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分龙节日期也有很大偏差:
二十九、三十说
宋时池州以夏历正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为“分龙节”。其时常降大雨。宋叶廷珪《海录碎事·风俗》:“池州俗以正月二十九、三十日为‘分龙节’。雨则多大水。”
二月二十日说
华北地区的分龙节多安排在每年的五月二十三。但据古籍记载,一千多年以前的分龙节是在每年阴历的五月二十。如《谈荟》说:"二月二十日,谓之小分龙日。晴,分懒龙,主旱;雨,分健龙,主水。"《农政全书》亦云:"五月二十日大分龙,无雨而有雷,谓之'锁龙门'"。
这种日期上的不确定性可能与民间记岁方式比较粗放有关。而且流传时间越久、地域越广,难免出现变化。
节日起源
远古祈雨
据考,分龙节最早当来源于更为远古的祈雨方式--雩舞。?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祈雨是通过歌舞的方式实现的。《周礼·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论语·先进》也说:"风乎舞雩。"他们都将"舞"与"雩"联系在了一起。原始舞蹈多种多样,有人舞,皇舞,干舞等等,其中的皇舞,与祈雨关系最为密切。
《周礼·舞师》云:"教皇舞,帅而舞旱眝之事。"意思是说,学习皇舞,是为了祈雨。求雨时,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打扮成一副翡翠鸟的模样,振翅起舞。古人认为,翡翠鸟能预知雨水。头戴翡翠鸟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种巫术的方式,呼由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唤雷雨的到来。所以《说文解字》说:"鹬,知天将雨鸟,故舞旱眝则冠之以祷焉。"这种极具表演性质的舞蹈,从性质上说,可以视为后世祈雨唱戏的前奏。?
史料考证
从时间上看,两者也应该说是彼此契合的。《左传》云:"龙见而雨"。这里的"龙",不是人们通常所指的"动物"意义上的龙,而是指由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东方七宿组成的"龙"。这一点《左传》已有明确阐述:"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
但"龙见(现)"之时,说法并不全同。《论衡》言:"二月之时,龙星始出见。出雩,祈谷雨。"
《春秋考异邮》则说:"三时惟有祷礼,惟四月龙星见,始有常雩。"两者在记录龙宿出现的时间上并不相同。这说明龙星从出现至消失,至少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播种前后地里急需雨水的季节,现世将分龙节定在四月份,很可能与古代"龙"星出现前后的"舞雩"习俗有关。
在雩舞等巫仪民俗舞蹈方面,《论语》记载:“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记述展示了往日华夏巫仪民俗的兴盛和丰富多彩。雩舞、商羊舞等经典的华夏傩舞,可作为分龙节的民俗展示活动。
分龙节的来历
远古祈雨
据考,分龙节最早当来源于更为远古的祈雨方式--雩舞。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祈雨是通过歌舞的方式实现的。《周礼·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论语·先进》也说:"风乎舞雩。"他们都将"舞"与"雩"联系在了一起。原始舞蹈多种多样,有人舞,皇舞,干舞等等,其中的皇舞,与祈雨关系最为密切。
《周礼·舞师》云:"教皇舞,帅而舞旱眝之事。"意思是说,学习皇舞,是为了祈雨。求雨时,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打扮成一副翡翠鸟的模样,振翅起舞。古人认为,翡翠鸟能预知雨水。头戴翡翠鸟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种巫术的方式,呼由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唤雷雨的到来。所以《说文解字》说:"鹬,知天将雨鸟,故舞旱眝则冠之以祷焉。"这种极具表演性质的舞蹈,从性质上说,可以视为后世祈雨唱戏的前奏。
畲族分龙节
从时间上看,两者也应该说是彼此契合的。《左传》云:"龙见而雨"。这里的"龙",不是人们通常所指的"动物"意义上的龙,而是指由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东方七宿组成的"龙"。这一点《左传》已有明确阐述:"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
[Ok3w_NextPage]但"龙见(现)"之时,说法并不全同。《论衡》言:"二月之时,龙星始出见。出雩,祈谷雨。"
《春秋考异邮》则说:"三时惟有祷礼,惟四月龙星见,始有常雩。"两者在记录龙宿出现的时间上并不相同。这说明龙星从出现至消失,至少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播种前后地里急需雨水的季节,现世将分龙节定在四月份,很可能与古代"龙"星出现前后的"舞雩"习俗有关。
在雩舞等巫仪民俗舞蹈方面,《论语》记载:“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记述展示了往日华夏巫仪民俗的兴盛和丰富多彩。雩舞、商羊舞等经典的华夏傩舞,可作为分龙节的民俗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