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际上久负盛名的地学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四路口西南侧,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展出面积7500平方米,馆藏标本数十万件,是亚洲最大的地学博物馆。该馆历史追溯到1916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2008年5月,被授予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一、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博物馆早期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中国最早的一批地质学者,历经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标本陈列室、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陈列室、资源委员会矿产勘测处陈列室等阶段,前期以北平的丰盛胡同3号为基地,后因战乱陈列馆一部分迁至南京珠江路942号(现700号)。在早期阶段(1916-1949年),地质陈列馆(室)的规模较小,主要作为地质从业人员学习、研究之用,几经战乱损毁,馆藏损失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地质博物馆建设。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
实现了地质工作的统一领导后,首先把设在南京的几个陈列馆(室)集中到珠江路,把南京地质陈列馆加以扩充和改造,使之成为新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1952年秋季,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同时建立了全国地质陈列馆的组织机构。1953年1月,李四光部长签署任命高振西为全国地质陈列馆馆长,并决定将陈列馆领导机构由南京迁回北京,把设在南京的地质陈列馆改为全国地质陈列馆南京分馆。同年3月,地质部发起“十万标本进北京”大规模标本征集活动,地质陈列馆馆藏量迅速增加。
1956年,地质部决定在北京西四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全国地质陈列馆新馆。1958年,馆大楼落成,地质陈列馆更名为地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到11000平方米,规模宏大,至今仍是北京西四地区的标志性建筑。1959年10月,新馆对社会开放,陈列面积3900平方米,分基础地质、地层古生物、矿床和勘探技术、区域地质四个部分,陈列展品2万余件,参观路线长约1500米。地质博物馆的建成与开放,标志着我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1986年地质博物馆正式更名为中国地质博物馆。
二、办馆方向
中国地质博物馆现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肩负普及国土资源知识、展示国土资源工作重大成果的任务,是国土资源事业的“窗口”。在新时期,该馆坚持“以科普为中心,以典藏为基础,以科研、开发为两翼”的办馆方针,履行标本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三大职能,不仅具备现代博物馆所共有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传统功能,而且富有时代特色,融科普、学术交流、教学、观赏、休闲于一体,社会影响日益广泛。
2000年12月,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国家支持下,开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改造工程和数字化工程建设,确立了“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建设目标,调整了发展思路和对外开放的格局,以创新的精神重建陈列展览,2003年下半年对社会重新开放。作为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越来越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所向往的知识殿堂。
三、馆藏标本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十分丰富,藏品来源渠道主要是采集、征集、捐赠和交换,目前各类馆藏地质标本已达20万件,其中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恐龙化石——“巨型山东龙”;以收藏量大、珍品多闻名于世的原始鸟类系列化石;世界上最大水晶单晶晶体(3.5吨)——“水晶王”;国内最大的辰砂单晶晶体——“辰砂王”;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元谋人牙齿化石;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的石器、石珠、骨针、骨饰等,都是国宝级的珍品。
[Ok3w_NextPage]此外,该馆还珍藏毛泽东转赠的巨大煤精、刘少奇转赠的猎枪、朱德转赠的油页岩、周恩来转赠的紫达木石油样品等重要标本和文物。
四、展陈内容
中国地质博物馆陈列厅有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史前生物厅、宝玉石厅、国土资源厅等五个基本陈列展厅,并设有2个临时展厅。
地球厅以地球内外动力作用为主线,系统展示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各类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及地貌景观,呼唤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地球厅内设地球剧场,集中展示46亿年来的地球演化历程。
矿物岩石厅汇集了近千件矿物珍品及典型岩石标本,以宏观产出状态和微观结构结合的方式,展示有丰富多彩的矿物和岩石标本及知识,还有可动手的岩矿知识探索性操作。
史前生物厅以史前重大事件为线索,介绍生物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最早期的生命生物大爆发、生物登陆、恐龙与鸟类、中生代末生物大绝灭和人类时代等内容。
宝玉石厅以宝石系列、玉石系列、有机宝石系列和首饰
用金属系列为主线,展示各种天然宝石和人工宝石,并融入东西方珠宝文化,重点突出珠宝鉴别及鉴赏方面的知识点。
国土资源厅分门别类展出我国土地、海洋、矿产资源基本知识,反映我国国土资源工作和地质工作的重大成果,昭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的主题。
五、科学研究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古生物、岩石、矿物和宝玉石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出版了《巨型山东龙》、《宝石通论》、《宝石鉴定法》、《中国金伯利岩》等专著和《中国五大连池火山》、《中国矿物》、《矿物珍品》、《中国名泉》等图册,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1995年以来,馆内一些中青年科学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等部门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多项,《辽西侏罗—白垩系过渡层生物群及地层年代研究》、《辽宁西部原始鸟类及伴生化石研究》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国内外古生物界的高度重视。
六、科普和社会教育
中国地质博物馆坚持以科学普及为中心,近5000平方
米的展厅常年对社会开放,经过精心设计的陈列展览内容独特、形式新颖,每年吸引数十万观众来馆参观。在寒暑假、儿童节、“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世界地球日”、“世界博物馆日”、“全国土地日”和“北京科技周”等期间,在馆内外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开展了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对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普及地学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自1992年起,连年被命名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首都文明单位标兵”、“首都奥运服务示范窗口”、“全国博物馆展陈十大精品奖”。自2003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七、国际交流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国际科技交流日益扩大,除每年接待数百名外宾来馆参观访问、举办学术交流外,还与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匈牙利、比利时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博物馆建立了联系,先后承办了第26届、27届、28届、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代表团的展览。1988年在日本岐阜举办“巨型山东龙”展览获得巨大成功,历时74天,观众超过150万人次。1996年在北京举办第30届国际地质
大会,中国地质博物馆接待10多个国家的20多名地学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参观访问并举行了学术座谈会,组织并参加了科学展览会,展出面积7500 平方米,国外80个、国内100个单位参展。近年在欧洲推出“恐龙与鸟” 巡回展览,引起欧洲社会的广泛关注。最近,我馆研究人员和中外专家又在辽西晚三叠世植物化石联合考察和研究中,发现了盔形种子科亚洲安科马西果Umkomasia asiatica 这一新种,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国家地理网站专门刊登文章,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植物学家泰勒教授,在美国古植物学报发表文章对辽西古植物的新发现给予高度评价。管理资源吧阅读glzy8.com/z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