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评估:
绩效薪酬是经营策略的职能之一,它涉及到经营管理的核心员工及员工激励理论的各个方面,受文化性,历史,政治及经济因素的直接影响。薪酬系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业绩效薪酬的可行性评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它们不仅可以喂员工最注重哪类型的薪酬奠定基础,还可以告诫企业应该回避哪些问题。
当然,绩效薪酬在中国并非新观念。过去的数年中曾出现过多种绩效薪酬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三包"责任制就是一种简单的奖金奖励制度。此外,计件工资制在中国国有企业中也得到广泛的实施。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中国员工仍未完全了解或接受绩效薪酬这一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绩效奖金不必是浮动的,所以,人们难于树立高绩效意识。
显然,外企在寻求采用绩效薪酬制度时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绩效薪酬制度完全可以在中国取得成功。
关键问题: 历史及文化影响、 对计划设计工作的影响
聘用关系: 终身聘用制; 家长式管理;注重安全保障。 员工或许会抵制绩效薪酬制的聘用关系。
对薪酬的看法: 因许多"奖金"与绩效无关,薪酬支付工作异常繁琐(例如:出勤奖)。 员工或许会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奖金,却没有理解真正意义的浮动薪酬所蕴含的风险。
对绩效的看法: 即便有业绩目标,它们通常也只注重计件工资率之类的基本的、短期的评估标准。 员工和经理或许会抵制长期的、更具策略性的业绩目标。
平均制: 重点强调内部均衡。公司上下工资水平差距较小。 即便业绩水平存在差异,员工或许仍会期望获得同等待遇。
风险: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减少不确定因素。 员工或许会抵制"风险薪酬"。
在世纪初,大部分公司仍处于制定或调整其在中国绩效薪酬方案的过程中,并且许多公司正经历着实施方面的问题。
优点:
(1) 个人层面,绩效薪酬将奖励与员工绩效紧密连接起来,使得企业的薪酬支付更具客观性和公平性。
(2) 组织层面,将绩效与薪酬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并使得薪酬更具市场竞争性;同时,由于它将人工成本区分为可变和固定两部分,所以有利于减轻组织的成本压力。
缺点分析
(1) 在绩效标准不公平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科学并准确。绩效薪酬体系的设计与管理要求有一个严密、精确地绩效评价系统。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绩效评价很难做到科学并准确,往往流于形式。
(2) 过分强调个人绩效回报,对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产生不利影响。在组织实现一定的绩效目标时,其绩效奖金总额通常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员工所能分享的份额不仅取决于个人绩效,而且取决于其绩效在组织中的相对水平。因此,绩效薪酬制度这种对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努力进行奖励的做法,往往会造成在需要员工进行团队合作的时候却出现了员工之间的过度竞争,从而影响了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3) 刺激高绩效员工与实际收入相背离的现象,难以确定提高绩效所需要的薪酬水平。努力与绩效相联系的标准往往无法实现。绩效薪酬制度是以努力与绩效相联系、绩效与薪酬相联系为假设前提的,但在现实情况下,这一假设前提往往无法成立,主要原因是员工很难控制自己的绩效水平。
(4) 破坏心理契约,诱发多种矛盾。绩效奖励计划实际上是一种工作加速器,有时员工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企业出台更为苛刻的产出标准,这样既会破坏组织和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增加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产生摩擦的机会,也会造成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