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的传统习俗:撞拜寄
在广大的客家地区,往往可以随时见到古树旁、水井边、社公庙、大石下有刚刚烧完的纸钱和一些残存未燃尽的蜡烛以及满地的爆竹纸削,这就是它们的“干儿子”或者是“干女儿”献给它们的礼物。客家人多以“树生”、“水生”、“地生”、“石生”命名男孩,或以“石娣”、“福娣”(客家称土地为福德正神)命名女孩,正是客家将命硬的孩子拜寄给有灵气、神气事物的结果。
客家拜寄习俗最浓厚的,当属四川西部成都地区的客家人。其最富有想象力和最具有人情味的习俗,乃是雨水节“撞拜寄”。这天不管下雨还是天晴,都充满一种情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便拦住对方,便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找干爹、干妈的寓意,乃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地成长。如果实在无法将儿女拜寄给人,那么就只好将儿女拜寄给神性的山、石、田、土、水、树。
“拜寄”这种在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风俗,是借助、联合自然与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儿女成长的直接体现。“拜寄”在中国北方也称“认干亲”、“打干亲”,南方多称为“认寄父”、“认寄母”、“拉干爹”等,其实也就是孩子认干爸干妈,往俗里说就是攀亲戚,按行为特征来说,它是一种民间的保育习俗。
选择自然之物作为拜寄对象的方式可谓历史久远,而且必定是最初之选。大自然的力量巨大而且神秘,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撑下,人们由崇拜、敬畏,发展到用虔诚之心与之攀上亲缘关系,甘为其子民。从风雨雷电、鹰豹虎狼到山木水火土,都有它们千千万万的儿孙。择物拜寄的方式至今还有,它仍保留着原始的本真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笃信不移。
比如湖南的土家族,若是决定了给小孩择物为父母,通常会选择与水、石相关的物体,希望孩子如水流那般顺利、长寿,像岩石一样坚实硬朗。也有选择动物,如猪、狗、牛、马等的,在土家人看来,选择一些被视为低贱的动物为拜寄对象,才能让孩子消除灾星,顺利平安,而且所选定的动物一旦成了孩子的干父母,老不能杀,还要礼待其老死送终。
当然,也有一些奇怪的选择,比如沈从文在其湘西系列的作品中就有提到:“一株树或一片古怪石头,收容三五十个寄儿,照本地风俗习惯,原是件极平常的事情。且有人拜寄牛栏拜寄井水的,人神同处日子竟过得十分调和,毫无龃龉。”在这里,怪石、井水不足为奇,倒是这牛栏的选择,连作为故乡人的沈从文都感到诧异。
除了川西客家,其它地方也有“撞拜寄”习俗,只不过不在雨水节这天。
在河南郑州和开封一带农村,婴儿出生头一天的早上,父亲就要出门去撞拜寄,称为“碰姓”。碰到第一个人,也是无论男女老少,这人也便成了婴儿的干父母。被“碰”之人常常是毫无思想准备,但碍于习俗,也只得满口答应。而在陕西的一些地方,是于孩子满月当天,由祖父母抱出去“拉干亲”,出门后碰到谁,谁就被“拉”作了干亲。
大理白族的撞拜寄则是实用型的,他们选择被拜寄人的依据非常简单实用:哪个客人的到来能让哭闹的婴儿突然安静下来,或是让本来安静的婴儿烦躁不安或哭闹不止,这个客人就是与孩子前世有缘的,今生必结这门干亲。
有趣的是云南保山地区的“拉干爹”、“拉干妈”,其方法也相对烦琐。采用这种方法拜寄,只能是在大年初二至元宵节期间,而且通常选择双数日子,由男人带着公鸡、腊肉等食物,在天未亮时就要到村外小桥或是窄道等行人必经之地去,横拉一条细白线绳在道上,然后埋伏起来。之后要论先撞了这条白线的人,若是已婚男子,那就是孩子的干爹,已婚妇女就是干妈,若撞线的是未婚男女,那就是干哥干姐、干弟干妹。在农村,赶牛赶猪是常见的,若是动物先撞了线,那就按主人来论,但是会在取名时按动物称谓来定。
[Ok3w_NextPage]川西客家“撞拜寄”的仪式叫做“射将军箭”。孩子以这种方式拜寄,孩子的父亲在“撞”到第一个成年男子的时候,就会将其拦住,然后将事先所备的酒菜、香烛和竹箭交予对方,请求他到家里用箭为孩子射去“关煞”。行完跪拜礼后,干爹就要让孩子取名,还得给干儿女赠送钱物,就算是拜寄完成,今后两家就像亲戚一样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