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的方法论,是干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更不是书本上看来的,最不能无中生有忽悠出来的。
“有用”是万达学院的核心宗旨。
有时会有人问我:你做课程开发用的什么模型?ADDIE、DACUM、SAM、建构主义、学习路径图?哎呀,亏得兄弟我多少都知道些,所以没有被问住。当我说出自己对这些西方的理论方法只是有些借鉴,并根据这几年做管理咨询和在国药大学做课程开发的经验,形成的方法论后,有些朋友的眼神里就流露出了些什么(其实这时候我最想说的是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有自己的方法论?)。当然也有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后有时候会说:张老师,您很专业。我都会说:不好意思,只是自己的积累和思考而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我们要好好想想什么是专业?
以前做过几年的管理咨询,那时候最需要考虑的就是按照麦肯锡的MECE(观点之间要独立穷尽)原则构建那些高大上的框架模型,然后给这个模型取个英不英中不中的名字,用现在的词说,就是显得很“逼格“。现在想想这就是专业了吗?
有时候和人交流,会听到自己听到过但是还不是十分理解的名词术语,有时是英文单词有时候是一个很炫的名字包装着。当然有些小姑娘会流露出崇拜的眼神。而我的动作是快点查查看到底啥意思。不知道这是否是专业?
尽管没在外企待过,但是也因业务和学习需要,需要和外企圈的一些朋友交流,总是会听到夹杂着英文单词,我只能惭愧于自己的英文水平(当然,我确实理解很多词义用英文表示更准确)。这是否也算专业?
今天,参加一个论坛,一知名企业大学的负责人(避免引起不必要误会,不直说其名)说:我们在构建领导力模型时,很多咨询公司来了,发现他们提供的方法论和模型都很高大上,但是不适用,后来我们自己用的土办法......
这时候,其实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共识:专业的前提是有用,是解决问题。所以所谓的专业只是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但须知任何知识如果不应用于实践中,在互联网时代那就是最廉价的东西,因为随手都可以查到。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尤其在培训领域,我们越来越看到很多企业大学或培训中心的同仁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摸索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为什么说”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就是在中国做培训做人才培养其实比在先进的外企难得多。因为在欧美国家,很多企业历史悠久、管理完善,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同时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很多规范的方法论。而在中国,市场经济运作也就30年,经济发展快速,管理规范性低,培训的发展更是晚。这时候培训管理者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比欧美优秀企业挑战要大的多,要搞定管理者搞定业务部门搞定学员(我们说的培训的客户和用户),首先解决的还是他们对培训的价值认同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有用“”落地“显得弥足珍贵。
前文提到的知名企业大学的负责人,他说他拿着高大上的领导力模型给老板看,老板都不满意,后来用的土方法就是到老板的各种发言材料中去看看老板对于各级管理者的要求,找相应的词汇,然后根据这些词汇整合出一个模型来,再拿给老板看,老板非常满意,感觉这就是他们企业的领导力,这就是他要的干部。这就是“中国特色“,也许有些”专业人士“嗤之以鼻,认为这种做法不科学,不严谨,不完美。可是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搞定了老板!这就是”有用“。这时候我们想到了“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其实这句话就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之一。也许我们的培训目前也处于这样的阶段,处于先搞定内部客户的阶段。
所以,最后用今天在微信里分享的这段话来结束最后的文章:
培训的方法论,是干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更不是书本上看来的,最不能无中生有忽悠出来的。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