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是员工为公司工作获得的合法报酬,但是年轻人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工资呢?自己的工资是多了还是少了,自己拿到多少的工资才合适呢?
之前看到一篇《年轻人,你有什么资格来抱怨薪酬低》。看到这篇文章第一反应就是,我们年轻人为什么不能嫌薪资低?
我本身做招聘网站的运营,会跟很多企业、人才用户时常接触,站在客观角度也发现了很多以前不曾了解过的问题。
第一、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都在暗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才在明,企业在暗”,就是说面试的过程中,从人才投递简历到与企业方面对面,整个过程中企业通过人才的简历就可以对这个人的能力、经验、基本情况都有了大致了解。而一次招聘的主要内容,对企业来说也无外乎看看这个人的情况是否与公司相匹配,是否可以为其所用。但人才呢,除了知道所面试的企业名字、融资情况、以及产品中可见的部分,其他基本一无所知。所以在面试的过程中,企业方可以问应聘者的工作经历、内容、前公司的管理制度、团队氛围、薪资情况甚至离职原因,但人才最多可以问问企业的项目情况、薪资福利,至于管理制度、团队氛围等等软指标,即时人才能够问的出来,企业方会一五一十的告诉你吗真的好,他们会夸大了说;如果不好,他们也会尽量往好处说。
也许有人或疑惑,企业故意美化自己公司的情况,难道应聘者不会吗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招进一个人没多久就发现这个人的能力并不像当时说的或者简历上写的那么好。
但是这样的情况,会比人才满怀希望的进入一个公司后才发现这个公司并没有像面试的时候对方的HR或者CEO说的那么好还要多吗
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绝对不会。为什么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大多数情况下,人才都是处于弱势”。
第二、大多数情况下,人才都处于弱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多少年来职场上的固有观念占据着人们的思维,好像我去你公司面试,先不说我对你们公司满不满意,就一定得让你“看上”我一样。所以应聘者一般会对坐在自己对面的HR或部门领导带着尊重甚至崇敬的感情,尽可能的表现的谦恭有礼貌(当然,我说的是大多数)。由于应聘者的这种思想,让面试的过程呈现出一种不公平的状态。对方越咄咄逼人,你就越怯懦;对方问的越深,你就越不知所措。好像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就会被pass掉一样。这种情况下应聘者还敢说假话吗可是反之,这种情况下企业反而占据了有利地位,不咸不淡的寥寥几语就把应聘者提出了解公司情况的要求给打发了。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应聘者本身的不自信,倒不是真的没能力——很多人有能力也不自信,加之各种社交、社区平台上总是时不时的有这样几篇讲如何面试的文章,大多是说面试之前要如何如何准备、面试时要怎样表现、怎样措辞,甚至还要提防面试现场地上的一片纸是不是企业设下的考核你的陷阱……
真是令人呵呵哒!你连地上的一片纸都要等我来捡,这样连自己公司的卫生都不注意的企业到底懂不懂起码的尊重我是来面试的不是来做保洁的好么,凭什么一进门就给你捡纸(这里指代所有用煞笔方法对应聘者进行所谓的“测试”的公司)还有的企业,面试程序员,居然一进门什么都没做,先让人家做一套IQ测试题!测什么测我是不是个煞笔么 →_→
我昨天也接到一个面试通知,我工作经验里已经写的清清楚楚了,主要做产品运营,面试的岗位也是产品运营,结果对方给的面试通知里有这样一道题“你要怎样运营XX的社区价值”(XX指对方的公司)当时看完这道题目我就不知道说点啥儿了……
造成人才处于弱势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人才本身的不知情。比如很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企业,对人才是求贤若渴,甚至有些背景不错的创业型CEO愿意花重金寻得合适、能干的人才。但是人才不知道啊,他不知道在面试的过程中你对他怀着尊重甚至很想纳为自己麾下的心情,所以他对你依然抱着固有观念,很多事不敢问,很多话不敢说,以致于面试的结果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比如企业在面试一个产品经理的时候,一般会给这个应聘者看看自己的产品,很想听听他的想法。但是应聘者并不知道对方心里咋想的,所以觉得不好也不会说出口,生怕一旦说了会让人家觉得自己狂妄。但是很多时候,尤其是部门主管,当他问出“你对这个产品有什么样的感觉”时,他是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的。如果你比较资深了还可以跟他共同探讨商业模式、产品形态以及市场需求,甚至给他一些建议。
企业不会要“没用”的人,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什么叫“没用”的人就是只会做手和脚,而不会做大脑和小脑。
综上所述,当一场面试以“平等”的状态进行时,作为应聘者,你就可以把自己想了解的内容慢慢渗透进去了。正如我之前所说,你是应聘者,也可能是未来为他公司卖命干活的人,他有义务把所有你想并且你该知道的情况都告诉你。
那么你都该问什么呢项目现状及规划、人员配备、企业近期及长远规划……还有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薪资福利。
对我来说,谈薪资一直是个硬伤——虽然上面我分析了很多,但是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该说的还是说不出来。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辞职一周以来所面的两次试,以作参考。
第一次面试的时候,其他的都聊的差不多了,谈到薪资,我说我的期望薪资是x.5k,然后HR出去商量之后,连解释都没解释,直接说,税前xk,拿到手的话大概是(x-1)。5k(一听这话就知道社保是按最低标准交的)。
其实我在说期望薪资的时候就犯了“不好意思”的错误。因为我本来想说7k来着。
这里提一下,企业给薪资的时候一般是这几个参考标准:1.企业预算 2.面试情况(包括对你工作内容的了解、你的其他能力,总的来说就是对你的印象,看你值多少)3.你在上家公司的薪资 4.你的期望薪资。
期望薪资是最没有用的,却也是最直观的。一般到了谈薪资的时候,就说明企业对你的印象还是可以的,所以这个时候能影响你的薪资水平的就是你以前的薪资和期望薪资了。
举个例子,比如你在上家公司做产品运营,做了一年,薪资6k,面试的时候你提出期望薪资8k,这个时候对方基本会满足你。即时你的要求超出了企业预算,但是行业水平摆在这里,只要没超出太多都是可以协调的。但是如果你原本6k,却期望12k,除非你特别优秀,否则当你说出这个数企业会当你是在开玩笑,之前对你的好感也会荡然无存。我在第一次面试时就是太害怕犯这个错误,导致谈薪资时吃了亏。
当然,如果你本来就6k,期望薪资提6.5k,但是企业的预算是7-8k,这个时候企业可能会觉得你不自信、或者不坦诚,因为他觉得你值那个价,你要的却比他预期还低,谁知道你是因为想要更多而不好意思说,还是根本就觉得自己不值更高的薪资
那么如何提期望薪资,才不至于让企业感觉你好高骛远,或者妄自菲薄呢刚刚说企业给薪资时有几个参考标准,我们应聘者在提薪资时也会有几个参考标准。
一、行业水平
这个标准对应的是企业的预算。目前行业内一个1-3年的产品运营,薪资水平大概在6-13k。这是一个平均值,从数字上看貌似差距很大,但这中间还隐藏着很多因素,比如企业规模、工作时间及人才的工作内容、掌握程度甚至各种软实力。所以在定期望薪资时,要以这个为基本参考目标。
二、个人能力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却不是最直观的。这一点对应着“面试情况”,会受很多主观因素影响。不过,这一点也是最好掌控的,因为你完全可以通过面试前的好好准备(如了解所应聘岗位的理论知识、研究对方产品、熟悉自己的简历内容等)及面试时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去争取到。
三、以前薪资
这一点虽然是硬指标,但也可以通过谈话技巧把它软化。举个例子,上文我提到在第一次面试时和对方谈薪资的情景,因为这是我在进入互联网行业后第一次跳槽,没什么实战经验,所以谈的时候怯了场,人家问什么我就说什么,导致最后对方给开出的薪资并不满意。所以在面试第二家的时候,我就长了一点记性,当对方问在以前公司薪资的时候,我是这样说的:底薪是xk,但是我们有项目奖,还有补贴,每个月大概能拿到多少多少……于是对方想了想,给了如下反馈:我们现在还没有项目制度,不过转正后也会有补贴,现在的话我能给你拿到手多少多少……虽然不算高,但基本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在谈薪资的时候要讲实话,没错。但也可以用一点技巧。毕竟,几乎没有多少企业不会在你的期望薪资上砍价。
如果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期望薪资后还是遭到企业的“砍价”,这时候也不要“任人宰割”,或者干脆拒绝。可以委婉的说出你对薪资的看法,尤其是当你真的很想去这个公司,不要轻易放弃,但也不要带着委屈加入这个公司。毕竟你以后要在这里工作很长时间,如果在一开始就“不太满意”,那以后的工作又怎么能全心投入呢还有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入行不久的小伙伴,如果薪资太低,那么即使你以后想靠跳槽涨薪,但你的起点已经低了,除非你真的有优异于常人的地方,否则怎么跳也不会比别人高。
说到这里,加上一句:为防企业“砍价”,可以将期望薪资适度的调高10%-20%。具体多少要视基数而定,总之合集即万安。
最后,综合上面分析,针对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人,你有什么资格来抱怨薪酬低》,我想说,“抱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得。但是在人才处于弱势,企业处于暗处的情况下,我们有权利要求一个合理的薪资待遇。我有能力,我有权利要求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薪资;我没有能力,我也有权利要求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薪资。因为即使我没有工作经历、没有实战经验,我依然有学习能力、依然有思考和逻辑能力。你给我工资,我帮你干活;你给我一个平台让我学习成长,我也会用我学到的东西去推动你公司的发展进步。
别说什么拿着3000的工资干3000的活就该被淘汰,拿着3000的工资干8000的活就能被重用……如果你连行业水平的薪资都给不起,有什么资格要求我为你卖命干活!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才和企业之间更加应该平等、互相尊重。
如果你真的给我3000的工资却期望我干8000的活,我也不是个冷漠绝情之人,就麻烦你再给我涨3000吧!另外的2000,我只当为自己积累更多的经验所付出的代价,以作为跳槽找到尊重我脑力和劳力的企业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