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源吧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 职场战略 >> 职场规则 > 脉脉CEO林凡:职场社交很苦逼

脉脉CEO林凡:职场社交很苦逼

    职场社交到底是社交还是工具?在中国到底有没有职场社交的需求?

    林凡: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在讲之前我先了解一下在座有多少同学装了脉脉的?其实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叫做直采社交,这是比较“苦逼”甚至是特别特别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前辈在事情上可能都没有走得特别地远。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质疑在中国到底有没有职场社交的需求?我们的角度出发是这样考虑这件事的,我们觉得如果说你看一件事情有没有需求,其实看线下的场景,大家愿意见一些人,愿意有朋友介绍帮忙打通一些关系,在我们看来需求的浅层面是有的,怎么样把需求通过产品的形式解决这是比较困难,或者是以后在创业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最大的挑战。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有很多人的质疑声是比较明显的,说线下有需求线上不一定能做,核心的需求是中国的人脉是私秘的,不愿意跟人分享,或者说中国的人脉是在线下而线上是没有人脉关系的。

    以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人脉的私密性在某一个级别是可以互换的,打一个比方,比如说比尔·盖茨的人脉和扎克伯格的人脉不会有太大的私密性。如果说我们想以我们的身份找比尔·盖茨交换他的人脉,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所以要解决人脉的私密性的问题,其实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对等的问题,线下的人脉对中国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你要跟谁结交人脉,如果每一次都要通过比较正式的场合,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我们才能结识人脉效率是比较低的。慢慢的很多的用户说很多时候躺在床上都可以发展人脉,聊得不错我们就可以去咖啡厅见面。这是可以作为产品的形态可以实现的。

    再往下作在还有一种声音是微信做得不错,很多时候也可以通过微信解决这样的需求,比如说有微信朋友间可以互相帮助介绍了,有微信行业加入群也可以很方便地交换信息,比如说刚才网易神龙说线下见一些微信群,或者说有了微信很多比较亲的朋友见过一两次的可以很方便的互动,大家彼此之间对对方有印象。包括有很多的投资人问你怎么看微信的这件事,其实我的回答蛮简单的,我们在工作上有非常非常多的朋友其实是见过面数不会很多,彼此之间其实互相欣赏但不见得说会互相地有很多的交流。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刘进龙,我们认识而且也见过。如果我们加了微信,大家分享得比较多的还是出去玩儿或者是去哪个参观见了某些人的情况,很多实际上是生活的内容。生活上的内容见到了,然后你看到了去点个赞其实是有一点点怪的,如果关系还不是很近的时候,如果在脉脉上看到了他发表工作的看法或者是对行业兴趣的评论,这种互相交流是存在着的。而且有的时候你认识的一个人这半年可能跟他没有什么联系,过了半年再找他的时候很难从ID上判断出来谁是谁,但是在脉脉上所有的个人资料都会有,很容易找到他,甚至他换了工作到了新的地方很容易地可以谈谈新的可能性。社交在人群在关系上有很多维度划分的时候其实会有很多的垂直领域,今天大家能坐在一起讨论垂直领域的社交也是因为人群和关系的不同会产生很多社交的机会。

    解决职场领域的社交问题我们觉得有几个方面,职场社交到底是社交还是工具?比如说linkin,我们其实觉得它一直是一个工具,我们怎么定义什么叫工具什么叫社交呢?我是这么解读的,工具是当你有一个需求你会想起用某一个工具解决它,解决的过程越高效越好,我要找一个人合作,作为工具的书信最好的方式是到上找一下,搜一下网易找到这个人,跟他建立联系,线下约出来喝咖啡他工作谈成,这是一个工具的过程,或者说今天要招聘招一个产品经理,最后一天以后、两天以后简历就可以收到了,可以招奥我需要的人。因为你有一些朋友在这边,你会愿意到这个地方来走一走看一看,比如说在微信的朋友圈里面,或者上微博在去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心理上的念想的。对Linkin来讲绝大部分人是不会上去灌的,对脉脉来讲很多人愿意停留很长的时间,是因为我们在这里有很多朋友的内容可以看,有一些朋友期待我去发现。

    另外一方面职场社交很难做的原因是因为在职场里面没有一个通用的需求是可以把这个社交给做起来的。我其实挺羡慕各种做垂直社交能够做得很好的图片或者是比例做了一个很好的语音通话的功能,拿一个很尖锐的垂直点可以把很多人都吸引进来,职场这件事情特别特别难,比如说程序员产品经理愿意在匿名的氛围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对投资人来讲他又希望这个过程减少最希望看到的有资料的项目。所以很难用一个典型的需求要求他,所以脉脉开始的时候做得比较重,既有发状态、发匿名又有消息交流的机制,还有比如说找工作或者是跳槽的功能等等。就是因为我们觉得很难用一个垂直的切入点去切入这件事情。另一方面,我们觉得在中国做这个事情,其实有很多很多文化上的差异性需要去考虑或者说需要去重视。打一个比方,在美国的职场大部分的工作交流都来自于E-mail的交流,我能够把工作上的一些想法和问题或者是一些交流在E-mail里讨论,大家会发现在中国职场有大量的交流是通过IM来交流的,因此会看到linkin产品的形态是以战略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脉脉上是IIM的方式来解决的。加朋友的问题,在美国的职场大家的诚信度都比较好,很多好友的结成是通过直接加好友,加成功了以后就开始讨论工作。在中国跟多人其实是比较被动的,至少70%到80%的用户是比较被动的,他很希望哪怕我有一个需求,假设说有一个需求要找刘总,这时候最好是希望有一个认识的投资人,他牵线说刘总、林凡你们都是我们投资的机构,我们要不要谈谈合作。这种情况下大家谈好友和合作才是比较理想的氛围。还有很多的事情大家的真感兴趣,因为他们生存和经济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大家工作还是为了兴趣中国特别是70后和80后他们的生存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90后已经越来越好了,他们更多是为了兴趣来工作,我们这一代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这时候在职场上因为是为了生存而工作的,所以可能会有很多的怨言、抱怨,这些东西如果通过适当的场合示范出来,而不是在一个纯实名的体系里保持“装逼”的格调也是值得研究的事情。

    什么情景下用脉脉呢?如果说你突然间工作了几年之后发现每天看到的只是同事和老板在干什么,突然发现这个行业和世界比较陌生的时候可以到脉脉上面来关注一下朋友的朋友在哪些公司,如果你是百度,你每天看到腾讯、看到360,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其实会对你跳出现在的世界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抑或是说如果你是换名片的一些典型的用户,很多人换完了名片之后,基本上两三年以后他们现在在哪里?互联网行业又是一个更换特别快的产业,如果放在通讯录里面很难知道现在做什么,但如果加了脉脉以后会对他们现在做什么和关注什么有很好的帮助。大家在职场工作几年之后,最典型的跳槽的场景都是问好朋友你有没有机会,这时候你敢问的人比是比较少的,脉脉上你可以看到朋友所在公司的职位,如果真的对哪个职位感兴趣可以让朋友内推一下内推绝对是比直接投简历效率搞得高得多。随着人越来越多,我们发现找人是非常有效的事情,经常大家说我要找感激的人,找宝宝树的人,他们会寻找一堆人来挑选能够推荐他的人。其实有很多的场景是能够用脉脉的。我们也在体验和改进能够有更多的产品。

    我们做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脉脉目前为止做的还是互联网行业的大公司,今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发现只有2家公司一家是搜狗一个是百度,日活可以超过30%,11月份的时候我们发现脉脉在基本所有的一线网大公司,小米、京东、阿里、58、唯品会,基本上所有互联网的上市公司在脉脉上的日活都已经超过了30%。

所以我们觉得当你人口的密度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当脉脉的品牌在职场上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的时候,活跃度其实是越来越高的。

    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在互联网从业人群中形成首选,意味着大概有30%的用户都能够使用脉脉,今天20%的用户使用了脉脉。我们现在的感觉是在互联网的人群里,其实脉脉的品牌或者是船传播力应该已经形成了,而且逐渐地看到10月份、11月份开始脉脉的核心人群开始从互联网人群往金融、IT、房产、传媒四个行业渗透,这四个行业的日活的比例也差不多到了20%到30%的样子。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最终有一天能够从一个行业到多个行业,再从多个行业到所有的行业,在全白领层面上形成首选。如果能到那一天,脉脉的职场社交才能做起来。

    今天到这边来还是比较惶恐的,我们离做成事还是比较远的。谢谢大家!

    提问:中低端有多大的社交欲望?因为这上面的人群是比较少的,互联网行业的中低端人群的社交欲望在哪里?

    林凡: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脉脉秉承的是从高端人群向中低端人群渗透的传播的理念,我们没有做太多的渠道的推广,所以我们可能在脉脉上面一开始真的都是CEO,CEO把自己的VP拉进来,VP把自己的总监拉进来,是这样的传播的路线。我想用两个故事来讲,第一个是我在99年的时候用百度或者用Google的时候,当时的感觉是搜索引擎是不是只有一些写程序的人去用,从99年到09年这10年的时间反而搜索基本上每一个人都在用,今天问搜索引擎市是不是只有程序员在用,我相信没有人会回答你,人其实基本的需求满足了以后会有更上层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所谓的中低端有没有社交的需求,第一要解决的是中低端的人群有没有上进的需求,如果你需要的话你就需要人脉,因为人脉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说像其他的社交软件一样解决存在感的问题,而不是工作的各种各样需求满足的问题。这个角度来讲,中低端人群是有需求的。至于用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去满足需求,今天还不能给你特别明确的答案。我们还在探索。

上一篇:鸡肋员工 这么办
下一篇:上班族的10大经典哲学
资讯分类: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