行举止上。
佛家之恭敬与比孺家要求更高。傲慢是佛家的五毒之一,恭敬却是傲慢的反面,以恭敬之礼遏制傲慢习气。佛家认为,心存恭敬,就是光明,就是解脱──解脱了我慢的烦恼。佛法所讲的恭敬,乃是建立在“因果”的法则上,就个人而言,敬人者,人恒敬之;就团体,乃至整个社会而言,若人人都有恭敬心,则社会必定祥和有序,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必能消弭。一个真正有恭敬心的人,对于一切人事,不论上下大小,皆心存谦恭尊敬,而非只局限于特定对象。对上皆当心怀恭敬,感念三宝教化救脱之恩德、父母师长抚养培育之苦心以及一切人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不只心中尊仰、护持、感恩,在事相上亦须做到礼拜供养、亲承奉事,如此身心合一,方是真正的礼敬。
佛家还有专门的《善恭敬经》,对恭敬的要求作了专门的分解:“在师前不得轻笑。不得露齿。不得交足。不得视足。不得动足。不得踔脚。足踝齐整勿令高下;于彼师前,勿升高座;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勿视师面;离师三肘,命坐即坐,勿得违教;安坐已讫,于彼师所,应起慈心;天若热时,应具冷水。天若寒者,应备暖水。凡所须者,皆应尽备;亲在师前,勿嚼杨枝;于他人处,勿说师过;若遥见师,寻起迎接。”对恭敬的行为要求很高。通过行、愿、果来达到自己的修行的目的。
佛法的要求是一个方面,而为人处世又是另外一个方面。对人恭敬就是庄严自己再高的人有时也需踮足,再矮的人有时也需屈身。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是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若敬人,人恒敬我,对人持尊敬,可能展现这个人的修养,修养高者,当受众生敬仰,既是庄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