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户并非都是上帝
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客户至上,客户就是上帝!这样的话语已经成为企业乃至讲台上彬彬有礼、学识渊博的教授们的口头禅,但细加分析的结论也许会令人大失所望。
撇开应收账款所引起的坏账损失不谈,仅就企业的目标而言,客户就是上帝的说法也是值得怀疑的。假若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理性追求,那么现实地 看,并非所有的客户都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因为今天的市场格局已是买方市场,客户力量的增强导致产品价格整体下降,很多产品乃至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下降、盈利空间缩小。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并非所有的定单都具有经济性,即产生了无利润区,并且经济地图上无利润区的板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如同《发现利润区》 一书的作者们所指出的,无利润区是企业的“黑洞”。自然界的黑洞使光线被吸入不再复出,而经济黑洞则使资金投入后不会产生利润。尽管企业界对市场份额的追 求异常急切,认为获得市场份额后利润会随之而来,但这种热切追求却可能是导致经济中无利润区扩大的最大根源。
无利润区的客户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而在利润区的客户也并非都是企业的价值创造者,这是《发现利润区》一书的作者们所忽视的。理论上,企业的价值并非是用利润而是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来计量的,而现实中,收益性与流动性、利润与现金流并非总是同步发生的。有两种情况导致利润区的客户不能成为创造价值的客户:
其一,收益性与流动性的时间性差异。在现有的会计核算模式下,利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而非现金的实际流动为基准确定入账时间。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收益性与流动性的背离又作为常态存在。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度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在20% 以上,有的行业(如广播传媒行业)高达40%以上,有的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了,而现金流量却未同步增长。以河北威远生化股份为例,该公司2005年和 2006年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36.14%和23.36%,而应收账款余额分别增长64.93%和102.94%。2007年半年报又披露,主 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8.44%和31.93%,而应收账款增长63.07%。截至2007年6月30日,威远生化的应收账款已较2005年 年初时增加了约44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不足18%增至68%。
其二,收益性与流动性的永久性差异。应收账款并非都能回笼,坏账损失的大量存在将导致会计上的营业收入与收到的现金在绝对数量上不一致,这种差别并非存在于某个或某些会计期间,而是存在于企业整个持续经营期间。现实地看,坏账损失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把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视为坏账,按此标准,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将有1/3的应收账款形成坏账。不少公司因为坏账的发生而导致巨额亏损。比如四川长虹,截至2004年12月25 日,美国经销商APEX拖欠该公司账款4.675亿美元,根据对APEX公司现有资产的估算,长虹实际损失完全可能超过3.1亿美元,据此,公司当年不得 不计提坏账准备3.1亿美元,致使账面亏损37亿元。同年度,中科健年报中披露亏损15亿元,该公司当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2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利润2 873万元,而各项准备金计提却合计高达12.04亿元,其中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在内的坏账准备为7.53亿元,占亏损数字的一半以上。类似的案例还有 很多。
因此,即使从价格方面看是处在利润区的客户,但从现金流转方面看却有可能不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其中的奥秘就是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所以强化应收账款管理甚至比强化营销管理意义更大。
[Ok3w_NextPage]二、争取市场份额还是谋求价值增长
并非所有的客户都是上帝,这个结论或看法在我国更有现实意义。这并非因为我国的商品市场结构已经快速地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而是因为 我国社会结构中存在着比西方国家严重得多的信用缺失。根据中国市场学会2001年的统计,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平均坏账率约为5%~10%,美国仅为 0.25%~0.5%,相差10~20倍;平均拖延期,美国企业为7天,中国企业为90天。又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资料统计,我国每年信用损失5 855亿元,相当于财政收入的36.8%,其中逃废债达1 800亿元。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经营者们的经营态度、管理意示和目标追求应该是非常明确的—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和有效的信用管理,扩大价值创造区域并实 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快速增长,然而反观实现,我们经常听到或感受到的却是别一种声音和氛围—市场第一。即使是在那些市场份额位居榜首的企业,市场份额及快 速扩张也是其最高的目标追求。
这种追求源于一种错误的常规观念,即认为获得市场份额后利润将随之而来,市场份额越高利润就越多。在短缺经济或卖方市场环境中,这样的观念无疑是正确的, 但在过剩经济环境中,高强度的市场竞争和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升使客户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和分化,出现了“有市无利”或“有市无值”的客户 群体,削弱或切断了市场份额与利润或价值创造之间的正相关性。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的常规观念就有调整、修正或创新的必要。如同《发现利润区》一书的作者 们所指出的,创新者的观念应该是:客户看重什么?在何处可以获利?如何在该处获得市场份额?所以,创新观念应先考虑是否能够获利或创造价值再考虑争取市场,是以客户和利润为中心、与常规观念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而且,在买方市场环境中,对市场份额的过分关注和对市场扩张的热切追求会使企业陷入恶性 价值创造陷阱,是一种危险的经营战略或策略。首先,市场份额可能会侵蚀利润,损害价值创造,因而市场扩张和增长越快,价值流失的数量就越大;其次,市场宽 度越大,管理控制的难度也越大,并且超越自身承受能力或脱离现实的高速增长也面临着对管理的挑战;再次,为了抓住老客户群和拓展新客户群,企业往往需要降 低价格,并把经营范围扩大到自己不具有优势的领域;最后,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和市场份额,企业往往会选择和设计迎合客户的信用政策,放宽对客户的信用额 度、信用期限和信用条件,从而更易于形成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害企业价值,最终有可能导致企业失败。
因此,从价值创造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实现一种经营转变:从以市场份额为中心转向以价值创造为中心。这一转变的实现需要企业确立 以客户选择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为中心、以应收账款管理为依托的经营模式(如表1所示),还需要企业经营者改变目前重经营轻财务、重利润轻现金流的经营作风 与思路。
很显然,创新的经营模式是适应买方市场结构和低信誉社会需要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中,应收账款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要素。
三、企业周期、信用政策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设计
尽管应收账款管理对企业价值创造是必需的,在有些企业甚至是最重要的,但现实的状况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市场的信用 政策和制度缺乏研究、选择与设计。很多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的信用管理或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是这样设计的:从网上下载或借助其他途径搜集另一家企业的信用管理 或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实际上,信用管理或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设计是从信用战略及政策的选择开始的,所谓的信用管理制度,实 际上就是信用战略及政策的具体化。在这里,信用战略及政策是指一家企业根据经营战略所选择的信用风险策略和措施,并非教科书上所讲的信用条件。
[Ok3w_NextPage]在管理学上,经营战略是随产品和企业周期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周期阶段上,经营战略的选择是有差别的,相适应或匹配的信用战略及政策也应 该是不一样的。处在成长阶段的企业,经营通常是以销售或市场为导向的,高风险的信用战略和宽松的信用政策是其争取客户所必需的;而到成熟和老化阶段,企业 的目标追求相应地转向利润导向,销售业务的管理从注重销售转向账款回收和控制信用及风险,这时就需要选择低风险的信用战略及更稳健的、从紧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的差别需要具体落实和体现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中,换句话说,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实际上就是企业根据不同周期阶段上经营战略所选择的信用政策的具体化。按照这个观点,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设计应以信用政策的选择为前提。
四、流程再造与应收账款管理
说到应收账款管理,人们自然会想到流行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了管理的全过程性,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问题是,全程信用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以相关的流程再造为前提。所谓流程再造是指对企业内部业务及管理流程的重新构造和再设计,通常采用消除、简化、整合、细化、信息 化等方法。从信用管理的角度来说,需要再造的流程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组织改造。实务工作中,信用及应收账款业务涉及销售、财务、物流、售后等多个部门和岗位,如何有效地分工和协调是组织安排的关键。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 解决:一是销售与财务的职责如何界定。从内部牵制角度来看,销货与收款作为两种不相容职务应分属于两个部门(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来管理,实际上这也是西 方国家的普遍做法。问题是,若考虑我国低信任度和关系本位的文化传统,实践中多数企业选择销售“一揽子承包”的做法,也就是由销售部门一揽子承包销售额、 销售费用和货款回笼等指标,似乎更具文化适应性。但销售一揽子承包将收款权利及责任归属于销售部门毕竟是有缺陷的,需要设计必要的补救措施,这就是财务上 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往来对账制度必须建立与有效应用起来。二是是否有必要单独设置信用管理部门。尽管许多学者倡导企业应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且在理论 上这种建议也不无道理,但从关系本位的文化背景看,设置独立的信用部门与销售和财务分而治之的运作机制效果并无差异。因此,笔者还是坚持将收款责任归属于 销售部门的中国传统。三是合同管理的职责归属。实务中,合同通常是按照类别分属于不同部门分散管理的,比如采购合同归属采购部门,销售合同归属销售部门, 借款合同归属财务部门,劳动合同归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等。合同的分散管理带来了管理标准和流程的不一致,导致印章管理上的困难并增大了合同管理风险, 因此设置综合性的、全口径的合同管理功能是必要的。问题是,合同管理的职能应归属于哪个部门,尽管企业通常将该功能安排在办公室或综合性企业管理部门,但笔者认为应将其配置在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对各类合同的资金流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事实上,不管是否配置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都需要掌控企业的全部合同。
2、业务流程优化。与信用有关的销售和收款业务是企业的关键性业务之一,且流程最为重要和复杂。如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 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货款回收业务流程等,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 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这些流程的改进和完善,将有利于企业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增值水平。
3、信息化。组织和流程的有效运行,需要完备的信息化系统的支撑。信息化既是单个企业各有关部门有效沟通和协调信用及应收账款管理的技术基础, 同时也是集团化公司内部实现集中型信用及应收账款管理的关键手段。在信息化问题上,即使我们着眼于信用及应收账款管理,也必须将其与其他业务管理有机整合。也就是说,必须在企业乃至集团内部构筑一体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