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除了祭祖、扫墓和踏青,品尝时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特殊时节品味独特美食,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息,更多的是对先辈的缅怀。清明节各地饮食不一样,那么南京清明节吃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寒具
唐代之前,清明前一天古人叫寒食节,以纪念晋国公子的功臣——宁愿烧死、也不出山为官的介子推。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人们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如青团、馓子等。入宋以后,清明和寒食节逐渐合而为一。
寒食食品达数十种,大多寓意深刻。甜而不腻的青团、香脆精美的馓子、鲜嫩欲滴的清明果、米香扑鼻的乌稔饭、丰满味美的清明螺……
而老南京吃“寒具”,就是馓子。馓子以油和麦面揉拉成细条,盘绕环状,油炸而成。春日踏青,带上寒具,边吃边游,或加糖用开水冲泡食用,自有一番风味。由于寒食节禁火,寒食节的前一日就称之为“炊熟”,人们在这一天会准备各式各样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后面几天吃,直到清明结束。
2、吃清明
清明节在古代是祭祀性的节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时馐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后,家人和应邀来的亲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古代在江南,人们要挑荠菜做馄饨过节,清明扫墓时要做黄花青果糕作供物,采用一种菊科野草的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传统还来自于古代清明踏青之后的野餐。
尤其古代的女子平时不能出门,而清明节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门的好时节,她们在这一天会精心打扮,早早出门去祭奠先人,然后就踏青游玩,所以在古代清明节也是女人们的节日,她们可以到郊外赏玩春色,放风筝,然后野餐。
3、青团
南京人最熟悉的清明美食就是青团了。青团,俗称青圆子,只有江南才有,而且,只在清明前后才有。也因此,它又叫清明果,一年里能吃青团的日子,就那么十几天,所以,南京人都格外珍惜。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清明节为何要吃青团?专家说,除了一些地方祭祖需要食材外,青团所含有的青汁营养丰富,特别是春季肝火旺盛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吃到美食还能养生健体,老祖宗的饮食习惯其实大有讲究。
4、河蚌豆腐汤
在南京清明时节,还有一道鲜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汤。清明前后,外出祭扫踏青是传统。这个季节最有名的河鲜当属刀鱼、鲥鱼、河豚鱼,可惜这三种鱼越来越少,价格也不是一般百姓能够承受的,但是河蚌和螺蛳这样大众化的廉价河鲜,一样能透出春的气息。
清明节前后的河蚌最干净,肉质最肥厚,且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之功效,老人们常说“春天喝碗河蚌汤,夏天不生痱子不长疮”。
河蚌吃法以煲汤居多,当季烧锅河蚌豆腐汤,实为美味佳肴。河蚌洗净后先要用热油爆炒,杂以姜丝、黄酒,然后豆腐随之下锅,做这道菜关键是火候要到位,直炖到豆腐起孔也就差不多了,多炖就会把蚌肉煮老了。这个时候的河蚌豆腐汤,纯一白色,和鲜奶无异,撒些蒜末、胡椒粉,热气腾腾地端上桌,鲜白的浓汤,碧青的蒜末,褐色的蚌肉,粉嫩的豆腐,直叫人食欲大振。
5、螺蛳
以前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俗话说:“清明螺,赛过鹅。”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食用田螺也是很有门道的。清明前南京吃的田螺又称螺蛳,为了防止螺蛳肉里的泥沙,老南京人都会买回家后放到水里再养几天,专家提出了另一种养护方法,在养护水里可以放适量的豆浆,这样只需要一天时间就能将螺蛳里的泥沙清理干净,而且螺蛳肉还保持了香嫩可口。
[Ok3w_NextPage]螺蛳除了正常的连壳烧制外,还可以选择将螺蛳肉与猪肉混合,将这样的肉末放入青椒、菜瓜里面,既有蔬菜的风味,同时也能品味到河鲜的鲜美,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时令菜肴。
6、野菜
清明时节各种鲜嫩的野菜都成为南京人餐桌上的美食。“三月八,吃椿芽儿。”南京的吃货们盘点出的“八头一脑”似乎是最能为野菜理出头绪的俗语。
“头”是嫩茎叶等植物的新生部位,“八头”指的是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草头,“脑”则是南京特有的清热解暑的菊花脑。这九种野菜,口味各异,但共同点是清香别致、油绿可人,充满了春天的气息,都在这个季节集中上市,成为江南人的春盘盛宴。
南京人爱野菜,并不是为了“草根”而“草根”,据说与佛教的兴盛有关。也有说法与明城墙有关,南京的城墙建得超高超厚,考验了一切企图破城者的耐心,斗的就是谁比谁先饿死。虽不知与“高筑墙”并举的“广积粮”是怎么个积法,不过每次围城围到一定时候,坚守在南京城里的居民就不得不以野菜度日。被围的时日多了,吃野菜自然也就内化为一种饮食习惯。
对于南京人的口味,清明是一个分界线。此节一过,螺蛳、河蚌就要下市了,所以,喜欢吃水产品的人,清明是不能错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