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需求分析,是迈向一名合格产品经理的第一步,我时常将需求分析比做是火车头,一款产品能否走得远、走得好,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看需求分析阶段是否做了足够充分、足够深入的准备。然而很多产品经理在做需求分析这一步时,由于没有一套合理的知识结构,导致很多时候需求分析变成了“拍脑袋”想问题,如果你现在也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妨从从下面3步入手,让你的需求分析时更加专业化。
1.1.1、要分阶段的进行用户调研
很多产品经理在进行用户调研时往往是没有阶段性的,造成的问题的是,不知道产品的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事情,导致每个阶段都在收集用户的需求,需求收集了一大堆,最后却没用有达到原本的目的。所以,产品经理必须知道,在产品的不同阶段,用户调研的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才是合理有效的调研,那在用户调研中,将产品具体分为几个阶段呢?以及每个阶段需要通过用户调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下面我来介绍:
产品定调期
这个时候还没有产品,有的可能是一个对产品的想法或假设,这个介绍,需要通过用户调研来,客观地去观察用户,去做用户分类。确定产品的方向,以及产品的价值主张。
产品生产周期
这个阶段,产品功能基本上已经确定,产品已经步入开发阶段,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将产品原型或demo给用户使用,验证这些功能否达到了第一阶段用户价值主张的需求。
上线运营期
这个时候产品已经上线使用,通过用户调研,收集需求和改进方案,不断完善产品。
(补充:这3个阶段并不是呈线性的,而是不断循环的。)
1.1.2、调研方法的介绍
用户调研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具体如何区别?描述一个定性分析的结果,一般使用的是名词或形容词,而描述定量分析的结果,一般是具体的数值。据个例子,定性分析:小明长得好高。 定量分析:小明身高185cm。我分别两种方法的使用: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一般多用于产品的1、2阶段,常用的方式包括,用户访谈、无领导小组等,具体的操作方式我就不做具体介绍了,网上会有一些详细的操作方法,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在进行定性分析时,我们需要具体的点,在进行定性类型的分析时,首先我们要记住,千万不要相信你的用户,很多时候,由于询问的方式不对,用户会因为心理防御机制,向你提供不真实的答案,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用户客观行为,询问用户客观性问题?举个例子,你用过什么样的相机就是一个客观性问题,用户给你的是客观性答案,而如果你问,你认为某某手机怎么样?这是一个主观性问题,很多时候,用户为了表现自己很聪明不会给到你真实的答案。了解到用户的客观行为后,请立即询问用户客观行为后的客观原因,如此往复,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定性分析人数一般5-8人,当然,每个人都必须是代表一类用户。如果调查的是一类用户,那结果是完全没有多少意义的。
定量分析
说到定量分析,大多情况下时使用问卷进行调查,而且样本量在1000以上,才是有意义的。还有在进行定量调查时,需要先做好定性调查,保证在每个问题中遗漏重要选项。
补充:在小型创业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收集到这么多样本的话,可以采A/B测试等成本比较低的方式。
公司会根据自身业务的发展,产生一些需求,一般情况下,产品在拿到这类需求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需求往往是表面的,产品经理需要询问对接人,做这个需求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想通过这个需求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有必要,可以直接与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对接,这样能够得到比较真实可靠的答案。确认这些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可以防止功能发生偏移,因为你并不能保证提过的需求有很准确的将公司的想法描述出来,所以确认这些,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其次,这些需求未必是最合适的方案,产品经理在了解了目的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跟对方提出更优的建议,这样也能向对方体现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方式也要求先上线产品,从而才能收集产品的相关数据,比如常规的访问浏览数据,这个可以通过专业的统计工具来收集,如Google
Anlystic、百度统计、站长统计等等,再有用户的访问数据,包括浏览痕迹、点击痕迹、在每个页面上的浏览时长,整体的浏览顺序等等,这些需要预先埋点,等于说必须要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后期的这种数据收集的需求,从而为后面的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否则获取不到数据,何谈分析呢?有了数据之后还要注意分析的方法,所以产品经理要稍微知道一点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知识,能够从数据当中寻找关联,发现关系,从而得出结果。
竞品分析,可以从产品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视觉层5个方面入手,每个产品经理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不同层面展开不同分析,下面我来一一介绍每个层面如何展开竞品分析:
战略层
这一层可以说是5个产品层面最重要的一层了,这一层决定着整个产品的价值主张,是整个产品的命脉,这一层没做好,其他层面做得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虽然说很多初级产品经理没有机会在这个层面没有主导权,但是自己也应该去试着留意着一块,如果你能够全面的负责一块产品,希望你一定要在这个做好这个环节,很多产品经理在产品生产前,做竞品分析时都会出现一个问题,过于关注产品其他层面的内容,打个比方,很多产品经理回去看这个产品有哪些功能模块或者有哪些具体功能,至少在产品刚开始的时候,是不应该关注这些层面的,这个时候,应该从产品的发展趋势和内环境进行分析,首先讲发展趋势,产品经理应该去调查这个产品在从开始到现在,每个阶段是什么样的?以及每个阶段所关注的业务核心点是神什么?试着发现目前的该产品主要核心点,以及试着推导出他们下一阶段的核心点。
范围层
许多成功的产品,历经多次迭代,产品经理在分析这类产品时往往受此影响,在产品初期就打算做得大而全,在说内部环境,每个产品的成功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分析产品现有阶段的功能,得到的都是很表面的一些的结论,每个产品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生态链的,产品经理首先需要找到这个产品的最核心点,也就是这个产品的命脉,打个比方,微信最核心的点是及时通信,其他功能是在此阶段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起来的,产品经理首先要能找到该产品的核心功能,再而去看这个产品是如何依托着核心功能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从中得到借鉴。明确哪些是在一起必须做的,哪些必须是依托核心功能发展完善以后再做的。
结构层
在上一步确定了哪些功能模块是需要做的,在这一步需要去分析竞品中这些大的功能模块中有哪些功能组成的,打个比方,一个播放视频的模块,就包括播放视频功能、分享功能、评论功能。简单的你可以将这一步的产品看作为脑图,从竞品的每个功能模块保护哪些功能中得到启发。
框架层
在框架层,主要是看每个功能是如何具体表现出来的,比如按钮的摆放位置、每个功能具体的交互形式等等,要去试着思考它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视觉层
视觉层主要就是看产品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是如何体现产品的核心需求的。
通过以上这些渠道,现在你手上已经拿到需求了,接下来需要做的的对需求进行分析,筛选出合理的需求,筛选可根据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拿到需求以后,首先需要观察手上的需求是否符合产品的目标用户和价值主张,这样可以刨除那些明显与不符合目标用户和价值主张的需求。
需要去考虑需求的投入产出比,对于那些不是核心业务的需求,如果投入成本过高的话,可以考虑放弃。
有些需求可能可能依靠你手头上的技术资源实现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与技术老师进行沟通,找到一些可替代的需求功能。
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是有很大风险的,项目前期,采用最小化可行性
最小画可用性测试的产品不代表“丑陋”、“难用”,而是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的最小化功能需求。
用户反馈。一定要让用户能够在产品中反馈的区域,让用户的需求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
快速迭代。快速迭代要求产品尽早发布,并根据用户的需求以最快速度调整。不要等认为产品完美以后,再上线,产品上线后是否有人用,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