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是华丽的旅行,这条路上布满荆棘。
1. 创业是行动力的比拼
创业是一场执行力的比拼,想法没有落实,终究是空的。很多业务情况是先做了才知道对错好坏。
等我想好了,我就……
等我准备好了,我就……
等我找好人了,我就……
等我技术到位了,我就……
等我拿到投资了,我就……
……
这都不切实际,因为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当你一接触创业,你就会被源源不断的问题所围绕。边做边准备,边做边解决问题。
关于创业,有5%的人在思考;有10%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85%的人,宁愿死也不肯思考。
没有执行的想法只不过是幻觉,坚持是一种超级难能可贵的品质。即便是那少数的5%中的绝大多数,没有行动、没有坚持,有的也只不过是幻觉而已。
精益创业,快速迭代;不断试错,勇于纠偏。
先用最小最少的投入去验证模式,先走通业务模式,先找到第一个“陌生”客户,先成交第一个客户,先赚第一笔钱。先从打工思维转换为创业思维,先看穿工资的本质。
2. 没有一夜暴富,创业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修行
创业不是买彩票,不是赌博。不可能一夜暴富。客户是一个一个积累的,订单是一个一个产生的。
不幻想一觉醒来就变成富翁,要做好失败的思想准备。创业过程上的困难和失败,不要想的太简单,要想复杂点,再复杂点。
不要太急,不要慌张,慢点,慢点挣钱,腰包慢点鼓起来。
做好一切最坏的打算,当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不能坚持下去的时候,你还要坚持。当所有客户都流失后,你要重整旗鼓。当所有合作商都不予合作之后,你要能重新建立新的合作。
失败归零时,我们再从新开始,所有人都不能继续做下去,纷纷离开的时候,我们要能重新来过。
创业不失败几次就成功,已经很幸运。但更多的是二次创业、三次创业、四次创业……直到达成我们认为的“成功”。
失败是对个人最大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能重新站起来。
3. 解决当下的问题,活下来之前不要过多想未来的布局
很多人会想到未来几年几年会怎样怎样,那是美好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聚焦于下一刻我们要做什么。
方向定了之后,就执行,就去盈利,就去赚钱。
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人力成本、边际成本,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都是虚的。
4. 赚钱光荣,创业阶段谈匠心可耻
前几天我在我们产品群里开玩笑说:“我现在就想着怎么拓客,怎么赚钱。我是不是已经很俗里俗气了?”
大家也都开玩笑似的回应“是”。
创业起始就谈情怀是件很可笑的事,匠心,工匠精神是活下来,活得好的企业谈的。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没有说过这个词,往往是刚成立没几年的公司爱用这个词当嘘头。
兢兢业业做了几十年的老师傅、老匠人的概念里没有这个词,而刚入行没几天的无知无畏的新手则会自我标榜,恍惚间你会觉得,生手比老手更像个工匠,学徒比师傅更懂工匠精神。
前段时间,我老婆喊我做做准备,帮她思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工匠精神。有可能的话,去到他们公司做个分享。我当时提了几点,还不成熟。
后来又思考了许久,现在有了一点感觉。
我老婆所在的公司,是成都本土高端品牌,做了30多年,是业内的顶尖品牌。产品质量、品控细节、售后服务都是很不错的。前两个月偶尔接触了一个刚成立没多久的公司,新公司做的风风火火,张口闭口都是工匠精神。我老婆他们公司的领导看了都赞不绝口,想要学习。我当时泼了点冷水。
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我毕业后去的第一家公司,当时企业成立了16年。老板是个年轻有为的创二代。我首次听说工匠精神,是在一次高层会议山,听他讲到的。他提出向日本企业学习,做百年企业,打造匠人精神。
这两家公司在业内来说都是做的很好的,顶尖的。盈利很好,发展趋势良好。在业内没有对标的对手后,开始把眼光投向了未来。
百年企业,这两家企业都没有在创业初期提到工匠精神,而他们做的最多的是服务好自己的客户,不断的盈利,不断的活下去,活的更好。再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不能找到对标的对手后,开始在更高品质、品控上下功夫。
我倒觉得,没必要去学别人喊口号,更多的服务好自己的客户,活下去,企业活了几十年后,市场已经证明你的价值,你的产品好,你的口碑好,你的利润高。别人说不说你是工匠精神,没有意义,你自己说自己的企业有工匠精神,有时候反而会束缚自己。
小野二郎做了50多年的寿司,坚持给每条章鱼按摩最少40分钟。50多年,不懈怠、不偷懒、不黑心。坚持做好,客户把一切都看在心里。
真正的匠心,首先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不内疚,不愧疚。
不做假,不做表面功夫,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做的很认真。
不要指着这个地方跟用户说这里是我们工匠精神的体现,那里又是匠心独运的设计。
你只需要告诉他,你们企业做了多少年,你们为几代人做过服务,你们每年盈利多少。告诉他们,你们赚了他的钱,不要怕,你赚了他的钱,你活下来了,你活得更好了,你才能更好地为你的客户服务,服务他一辈子、服务他的后代一辈子。
我老婆的企业,他们有很多客户,是标准的“客二代”,他们为两代人提供了不止两次的服务,这些“客二代”可不是听着工匠精神才来使用他们的产品的。那是他们天天用,用的舒服,他们感受着售后问题的响应速度,处理速度,返工次数。
他们的产品出了问题,他说你这慢了,说你那慢了,说别人的怎样怎样,说自己朋友的如何如何,还说下次再也不买你的产品了。30年了,这类人有一些,但更多的是说完了,最后买的时候还是选你。
为什么?
因为那都是临时抱怨一下,遇到问题的时候抱怨下,得到的重视不够了想你上级,老板反映,用以排解情绪,引起你的重视,他其余99.99999999%的时间都是满意的。
你信不信,他刚跟你说了你不行不行,你处理的慢,他回头立马跟朋友吹嘘,你看我家用的这个,我给售后打了电话第二天就处理了。
用户会用自己的钱投票,而不是嘴。
市场是检验所谓“工匠精神”的唯一标准。
大道随心,不谈匠心。
5. 思维模式决定创业方向
(1)创业方向的选择原则
高频,消费者复购率要足够高;
刚需,客户需求更接近原始的生存需求;
大市场,市场一定要足够大;
增量市场,品类必须有长期成长性;
“零”售后,选择售后成本很低,甚至没有售后服务的商品。
(2)生意的层次
满足温饱的生意,个体生意,街边摊,路边店;
能够赚钱的生意,温饱之外还有富余,小公司,小企业,业务线单一;
能够成长的生意,富余越来越多,客户不断累积,不断扩张业务线;
能够做到成长率不断提高的生意,持续盈利,且能保持或不断提高增长率。
个体生意能解决温饱,但受到天气、竞争对手、房租、城管等细微因素影响,能赚快钱,但不稳定和持久,和中高级打工者的收入相当;
赚钱的生意,解决了生存问题,能够赚钱,客户固定,企业规模和业务线单一,能维系和缓慢增长;
能成长的生意,客户前期积累很慢,但积累起来后会越来越多,不断扩张新的边界;
有稳定成长率或成长率不断提高的生意,能够保持核心业务,并在新业务上不断提高,如阿里、腾讯、谷歌、亚马逊。
成长率 > 成长 > 赚钱 > 谋生
但在实际经营中,我们会从谋生——赚钱——成长——成长率,一步步走过来。
单模式一点,互联网人就有个优势,就是会用增量的想法去思考边际成本,思考更远的未来。边际成本递减,趋向于零,是最理想的状态。反之,更容易受限于创业的层级,天生的缺陷。
开一个餐馆的生意,能赚钱,但模式很重,维护成本更高,对供应链管理要求更高,人力成本、招聘成本、工资成本会不断增加高,客户范围为店铺方圆5公里内。
可一旦你的店铺经营不善,你的客户就会流失,你的忠实客户没有增长,这就没有可成长性。就会陷入“开店—拉新—关店—流失—再开店—再拉新”的恶性循环里去。
客户刚刚喜欢上你的口味,第二次去看,你关门没有经营,他可能会来第三次。第三次再来,你还关门,甚至倒闭了,用户会流失。
忠诚的客户培养,是关键。
“开店—拉新—老客户留存—再拉新—客户饱和—再开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因为你切入的市场,你的客户群的体量就决定了你的未来成长规模。
千万不要陷入不断拉新又不断流失客户的恶循环里,所以选择创业的层次,生意的模式很重要。
做电商比做实体餐饮来说,死亡率更低。餐饮行业有1/3的企业盈利,有1/3的企业勉强维持,有1/3的企业亏损倒闭。
玩法太重,自己能力又有限,增长模式又先天不足,盲目进入会从成长型企业沦为谋生型企业。
现在就连西少爷、雕爷这些互联网起家的实体店,都在面临进阶瓶颈或者成长的问题。这是这种生意模式必然会引起的问题。
投资人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成长率。重资本和重业务模式的实体经营,不会受到资本太大的青睐。
三只松鼠的模式足够轻,成长性足够强,成长率足够高,所以一路高歌猛进。三只松鼠的忠实客户是不断增长的,针对产品类目的增加也是持续的。在原有客户的基础上,从坚果向更多零食品类拓展的增长性也是更高的。这是典型的有成长率的企业,业务模式也更好。
这就是鲜活的对比啊。
边界效应终会出现,开一家实体店简单,开到5-6家很难,这不仅仅是人员管理的问题,而是企业基因改造的问题,突破了再突破才能往上晋级,突破不了,保持原位或者不进则退。
想想罗永浩的供应链问题,产品越复杂供应链管理越难,不是1+1的难度增加,而是呈几何倍数的难度增加。
互联网团队的管理效率是远高于传统企业的,在基因的成长性方面具有天然的碾压优势。
6. 从熟人生意走向陌生人生意
朋友、粉丝、用户、客户,是4个不同的概念,用熟人生意活下来,再用陌生人生意发展起来。最好做的其实不是熟人生意,而是陌生人生意。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会发现海阔天空。
好产品自带传播属性,就像好ID自带流量一样,向陌生的客户进发!
总结
创业和经营,就是凭着自己的良知,用心去做,货真价实,服务超值。
没有多复杂,不要想复杂,持续的打磨产品,不断地提高品质。
没有任何捷径,每个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所面临的问题都是特有的,不要过分期待外部带来的基因突变,坚持苦熬,静待花开。
生意难做,往往都是在自己如何能成功上想得太多,在能为客户做点什么上想得太少。
我们现在每月的平均盈利不太多,但也不少。具体数字不便公布,嘿嘿。
创业,这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坚持,唯有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