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已经从2012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数据得出经济已经企稳回暖的结论,更有经济学家大胆地认为,2013年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这种从常规数据出发得出的乐观结论已经非常流行。
保守的预测者更多地侧重于关注可能导致金融系统异常波动的非平滑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的财政危机和日元的贬值政策,以及中国金融系统内的低效率贷款。在欧央行主席讲话后,一些乐观主义者已经迫不及待地宣告,欧债危机最坏的时机已经过去,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在某个时候,它仍然可能重新发作,并且成为金融市场偶发性的因素之一。
一个并不可靠的平滑周期可能正在眼前
2012年的年度GDP增长率虽然收于8%之下,为7.8%,但是在第四季度这个数据达到了7.9%,考虑到去年以来整个经济所遭受的挫折,这给了许多人难得的乐观数据,大家已经不在乎低于8%是不是仍属于一个衰退的数据,重要的是,它点燃了许多人复苏的期望。联想到几个月来制造业数据的稳步向上并处于荣枯线之上,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正在企稳回升。
在经历了上半年库存高企的窘境之后,企业展开了大规模的去库存周期,迄今为止,去库存本身已经对制造领域的活力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十八大之后,乐观情绪在经济界迅速恢复,补库需求逐步上升,助推了经济的企稳反弹。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启动了新一轮的投资引导,有多达一万多亿的基础设施和一些制造企业获得发改委的批准。地方融资平台的活动得到恢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这个敛钱工具在下半年再次井喷,使得地方融资平台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3万亿元,相当于中国GDP规模的27%。去年一年,地方平台的债务融资规模超过了公司债市场45%的份额。2013年,地方政府不得不拿出3万亿来偿还到期债务,这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不过,地方官员们看起来似乎并不太着急,因为在他们眼里,有些钱可以是不还的。但事实上,许多人仍然十分担心,低效率的资金使用迟早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
对于政府改革和对新的政治领导人的强烈预期使得来自政府和民间的投资冲动开始复苏,尤其是新的领导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蓝图与原有的经济成长方式更容易对接,这更有利于经济学家们得出经济新周期将来临的结论。
在众多因素的驱动下,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上半年的表现将会明显好于2012年的上半年,前高的局面将会比较明显。
改革的对接成本会带来阵痛
如果2013年真的成为了众望所归的改革之年,对于投资者来说,短期内也难以获得较好的回报,因为任何的改革所带来的长期利益经常是与短期收益相冲突的,体制转轨的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调整都将可能使原有的产出方式陷入低收益状态,而新的产出生成方式的价值形成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点对于投资者来说非常容易理解,例如反对腐败的政治决定会使从白酒到餐饮行业市场价值的预期值降低;放弃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则可能使得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受损。如果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趋向于进一步解除管制,让更多的公司在较少受到监管者约束的情况下大量涌入市场,则可能造成市场中供应量的进一步放大,都将造成资本市场短期内估值体系的变化。其实,自2007年以来证券市场的持续价值毁损迄今为止都可以归结到股权分置改革所带来的制度对接成本损耗,因为改革导致了二级市场的供应量大量增加,而现有制度没能成功地阻止获利急切地收获价值并离开市场的举动。不能用这种损耗来证明改革的失败,但是改革导致的阵痛却是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客观存在。
这种阵痛在改革突进的2013年不可能不会体现。
偶发因素仍可能影响小周期的平滑性
尽管中国经济在自身的修复功能的驱使下将会逐步复苏,但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某些危机征兆以及中国经济内部的一些隐患仍有可能改变经济周期的平滑性质。美国经济复苏已是既成事实,但是债务上限问题和削减财政赤字问题作为一个话题将会对全球金融市场持续构成影响。其实,就美国方面的影响来说,这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更加难以预测的是,如果今年美国失业率提前达到美联储的要求,低于7%的水平,市场肯定会预期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利率水平将会走高,这将会吸引美元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对于中国金融市场来说是一大考验,这一天的来临是迟早的事,只不过,来临的时候最好别赶上中国自身出问题,那样将会成为某些问题的诱导因素。
[Ok3w_NextPage]欧债危机虽然因为欧洲领导人的高调而使市场平静了许多,但是,片刻的平静是以许多欧洲国家削减开支为代价换取的,在政府开支大幅减少、经济持续失去活力的条件下,其治疗方式等同于一种休克疗法,这导致了西班人25%以上的高失业率,有一半的年轻人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很难想象,以牺牲实体经济为代价换来的所谓救赎将会持续多久。一旦欧债危机出现新的变局,可能将直接通过金融市场传递到中国,尤其可能通过资产价值链的损毁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稳定。这一点往往没被包含在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模型之中,但是自危机以来,这样的影响又往往是最可怕的。
日本近期货币政策可能会更加直接地影响到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安倍强压日本央行采纳2%的通胀率,并通过零利率政策和金融资产购买刺激经济。自2014年1月起,日本央行将每月购买约13万亿日元金融资产,其中包括2万亿日元日本国债,不设定终止日期。日元贬值看来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决定,对于亚洲国家来说,这将会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中国和韩国遭受到的压力会更大。2012年年末,中国出口市场的数据让市场乐观,但是如果日元持续贬值,这种乐观不可能持续。
金融市场将现弱均衡和强震动交替
宏观经济的两方面特征,均可能会对大宗商品及金融市场构成影响。如果宏观经济在中国自身修复性因素主导下正在走向稳步复苏成立的话,那么大宗商品市场将可能度过一个相对乐观的上半年。在中国,钢材和铜等有色金属原料最能体现投资市场的复苏状况。目前,在中国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的螺纹钢自2012年9月份以来一直处于反弹状态,这体现了去库存化的成果和国家启动投资项目的现实需求,对于城镇化建设的期许可能会帮助这种趋势得到延续。从概率上讲,铜和其它重要的有色金属也有可能会度过一个相对强势的一季度甚至二季度。其它重要的商品如天然橡胶也有可能会受到工业生产平滑周期的影响,在需求逐步恢复的情况下库存减少,日元贬值的大势也将导致胶价的上升。中国的需求改善也可能直接影响到国际原油市场。技术上,上海铜期货价格目前呈收敛波动区间,预计春节前可能继续调整,但春节后转强的可能性较大。整个工业品期货价格都可能遵从这一特点。
尤其要注意的是,亚洲投资者相当关注日汇贬值的影响,这将直接影响到东京橡胶市场的价值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天胶市场构成影响。技术上,近期仍在一个区间内弱势调整,但上半年可能会有上涨的机会。
但是,下半年,偶发性因素将会逐一揭开工业品期货市场真实的面纱。这其中包括全球其余三大经济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包括中国自身一些潜在的危机因素。一想到中国13万亿的地方债务,任何经济扩张的冲动都可能在某个时候受到抑制。国内、国外任何一件危机都可能中断那些被预想的复苏,2013年,均衡只是短暂和弱势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强烈的震动。这一特征在下半年将尤为明显。
即使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些预期中的乐观因素,股市更也不会像乐观者所估算的那么乐观,通胀因素将一直制约股市的表现,供求关系也还会左右市场交易相当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整个2013年A股将伴随着复苏的预期和偶发因素的干扰,可能都会处于一种弱均衡之中,上证指数将在2000点到2500点之间波动,2000点将可能经常见到,而2500点并不常见。
美元价格将会逐步趋向强势,并最终走出一轮可观的上涨行情。量化宽松已经不止是美联储一家的作为,既然全球的央行都在实行同一个政策,所以它就不应该成为美元下跌的证据,相反,美国正可能成为几大经济体中第一个退出宽松政策的国家。即使忽略美国经济复苏,仅这一点也足以支撑美元走强。但是目前不能断定美元价格与大宗商品的负相关度将如何演变。
黄金价格:下跌的观点正在得到更多的投资银行的认同。一个大的顶部似乎快要完成了。一季度黄金价格跌破1600美元悬念不大,2013年跌破1500点亦有可能。最终,在两年内,黄金价格极有可能跌到1300点之下。很多人关注德国试图从美国运回大量黄金储备的影响,其实,站在美国人的立场来看的话,这将成为他们打压黄金价格的动力来源,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那里存放了黄金,只有较低的黄金价格才能阻止这些国家效仿德国的举动。
[Ok3w_NextPage]国际油价:自从美国油气产出大幅提升,并且由于全球经济衰退而导致国际油价需求增长乏力,原油的供需基本面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近期美国油价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和就业水平的改善而呈现企稳反弹的状态。地缘政治的影响和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也使得油价近期表现强劲。技术上分析,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预计在春节前将在90-100美元区间波动。而在逐步收缩波动区间后,节后向上突破的机会较大,预计WTI全年油价将有机会到达110以上的区间。美国股市三年来的强劲上涨已经给美国中产阶层带来财富效应,导致美国汽油消费支出增加。但是基本的供需关系将会制约油价更大的涨幅。相比较而言,北海布伦特油价则将会更加强劲,全年的高点将会在130美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